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曾希圣 曾希圣:创建新四军七师的台前幕后
1940年6月底,在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军事组从事情报工作的曾希圣,因身份暴露,有受害之险,在周恩来、叶剑英的安排下,他与叶挺等同志一道于7月底由重庆到达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
1940年9月中旬,孙仲德根据新四军军部的指示,率江北游击纵队一个大队从淮南根据地南进无为。其主要任务是为了增强我军在江北沿江一带的实力,同林维先率领的挺进团相配合,以接应皖南军部渡江的指战员,并护送去苏北。
1940年10月,曾希圣奉命到津浦路东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工作,此后因敌情紧张,交通受阻,滞留无为。11月,军部电告曾希圣,令他停止北上,就地组织渡江指挥部,筹集渡船、粮草,接应军部和皖南部队北移。
渡江指挥部很快在无为东乡临江坝成立,曾希圣任指挥长,游击纵队司令员孙仲德、皖南第二支队司令员张振坤、三支队参谋长兼挺进团长林维先任副指挥长。
准备工作细致繁琐,但曾希圣安排得有条不紊,准确无误。
1940年7月下旬,以三支队五团三营为基础,与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和一部分在铜陵收编过来的国民党川军蒋希伯部,合并组建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由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兼团长,全团700余人。12月间,新四军三支队司令部通知挺进团返回皖南。当林维先正集中部队时,皖南事变发生了,挺进团返回皖南的计划没有实现。
11月下旬,军部派原总兵站站长张元寿带着电台和侦察分队,具体检查和落实渡江的准备工作。并在无为东乡临江坝设立渡江指挥部,由曾希圣任指挥长,孙仲德、张正坤任副指挥长。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孙仲德移驻无为白茆洲坐镇指挥。
经过无为县委和马长炎、顾鸿领导的二营、三营积极艰苦的努力,共筹集了大小船只二、三百条,同时还筹集了大量款项和门板、稻草、粮食,并把挑夫都组织起来。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随时接应军部北渡。正当接应渡江准备工作就绪时,军部于1940年12月30日又来电说,军部和皖南部队决定东进苏南,不从铜陵、繁昌北渡了。
12月30日,军部突然给渡江指挥部发来电报,说皖南部队决定东进苏南,不由铜陵、繁昌北渡了。于是孙仲德和胡德荣等研究,决定遣散大部分船只,只留下一小部分,以应不测。
(二)、奉命组七师
新四军皖南部队九千余人遵令北移,在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七万余人的突然袭击,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牺牲,叶挺军长被扣。从元月中旬开始,便不断有突围人员从铜、繁地区渡江至无为,先后总计约七百余人。
其中有原一团、三团、新三团、五团、军特务团、军部等部的干部、战士,分别由黄火星、刘别生、钟得胜、熊梦辉、李志高、谢忠良等率领过江,最多的一批是新二支队的,有二百多人,在巫希权等率领下到达无为。突围的同志除武装人员外,还有一部分文化工作者,其中有画家、作家和文工团员等。
1941年1月18日刘少奇致电罗炳辉等:“皖南散失武装人员,望派人尽量收容,即在芜湖附近,铜陵、繁昌一带打游击,建立根据地与民主政权。”“在皖南游击部队,须坚决反对顾祝同、上官云相等,并破坏其统治,建立我之政权,扩大我之武装,但我之政策仍坚持统一战线方针。”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3日陈毅、张云逸、刘少奇、赖传珠、邓子恢发表《新四军将领就职通电》。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正式成立。
