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希圣文选 文革史笔记之十八曾希圣与文革初期的安徽

2018-0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曾希圣(1904-1968)湖南资兴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962年间先后任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主政安徽长达13年.1962年2月因多种原因调离安徽省,到上海的华东局任第二书记座冷板凳,3年后于1965年秋调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曾希圣在主政安徽期间,作出了一些成绩,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农业三改,五十年代中后期积极引进上海内迁企业,构建了安徽的工业化基础等.但是曾希圣的突出特点是工作作风比较霸气,缺少民主作风,人送外号"曾霸王&quo

         曾希圣(1904—1968)湖南资兴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962年间先后任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主政安徽长达13年。1962年2月因多种原因调离安徽省,到上海的华东局任第二书记座冷板凳,3年后于1965年秋调任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曾希圣在主政安徽期间,作出了一些成绩,如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农业三改,五十年代中后期积极引进上海内迁企业,构建了安徽的工业化基础等。

但是曾希圣的突出特点是工作作风比较霸气,缺少民主作风,人送外号“曾霸王”。他在安徽工作期间打击面较宽为后来安徽党内斗争,埋下伏笔。

          曾希圣在1955年的肃反运动中打击了淮委政治部主任刘秀山(1913-1971),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竟然搞到党内,把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世农(1911-2006)、省检察院检察长杨效椿(1911-1976)、省检察院付检察长李锐等人定性为“李世农反党集团”。

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他把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恺帆(1908-1991)、省委常委、付省长陆学斌(1913-1996)打成“张陆反党联盟”。

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他胡搞、蛮干、浮夸导致1960年安徽省非正常死亡约500万人。虽然这也有中央政策失误的因素,但曾希圣在安徽过左的政策与缺乏民主作风使安徽的问题比邻近的其它省份要严重的多。

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曾希圣还想压制安徽大组内的不同声音,知错不改,但最后还是被刘少奇代表中央端了出来。

曾希圣被端出来的原因在文革后被有人说成是因为1961年他在安徽推广责任田的原因,纵使如此那也是他病急乱投医的后果。他在安徽广大民众的心中,留下更多的是负面的印象。1962年2月李大钊之子,水利部党组书记李葆华(1909-2005)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按刘少奇的说法李葆华也许能力不如曾希圣,但作风较曾希圣要民主的多。李葆华来皖后为肃反、反右派、反右倾三大运动中受到错误打击的干部平了反,而曾希圣时代受重用的干部,要不然调走,要不然在1963年7月中共安徽省第二次党代会上落选。这使得安徽党内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本来安徽历史上曾希圣这一页也就算翻过去了,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过去安徽党内被掩盖的矛盾表面化了。

随着运动的深入过去受曾希圣重用的人结成一帮,而当年受曾希圣打击在李葆华来后平反的干部又很自然的走到一起,这种现象深深的影响了安徽的文革进程,我从后来批露的一些材料中,看到曾希圣从1966年9月后,虽然远在四川又通过各种方式介入了安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曾希圣在这个时期介入安徽的文革是不明智的,这可能与他对当时的形势判断有关,因为七千人大会是刘少奇出面处理的曾希圣,而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毛主席《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矛头直指刘少奇,刘少奇失势了,使曾希圣可能想在这一次党内大变动中获得新生,以求在政治上东山再起。

就以他是被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搞下台作为突破口。

而要翻1962年的旧帐则必然与李葆华大平反中获得解放的干部对立起来。这一矛盾不可调解,使文革初期安徽党内的中、高级干部大多站到了对立的两派。比如1966年11月23日以省政协付主席李云鹤(1894-1969)、原省林业厅厅长程明远(1900-1969)为代表的十六人《紧急呼吁书》,李云鹤与程明远就是反右派中被曾希圣打下去的老干部。

又如1967年1月13日以曾希圣时代的省委常委杨明(1919-2003)、郑锐(1922-)为代表的13人造反声明,而杨明、郑锐就是李葆华来皖后于1963年中共安徽二次党代会上失去省委常委职务的。

1967年4月—6月在安徽省军管会的主持下召开了安徽省直厅局级干部揭开省委阶级斗争盖子会议,在会议过程中原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恺帆于5月7日发表紧急呼吁书,在呼吁书署名的厅局级干部近百人,而二天后5月9日有近二百名厅局级干部署名反对。

这一事件是安徽两派干部对立的集中表现。而这时的曾希圣因为在四川公开亮相支持激进派,受到对立派别的绑架后逃到北京,在北京期间还有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言论。

使安徽省内围绕着一.二六夺权不同态度,而形成的极、屁两派的斗争更加激烈。直到1967年9月5日江青、康生接见安徽造反派会议上,江青、康生为了平息安徽两派的对立,点了所谓两派幕后黑手,把屁派的程明远、刘秀山抛出来,把极派的彭宗珠(1915-1985)、杨明、杨杰(1921-2001)等人甚至曾希圣也点出来时,这场闹剧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而曾希圣本人也于不久后的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当时的安徽,在以李德生为首的12军支左部队的努力下,于1968年4月成立了安徽省革委会,新成立的省革委会中结合了两名原省级干部担任付主任,一位是原省委书记处书记李任之(1919-1983),他在曾希圣时代是受重用的,在李葆华时代也保留下来。

另一位是1957年受曾希圣打击的杨效椿,他在李葆华来皖后平反,并于文革前夕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这也算体现对两派干部的一碗水端平。实际上两派干部的矛盾又绵延了很久。这都是曾希圣主政安徽13年留下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