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蔚如将军墓地 汉中镇巴一家祖孙三代守护镇巴红军墓地84年

2017-09-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每到清明,王显明都要祭拜烈士表达怀念之情.核心提示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突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在今四川巴中.达州.南充.广元和陕西汉中一带建立了全国第二大红色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四川接壤的陕西省镇巴.宁强.西乡.勉县.南郑五县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简称陕南苏区.陕南苏区历时二年四个月,陕南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为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粉碎四川军阀的"围剿",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红四方面军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贵的

每到清明,王显明都要祭拜烈士表达怀念之情。

核心提示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突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在今四川巴中、达州、南充、广元和陕西汉中一带建立了全国第二大红色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四川接壤的陕西省镇巴、宁强、西乡、勉县、南郑五县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简称陕南苏区。

陕南苏区历时二年四个月,陕南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为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粉碎四川军阀的“围剿”,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红四方面军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贵的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35年3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四方面军告别川陕革命根据地,强渡嘉陵江西进踏上了长征的路程,历时1年零7个月,行程1万余里。于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如今,在汉中多地留有红四方面军生活战斗的旧址以及烈士墓园,见证了那段辉煌的革命历史。

陕南成红四方面军西征的落脚点

从西汉高速转道西乡县再去“红军之乡”镇巴途中,悄然驶入大巴山脉。沿途山势险峻,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岩悬峭壁,随处可见,横亘在川陕之间的大巴山脉延绵数百里,素有“秦川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及中共中央派往四方面军的代表张国焘等,率红军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及少共国际团,离开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跋涉,行程1500公里,歼敌近万人,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于12月9日到达陕西汉中区域。

1932年12月9日,红四方面军进抵城固西北的小河口,在这里召开了决定红军去向的关键性会议——小河口会议,会上红四方面军的部分中高级干部对红四方面军最高领导人张国焘推行的王明路线和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无止境地长途转移进行公开批评,确定了在陕南建立根据地的根本方针。

随后,红军战士渡过汉水,胜利进入上元关、私渡河、钟家沟以后,军事上获得了很大的主动权。敌人追击部队已被抛在遥远的关中和安康地区。至此,红四方面军结束了历时两月,行程1500公里的长途跋涉,摆脱了西进以来的被动局面。

2016年10月12日,记者在镇巴县“川陕革命根据地镇巴苏区红军史迹展馆”参观时,镇巴县文化馆副馆长郝明森告诉记者:1932年12月17日,红四方面军经镇巴挺进川北,在永乐乡核桃树村建立兵站,此后,219团在此基础上建立核桃树乡苏维埃政府,这是镇巴红色苏区之始。在核桃树村建立兵站后,两河口驻敌守军望风而逃。红军二十七团顺利进驻两河口镇。

1933年,红十师后勤部、二十九团、十二师政治部、特务团、三十四团等相继进入镇巴,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粉碎国民党军队和王三春匪部的猖狂进攻,扩大红色苏区,先后建立了中共陕南县委、赤北县委和陕南、赤北县苏维埃政府以及两县所辖四个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两个乡党支部、25个乡苏维埃政府、88个村苏维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构成部分。

许世友回忆录讲述陕南革命岁月

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南以后,一边休整,一边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了十几个村的工农民主政权和两支游击武装。不久,又迅速进军川北,创建了川陕边革命根据地。

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时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四团团长,他在回忆录中讲述了那段难忘的战斗历程:1932年12月3日,我军于周至县南的辛口子出发,再次进入了秦岭山脉的崇山峻岭。为了甩掉追兵,我军选择的道路几乎都是人烟绝迹的高山区,加上老天毫不客气落了几场大雪,使我们的行军更为艰苦。

经过七天的艰苦行军,我们一连翻了九座2000至4000米的大山,通过老君岭、厚畛子、下佛坪等地,终于在12月9日到达了秦岭南麓的城固县小河口。小河口是秦岭入汉中的咽喉,也是我们在艰难行军后驻扎的第一个集镇,部队在这里得到了补充……

第二天,我们又继续南进。当我们抵达秦岭出口处的城固县新口子时,敌孙蔚如十七师的两个团突然以密集的火力挡住了我军的去路。我军先头部队十师一个冲锋,就把敌人打得抱头鼠窜,乖乖让出了道路。为了争取时间,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全军徒步过江。徐向前同志亲自沿江选定了地点,带头破冰下水,率领全军涉江。当夜,我们顺利地通过了汉水,到达城固县上元观地区。我们终于摆脱了西征以来极为被动的局面。

