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英为何无缘梅花奖 日本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 中国之大为什么与诺奖无缘?

2017-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日本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中国之大为什么与诺奖无缘?日本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中国之大为什么与诺奖无缘?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开发了具有实用性的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名城大学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日裔美籍教授中村修二.由此,包括日裔美籍的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南部阳一郎在内,已有22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除两名文学奖和一名和平奖之外,自然科学奖项占了绝大多数,而加入美籍的南部阳一郎和中村修二,也是由于他们在日本国内的

日本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中国之大为什么与诺奖无缘?

日本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中国之大为什么与诺奖无缘?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开发了具有实用性的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名城大学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日裔美籍教授中村修二。由此,包括日裔美籍的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南部阳一郎在内,已有22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除两名文学奖和一名和平奖之外,自然科学奖项占了绝大多数,而加入美籍的南部阳一郎和中村修二,也是由于他们在日本国内的研究成果而获奖的。

日本为何能拿这么多诺贝尔奖,中国之大为什么与诺奖无缘?应该说,日本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确实有值得借鉴之处。

注重基础研究

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教授森康晃说,早在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日本就奠定了重视基础研究的传统,并培育了很多人才。虽然当时日本没有西方的产业革命,但在数学等领域却一直在进行独自研究,而且通过唯一允许通商的荷兰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

东京理科大学知识产权战略副教授平塚三好说,日本大学的基础研究有保障,可以研究那些在10年、20年后可能大有用武之地的课题。从中长期来看,要重视产生经济效益的应用技术,还应该注重不会立即产生经济效益、而需要踏踏实实地花时间积累的基础科学。

保证科研经费

二战后,日本以科技作为立国之本,举全国之力投巨资进行科技创新。作为文部科学省外围机构的“日本学术振兴会”是负责制定具体科学研究项目的,其掌管的“科学研究费”是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申请类科研费,占日本政府全部竞争性科研费的六成以上,是当前日本科研经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科研费预算安排纳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研究人员能够从大学、企业或国家获得充足的研究经费,这是能够安心进行研究的物质保障。

传统重视教育

日本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实际上,在江户时代末期,江户(现东京)成年男性市民的识字率就达到70%以上,远远超过伦敦的20%和巴黎的不到10%,令欧美人为之惊异。当时,甚至日本最偏僻的农村也维持着非常高的识字率。

在科研领域,这种传统表现为研究人员把学术放在首位。这些成绩,与研究人员专心做学问而不是热衷当官,没有将学府办成“学衙”有很大关系。

赤崎勇(AkasakiIsamu,1929年1月30日-),日本工程学、物理学家,曾任松下电器研究员,现任名城大学终身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文化勲章得主、文化功劳者。赤崎勇开发了氮化镓结晶化技术,并完成世界第一个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

名古屋大学东山校区特别开辟“赤崎记念研究馆”以纪念其功绩(2006年10月20日开馆)。赤崎勇亦是继西泽润一之后,第2位日本人IEEE爱迪生奖章得主。2014年凭借“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带来了节能明亮的白色光源”与天野浩、中村修二共同获得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赤崎成为首位九州出身的日本人诺贝尔奖得主。

中村修二(Nakamura Shūji,1954年5月22日-),日本电子工程学家,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与青紫色激光二极管的发明者,世称“蓝光之父”。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爱媛大学客座教授。中村修二名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2009年获得日本人首座哈维奖。2014年凭借“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带来了节能明亮的白色光源”与赤崎勇、天野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南部阳一郎 ,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1921年1月18日出生在日本福井县。从20世纪60年代起,他就在粒子物理领域开展了许多先驱性的研究工作,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提出了南部•约纳•拉西尼奥模型,是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008年10月7日南部阳一郎因为发现次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而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