1月26日刘少奇同陈毅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为整理与统一新四军编制,拟将新四军部队整编为四个师,以苏北部队为第一师,皖东为第二师,李先念部为第三师,苏南为第四师,在师以下设旅、团,均以三三制编制。”1月29日,毛泽东、朱德、王稼样复电刘少奇、陈毅:“应将彭雪枫部编为新四军,共编五个师。”
2月1日就今后华中战略任务问题,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陈毅并告彭德怀:“除你们提议的编四个师外,应加黄克诚、彭雪枫两部,各编为新四军的一个师,共有六个正规师。”
2月1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在关于今后华中战略任务的电报指示中强调:“皖南应派人过江,指导残余力量仍在芜湖一带抗日。在一年内,逐渐聚集一个二三千人枪的支队,联系地方党,准备将来向黄山及赣东北发展。”
2月2日毛泽东同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陈毅并告彭雪枫、黄克诚:彭雪枫部和黄克诚部均须用新四军番号,刘、陈应“速将苏南、苏北、皖东、鄂中、淮北及克诚六部编为六个师,将各师师长、政委名单立即电告,以便军委立即发表委任令,广播全国”。
2月4日刘少奇同陈毅向中共中央提出新四军编为六个师的部队编制及师级干部配备的建议。
二月初,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叶剑英(2月2日到达延安)致电刘少奇、陈毅,提出新四军成立第七师,以皖南部队编成之。该师在皖南地区活动:“胡、陈:一、新四军各师师长、政委公开委任,以上第七师以皖南部队编成之,由张鼎丞任师长,曾希圣为政委,张不在时由你们指定人代理师长。该师在皖南地区活动。”
2月10日刘少奇致电张云逸、邓子恢、罗炳辉、郑位三:“为了经营皖南,决定派曾希圣、黄火星二人带电台回江南铜陵、繁昌、芜湖一带发展,建立根据地。江南来江北部队休息一时期,并在无为扩大新兵,组织新四军皖南独立支队,再回江南去活动。”“皖南独立支队以黄、曾二人负责,他们的任务是回江南收容失散人员,建立皖南根据地,发展扩大自己,准备将来出黄山向赣东发展。”
曾希圣得到电报后,对七师部队编组提出建议:
一、如果决定七师我们创造,则不说兵力过小,现三个单位不过一个团,按其番号暂只能为一个旅。
二、中央军委令张鼎丞同志为师长,则以二支队为七师主力,因此要求一、二支队(皖南部队)编入七师为基干。
三、挺团与张体学部配合,是否可将张部编入七师。
四、如上请求同意,则林、张处编一个旅(两个团),游二团及皖南突围部队编为一个旅(两个团),二支苏南部队编一个旅(三个团)。
——但是这一建议没有得到新四军军部和延安军委的批准。
2月18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委任令,委任新四军各师的负责人:粟裕为第一师师长,刘炎为政治委员,钟期光为政治部主任;张云逸为第二师师长,罗炳辉为副师长,郑位三为政治委员,郭述申为政治部主任;黄克诚为第三师师长,并暂兼政治委员,吴文玉(吴法宪)为政治部主任;彭雪枫为第四师师长,并暂兼政治委员,肖望东为政治部主任;李先念为第五师师长,并暂兼政治委员,任质斌为政治部主任;谭震林为第六师师长,并暂兼政治委员;张鼎丞为第七师师长,曾希圣为政治委员。
3月17日,军部致电曾希圣,就成立七师及其编组问题做出指示:“决定孙仲德无为纵队,林维先挺进团及现有散布在皖南的部队,及已突围过江之皖南部队,均归七师编制:即由张(云逸)、邓(子恢)协同曾希圣商定编制办法,并开始工作。
”同时,指定“七师活动地区,暂时以孙、林部驻地为中心,积极整训编制”。“派人过来铜(陵)繁(昌)地区做收容开辟工作,以便七师部队能迅速转移皖南活动去恢复工作。”
在日、伪、顽三面夹击中坚持斗争了一个月,曹丹辉和特务团张闯初政委、袁大鹏营长带领四个连终于渡过了长江,在无为县遇到曾希圣、孙仲德同志,根据军部的命令,指派他们筹建新四军第七师。
