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电子琴 曲波夫人刘波:回忆林海雪原的日子
1950年12月,曲波依依不舍地脱下军装,担任沈阳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副厂长,后来又到齐齐哈尔车辆厂当书记。他是二等甲级残废,当时都是拄着双拐奔波。那时,他时常想起枪林弹雨中的生死战友,有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便偷偷地试写了一部分文字。
1955年年初,曲波和我奉命来到北京。曲波担任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到了北京后,他又接着写下去,还是保持着秘密状态,一下班就躲藏在屋子里写作。那时家中写字桌中间的抽屉一直是半开着,一听邻居或者同事来找,曲波就立即把稿件塞进抽屉。他这个人的缺点是爱面子,自尊心强,怕写不好闹得满城风雨。
曲波亲身经历并指挥了林海雪原剿匪战斗,惊险激烈的战斗经历使他积累了大量素材。当小说初稿写完前3章、15万字时,他感到自己的文字不能表达内心的情感,一气之下把原稿付之一炬。可牺牲的战友的英勇事迹激励他坚持写下去。
一天夜里,当曲波写到杨子荣牺牲的章节时,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潸然泪下。他把我叫醒说,他写到杨子荣牺牲,写不下去了……所以,《林海雪原》开篇就写道:“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以表达对战友的深切怀念。”
我支持他写作,是他作品的第一读者,也是他的抄稿员。参军前我是小学四年级水平,他是小学五年级水平。他小时候看过《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对他影响不小,参加革命后又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他有时一天写1万字,我再用两三天时间抄出来,遇到他空着的地方和他生造的字,我再去查字典补上。
家中房间少,放不下两张桌子,我就在缝纫机上抄稿。每抄完一个章节,就用毛线和布条装订起来。家务事我全包下,到了星期天,我特意带4个孩子到公园去玩,让他在家安心写作。
有一次,一机部办公厅召开传达中央文件的大会,曲波事先已看过文件,就坐在会场里专心写出了“小分队驾临百鸡宴”一章。
经过一年半业余时间的艰苦创作,小说《林海雪原》终于写完了,约40多万字。我买了两米布,剪了两个包袱皮,将文稿装了两大包,我俩一人拎着一包稿件就到了我家斜对过外文局大楼的《中国文学》编辑部,但发现里面多是外国专家。他们建议我们去作家出版社投稿。
我们坐公交车去了。曲波对接待的人说:“我不是作家,你们看看行不行?如不用,你们打个电话我来取。”曲波再三叮嘱,打电话一定要打到家里,怕机关知道走漏了风声。出版社的龙世辉等编辑看了,打电话到我们家,说:“你来吧。
”曲波去了以后说:“我取稿子来了。”没想到龙世辉却说:“我们确定要出你的稿子,需要做一部分修改。”《人民文学》副主编秦兆阳知道后,先在《人民文学》选发了《奇袭虎狼窝》章节,并在“编者按”中写道:“作者是一位解放军的军官,现在工业部门工作……这本书将是我国文学创作上的一个可喜的收获。”1957年书出来后有不小的反响。
曲波一辈子都记挂着战友们,思绪时常回到茫茫的林海雪原。他在《林海雪原》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及抵家,一眼望见那样幸福地甜睡着的爱人和小孩子,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这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
《林海雪原》中少剑波的形象有80%的成分取自曲波自己的经历。他总说自己身上有一股革命的英雄主义。在小说中,可以找到他们那一代军人牺牲奉献的高尚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