人们团团围住了部队,把战士们搀扶到家里,换下了破烂不堪的衣服,端出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又眼中含着泪水给我们洗脚上药。到了这时,我们这些挺过了那样艰难困苦的硬汉子,也都不禁流下了热泪,嘴里喃喃地说着:到家了、到家了……

1932年12月15日,红四方面军在陕南西乡县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趁四川军阀刘湘和刘文辉在川西混战、川东北地区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于1932年底由陕南进抵川北的通(江)、南(江)、巴(中)、达(县)地区,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四川军阀结束混战后,向川陕苏区“围剿”。红四方面军在1933年上半年粉碎了敌军的三路围攻,至当年10月,根据地扩大为包括今四川巴中、达州、南充、广元和陕西汉中五市4.

2万平方公里区域,创建了全国第二大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部队由入川时的1.4万人扩大到8万余人,建制由4个师发展到5个军15个师,最高领导机关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川陕苏区的开辟,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初步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镇巴一家三代人守护红军墓地84年

2014年,镇巴县永乐镇天池寺发现了一处红军墓地,现可见墓葬20余座,包括一座400多名红军烈士长眠其中的巨大墓冢。今年50多岁的村民王显明从他爷爷、父亲到他这一代,一家三辈轮流守护红军墓地,至今已经84年。

据镇巴县文化馆副馆长郝明森告诉记者,天池寺地处偏远,距永乐镇10余公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人烟稀少,通村公路于2013年年底贯通,山上仅10余户人家。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所以这个墓群一直不为外人所知。直到2014年5月,镇巴县文物部门才在永乐镇天池寺山顶上发现这处红军烈士墓地,并向社会公布。

镇巴县永乐镇95岁的李玉刚老人亲身见证了这段历史。据他回忆说:1932年12月19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从西乡县钟家沟刚到达镇巴永乐天池寺的当晚,就遭遇了土匪民团,发生了一场激战。不熟悉地理环境的红军损失惨重,伤亡500多人。

战斗结束后,当地百姓冒着危险掩埋红军战士的遗体,当年仅12岁的李玉刚与父亲一起参与了掩埋红军战士遗体的工作。一直到今天,天池寺附近的百姓逢年过节都祭拜他们。其中村民王显明一家三代轮流守护红军墓地84年,每年的清明时节,他们都要把墓葬周边的灌木砍掉、修葺垮塌的坟头、给烈士烧纸祭奠。

陕南党组织为建立川陕根据地立下功勋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发展那么快,和陕西地下党的支援是分不开的。”开国上将傅钟时任红四方面军(后兼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他对陕南党组织在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根据地方面的贡献,做出高度的评价。

记者从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汉中市档案馆了解到,陕南地下党为川陕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一,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红四方面军以最大支持。当红军抵达汉中盆地后,陕南地下党组织立即给红军总部送去了急需的军事地图,还广泛发动群众,给红军送鞋、送粮和生猪等食品,并号召青年参加红军,以实际行动支援红军。

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完全调查统计,陕南苏区共有4370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和陕南进行的几次大战役,陕南苏区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都组织人数众多的担架队、运输队、洗衣队,救护伤员,运送物资,在支前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二,创建陕南游击队减轻了川陕根据地的压力,有力地保障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北线边境的安全。

1932年12月19日,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边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第二天,中共陕南特委发出《为欢迎红四方面军发动群众斗争开展游击运动创建汉南新苏区》的紧急通知,发动群众在西乡、城固、洋县、褒城、南郑、勉县、宁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苏区,并组建了第一支人民武装“川陕边区游击队”。

下辖8个中队,共360多人。不久,游击队发展到千余人。1933年2月24日,以川陕边区游击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9军,共计两千余人。

在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中,开辟了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的根据地和400多平方公里的游击区。红29军被敌人破坏解散后,合编成“陕南游击队”,继续配合红军主力,开展游击斗争,减轻了川陕根据地的压力,有力地保障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北线边境的安全。

傅钟将军在《陕南党组织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的重大贡献》一文中写道:“川陕革命根据地及其陕南苏区的创立与发展,也为党领导下的陕西其他地区的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甚为有利的政治军事条件。中共陕西省委和陕南特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特别加强了党对陕南国民党反派统治区革命斗争的领导,积极地支援配合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文图本报记者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