刘冠军安丘 安丘“平等庵三绝碑”考(一) (刘冠军)

2017-10-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安丘市平等庵碑刻位于兴安街道七里庄村西约150米处,城区大西外环路西侧.碑刻为两块均坐西朝东,东侧石碑高190.宽86.5.厚23.5厘米,碑座长112.宽60厘米,为"众会碑记","周亮工撰文","张在辛书丹",住持宗济勒石,长洲吴方来刻石,清康熙三年(1664)甲辰初夏立,碑文记载了平等庵建藏经殿的经过,颂扬了宗济禅师颂佛传教,宣传人人平等的事迹,为研究平等庵的历史兴衰提供了重要实物和文字依据,又刻有众善人题名.西侧石碑为&qu

       安丘市平等庵碑刻位于兴安街道七里庄村西约150米处,城区大西外环路西侧。碑刻为两块均坐西朝东,东侧石碑高190、宽86.5、厚23.5厘米,碑座长112、宽60厘米,为“众会碑记”,“周亮工撰文”,“张在辛书丹”,住持宗济勒石,长洲吴方来刻石,清康熙三年(1664)甲辰初夏立,碑文记载了平等庵建藏经殿的经过,颂扬了宗济禅师颂佛传教,宣传人人平等的事迹,为研究平等庵的历史兴衰提供了重要实物和文字依据,又刻有众善人题名。

西侧石碑为“青州府安丘县七里庄平等庵分贝堂藏经记”,上部有清张在辛隶书、刘正宗以及憨山老人书法,“住灵口水镜吴桥济智若愚氏撰”,“敕封文林郎内翰林院国史院诰敕撰文中书舍人同庶吉士教习清书寿光魏之佳元袭甫顿首拜书”,“长洲吴方来镌”,全为草书,据碑文记寒辉年十七岁,就抵五台山、历下、青州、莱州、江南等地拜师求佛经法的经过。

学佛经法圆满后,在安丘七里庄倡议募捐,四方善男信女踊跃捐助,建成房屋二十八间。

藏经二百二十八函,有张贞、周亮工、曹申吉等人为庵题匾额。西面为各位善人护法姓名,清康熙戊午仲春(1678年)谷旦立,高205、宽99、厚19.5厘米,碑座长125、宽73、厚30厘米。

       关于“平等庵”始建年代无考,散见于清代安丘的有关文献史料记载中,从憨山德清的生卒时间考,最晚的建筑年代应为明代。“青州府安丘县七里庄平等庵分贝堂藏经记”碑中记载了平等庵当时的规模,见证了清康熙初年佛教势力在安丘的复兴。近几年来,青州、诸城、临朐等地大规模佛教石造像的出土,充分证明了青州、诸城、安丘等地曾经为山东半岛的佛教圣地。

       平等庵碑刻所在的七里庄村为明朝初年建村,据《韩氏族谱》记载,明天启二年,韩氏由城里韩家后迁此,因距县城七里称七里庄村。村西有平等庵,建国前圮废,碑刻倒伏,2002年安丘市城区修建大西外环路时将碑刻向西移至现址处竖立保护。

       平等庵碑刻因镌刻有清张在辛的隶书、刘正宗、寿光魏之佳的草书、周亮工的撰文以及明末高僧憨山德清书法而闻名,还有长洲吴方来刻石,传为“三绝碑”,该碑刻对于研究张在辛、刘正宗等书法以及吴方来的刻石艺术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碑刻中出现了释隆澯、宗济禅师、济智若愚高僧的名字,现将诸位名人大家生平考证撰述如下。

       长洲吴方来,据考为明末清初刻石家,江苏苏州人氏,其刻石技艺鬼斧神工,雕琢精细,能完好地体现原作的神韵,是明清时期碑刻艺术的代表人物。史书记载较少。

       关于释隆澯的记载,见清初安丘人张贞《渠丘耳梦录》中,收录有《天津夜泊》诗,诗曰:“帆落江天暮,林烟静欲流。隔溪鱼换酒,转岸月随舟。一听关山雁,遥知海岱秋。

钟声来处远,更觉客情幽。”作者释隆澯,字寒辉,山东安丘平等庵僧,曾亲笔抄写《华严经》,收藏有全部佛教经典。寒辉性喜吟咏,长于五律,著有《澹溪诗集》。因与张贞交好,故被写入《渠丘耳梦录》中。张贞(1636—1712),字起元,号杞园,清山东安丘人,张在辛之父,著述篆刻家,著有《潜州集》、《娱老集》、《浮家泛宅诗》、《杞记》等。