后来,曹丹辉组织突围出来的十几个电台工作人员利用收音机零部件日夜赶装出一部电台,曹丹辉利用记忆中的密码和突围时写在大腿上及衬衣袖筒内的通信联络规定,与延安(中央军委)和陈毅、张云逸两个指挥部的电台呼叫联络,很快就叫通了。
4月5日曾希圣报告新四军军部:
一、江南突围部队编成两个大队,每队三个中队,铜繁各一个,无东三个队,无北一个队。
二、原纵队二团有六个连,五个连在巢南,恢复工作向开城方向发展,一个连在无东。挺进团有800人。
4月10日陈毅、刘少奇、赖传珠致电张云逸、邓子恢、罗炳辉、郑位三、孙仲德、曾希圣:敌寇已大举向河南及大别山皖南进攻,并有向陕西、云南实行大的战略进攻之可能,“我军应有相当部队配合友军作战,并极力发展统一战线工作,但不要乘机向国民党地区扩展,使蒋桂各军放心对敌。
我二师部队应即酌量加强津浦路西,并派约一个团的兵力到无为,以加强无为力量。七师应即采取积极乘机扩展建立皖南与无为、庐江、桐城根据地的方针,派一部兵力到皖南活动,另派一部兵力到庐江、桐城地区活动,建立根据地。并令张体学、林维先向桐城发展,设法与七师靠近打通联系。”
4月15日陈毅、刘少奇、赖传珠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提出新四军各师军政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4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陈毅、刘少奇并各师:“关于四军各师军政委员会名单,依十五日电略有增减,除分别通知外,兹将名单电告如下:一师,粟裕、刘炎(书记)、钟期光、周林。
二师,张云逸(书记)、罗炳辉、郭述申、周骏鸣、郑位三。三师,黄克诚(书记)、吴法宪、彭雄、彭明治、朱涤新。四师,彭雪枫(书记)、张震、肖望东、岳夏、赖毅。五师,李先念(书记)、任质斌、刘少卿、陈少敏。六师,谭震林(书记)、江渭清、罗忠毅。七师,曾希圣(书记)、张鼎丞、孙仲德、何伟。”
4月15日陈毅、刘少奇致电孙仲德、曾希圣、何伟并转无为、江南各级干部,指出:“皖南及无为、庐江、桐城一带,在战略上有极重要意义,我党我军在这些地区有三年以上的工作历史,目前无为及铜、繁在敌人‘扫荡’之后,情况又已好转,故我党我军必须坚持皖南、无为及庐、铜阵地,创立根据地,决不轻易放弃。
这种光荣的任务,就加在皖南、无为诸同志的身上,望各位同志以布尔什维克的英勇和坚决性来担负这种任务,将一切动摇犹豫怕困难的情绪完全抛弃。”
4月19日曾希圣致电新四军军部:
一、部队决定编四个团;皖南部队编两个小团、挺进团、地方编一个团。
二、以一个小团(番号第一团)开辟繁南、无为地区(后方在无东)。以一个团(番号第三团)开辟青繁及三宫山地区,后方在无为西南。二团在无为北线东南地区,依巢、白两湖向西发展并与谭取(得)联络。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东乡白茆洲正式成立。编入七师的队伍共有1900多人。下辖第十九旅,旅长孙仲德,政治委员由曾希圣兼任。下辖第五十五团、五十六团、挺进团。此外,还成立了独一营、独三营、特务营。不久,又成立了第五十七团。七师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巢南山区和无东地区。另外,在皖南繁昌、铜陵、桐东地区,各有一些小块游击区。
新四军军部报告延安军委:“第七师暂以游纵第二团二个营(谭希林部)及大别山挺进团八百余为基础,加上皖南突围部队编成二个大队。”
6月16日军部关于七师十九旅编组及干部配备给中央的报告:
七师十九团以上干部配备情况及组织状况如下
突围部队与游击纵队两个团合编为十九旅,辖五十五、五十六团,每团辖三个营,每营辖三个连,每连七八十人不等。挺进团与张体学团编为鄂皖挺进支队,地方部队除编入五十六团外,编三个地方独立大队,在十九旅司令部设一个教导大队。
五十五团谢忠良,副团长黄彬,政委黄火青,参谋长刘世湘,政治处主任何致远。五十六团长丁林章,副团长徐绍荣,政委张闯初,参谋长王得胜,政治处主任高立忠,副主任刘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