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一鸣辩论 辩论·人生(作者:路一鸣)
"足球赛也好,辩论赛也罢,一场游戏的输赢并非举足轻重。而我方今天一定要维护比赛的公正,不是因为立场的限制,而是我们不想就事论事,因为我们相信:赛场,就是你我的人生!" 这是我在初赛中的一段辩词。应该说,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虽然辩论赛中双方辩手是为了维护本方观点展开唇枪舌剑,但辩手的发言并不完全是为了一个功利的目标在"惺惺作态"。很多时候,他们表达的恰恰也是个人思考的结果和情感的认同。而越是在这种情况一,辩手的发言往往就越有感染力,因为此时他们是真正在为自己的信念而"呐喊"(正像很多人所希望的那样)。
观众们甚至可以隐约看到:一股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喷薄而出,在辩手的身体里奔突、激荡,随着辩手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挥洒在整个赛场上。
此时,辩手展现的已不仅仅是语言、智慧,而是生命、人格的力量! 初赛的点评嘉宾、北京国安俱乐部总经理张路先生对足球有一段很精辟的分析,他说:"足球本身是一种游戏,但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模拟。
球员模拟生活中的个人,要取得成功,有协同作战,也有个人表现;裁判模拟法官,保障比赛的正常进行。"恕我斗胆自夸,我觉得,我在本文开头的那一段辩词与张路先生的话所沿循的思路可谓不谋而合,大概可以算做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沿着这个思路再向前一步,人们会发现:其实,任何一种游戏的比赛或比赛性的游戏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这种模拟不仅表现在形式的类似,更表现在,由于游戏中的角色由现实生活中个人都扮演,因而赛场上选手们的表现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他(她)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 风格 人格"的反映。
哲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游戏。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游戏所反映的,也正是多彩人生。 随手拿起书架上的一本《唇枪舌剑--'95国际大专辩论会全景扫描》,里面华采的辩词和鞭辟入里的评析随处可见。
据《北京青年报》1999年9月1日的分析文章说,从1995年开始,社会上对大专辩论会的批评越来越多,'95、'99两届大专辩论会的总导演、中央电视台青少部的潘跃先生也就是从1995年开始反思大专辩论会的赛制、模式的。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反对辩论?纵观这些人的理由,归纳起来大致有: 第一, 辩论赛这种形式无益于讨论真理,辩手们在发言受制于抽签的立场,说的不是"心里话"。
第二, "新加坡模式"的节奏太慢,比赛中的对抗性不强,让人看了不过瘾。 第三, 辩手们拘泥于事前准备,场上发言流于精心雕琢后的演讲、朗诵,辩手的本色及内在张力被外在的"浓妆艳抹"遮盖得严严实实,不能激起观众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仔细想想,观众们有这样的批评,恐怕皆是源于"辩论"与"人生"的脱节。首先,生活中最能打动别人的莫过于说真心话,如果人们发现辩手们在场上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但说的其实都是违心的话,自然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从另一方面讲,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大受观众的喜爱正是因为参与节目的嘉宾们都在"说实话");其次,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果辩论赛的节奏、对抗性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与时代的主旋律不能协调一致,就很难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国际足联才会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提高比赛的对抗性、减少平局);最后,"凭实力"是观众们在社会竞争中普遍建立起来的一种对成功的评判标准,他们是带着这个预设的前提来审视辩论的。
换句话说,观众欣赏的是"综合素质"高人一等的辩手,观众信服的是"实力"较量下的成功。如果他们看到的是经过过分"包装"的辩手和队伍,便无从判定他们的实力和综合素质如何,又如何能欣赏、信服得起来呢? 找到潘跃老师的文章--《大专辩论会如是说》,里面充满着这位电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