清康熙十四年(1675)举博学鸿词科不就,曾拜黄宗羲为师,与蒲松龄、周亮工、王士祯等名士有交。

释寒辉之主要生活时代,也当在清康熙朝。作为诗僧,寒辉笔下的津门夜色情景融汇,动静结合,体现了不凡才情。可惜其生平行事,除如上简单记载外,皆已湮没不彰。至于其缘何泊舟天津,更是无从得知。

  张在辛(1651—1738),清初书法家、金石鉴赏家,字卯君,一字兔公,号柏庭,又号予舆,清山东安丘人,为清初齐鲁印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篆刻家张贞的长子,张贞工篆刻,精鉴赏,在辛幼承家学,13岁学画,镌刻印章,后随父北到燕赵、南游吴越,结交天下名人,常与王渔洋、魏禧、王岱、曹贞吉、尤侗、朱彝尊论诗谈文,与高凤翰、金农等人研究绘画、篆刻。集名流所长,遂得“扬州八怪”之奇风。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张在辛35岁时,选为拔贡,后屡试不中,遂厌恶官场。被荐为观城教谕,也坚辞不就。在安丘城郊建起庭园,与其弟在戊、在乙及诸多地方文人墨客相聚,饮酒赋诗,不谈名利。张在辛诗、书、画、印方面的造诣,得到了蒲松龄的赞赏。

蒲松龄收集他的奇异之事,写成《张贡士》一则,收在《聊斋志异》中。康熙三十年(1691),张在辛徒步南京,拜郑簠为师,攻研书法,并师从篆刻家周亮工受印法,深得精华。在家建有“墨宝楼”,收藏书画古玩。

篆刻效法秦汉,小印尤工,当时四方求者,踵门不绝。著述有《渠亭印选》、《望华楼印汇》、《隐厚堂印谱》、《相印轩印谱》、《篆印心法》、《隶法琐言》、《汉隶奇字》、《隐厚堂诗集》等传世。

张在辛的绘画山水、松石、梅竹,随意点染,皆有逸致。同时也画人物,他的《九老图》、《张伯庭86岁自画小张》很有功力。鹅翎画更是独具匠心,被世人视为珍品。他在病危之际,尚展阅图卷,吟咏诗词,且构思八大山人画轴,刻画栩栩如生。

他的诗既有唐宋格律诗的严谨,又有汉乐府诗的清新,格体自由,对仗工整,声韵协和,寓意深刻。他85岁高龄时写的一幅“五花欲就龙为友,万里高飞鹄不群”的对联,反映了他不与封建官场同流合污的品质和桀骜不驯、傲视权贵的思想。

在《隶法琐言》中说自己:“作字正襟危坐,肃然以恭,执笔在手,不敢轻下,下必迟迟,敬慎为之。”这当然是指书学的基础,靠点滴累积、辛勤耕耘,最重要的是诚心笃实,持敬为之。还说自己“半日一画,每成一字,必气喘数刻,始知前辈成名,原非偶然”。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创作时严谨肃穆的态度。在《篆印心法》中写道:“宜锋利者,用快刀挑剔之;宜浑成者,用钝刀滑溜之。要括利而不得精彩者,可于石上少磨,以见锋棱。

其圆熟者,或用纸擦,或用布擦,又或用土擦,或用盐擦,或用稻草绒擦,相其骨格,斟酌为之。”“快刀挑剔”、“钝刀滑溜”,可以归入刀法之中,但在石上磨,以各种异物擦印面的特技,分明做印法无疑。为求得篆刻线条不同的审美质感,而采用不同的技巧,其中刀法与做印法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