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剑锋的故事 闪亮的坐标|叹为观止!錾刻大师讲述国礼“和美”诞生的故事……
在我手上拿着的,就是曾经被选中作为“国礼”的錾刻精品????“和美”,就是因为它,我也跟着出名了。上了个纪录片,名叫《大国工匠》。自从这个片子播出以后啊,很多人都说我是什么大工匠、大师傅,听上去感觉这一起一坐的都带着那么点“范儿”。其实我想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手艺人,给我个地方坐下,我就能踏踏实实把手里的每一件小物件儿做到精益求精。
我们公司每年会出三样大活儿,也就是说要创新三件精品。这一件“丝巾果盘”就是当年三个“大活儿”其中的一件。
但其实没有人知道,这件用錾刻工艺制作的银丝巾,当年差点就没做成!
錾刻是个什么工艺,我拿出两样小工具一比划大家就明白了,一个小錾子,一把小锤子,就是用锤子这么一下下敲击錾子,錾子头上有凹凸的纹路啊,所以这样就能在一些金属材质上敲打出各式各样的花纹了。
要说錾刻这门手艺,大多用在铜器上,就说一般是在铜质的表面上錾刻,为什么呢?因为铜相对来说比较硬啊,好控制力度。比如我在这儿来一下,稍微使点劲也没事儿,肯定不会给砸坏喽,力度不够就多来几下。
但是这要是换成是银制品就不行,只要有一次敲击出现失误,这个作品就算残次,就等于要白费了重做。
所以说本身用银子做錾刻,就是个很有挑战的事儿。
可是这件“和美”呢,我的想法一定是要用纯银来制作,要它的光泽和质感啊。您看这反光多漂亮对吧!而且为了体现丝巾的柔软和丝薄,我选择的这块银片厚度只有0.6毫米。什么概念?基本上就是薄如一张纸。
所以当时我提出来要在这么薄的还是一块银片上去玩錾刻的时候,它听上去更像是个“不靠谱”的事儿。
那时候我就想啊,既然做,那咱就做别人没做过的、别人不敢做的、别人想想都觉得没有可能,做不了的是吧?
怎么才能把这个上面细如发丝的纹路给錾刻出来呢?我们在0.6毫米的小银片上做了不下千万次的敲击,去尝试它的力度,可以说当时废掉重做的银片也有好几百块了。
然后您看,最细的拉丝的这个位置是整个作品最高难度的地方,它不仅需要力度控制,更需要这錾子头上的纹理至少也要细如发丝。所以当时为了开一把最细纹理的錾子,我在显微镜下足足忙活了5天,从早上8点多到工作室坐下到晚上八九点回家,几乎中间就忘记站起来了。
好,一堆专门为这条银丝巾制作的小簪子做出来了,有了工具咱就开干吧?
后来干起来才发现,这件事真没我想的那么简单。
一般这个作品都是前面几位师傅进行稍简单的一些錾刻,而到最后最难的部位就让我上手,我们是流水线作业,一人负责一部分。
有一次是前面几位师傅来来回回忙了一周,到了我手里的时候就是最细最密的穗子的地方了,这也是丝巾上的最后一道工序。
虽然我们也在试验品上进行了不下上百次的练习和试验,可真正在錾成品的时候那是大气都不敢喘。也不知道那天是因为紧张还是状态不好,手稍微有一丝歪动,錾斜了。哎呀一下子就蒙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崩溃了,一方面感觉太可惜了,又要融化掉重头开始,另一方面我觉着很对不住别的师傅们,人家辛辛苦苦忙活一个星期了,结果到我这儿一下子完蛋了!
前功尽弃!你说大家得多恨我呀?可是那个时候其他人就在我旁边,没有一个说话的,鸦雀无声。
他们越是什么都不说我是越觉得不好受。我就自个儿一个人跑出去了,特别难受。这次失败之后,我每次坐下拿起錾子的时候,都要反复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你真的是找到最好的状态了吗?
应该是反反复复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一个工作室五六个人忙活了四五个月吧。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儿还行,交到我手里的又是个接近成品的,就差最后一个部分了。我坐下来,大口吸气吐气,让自己平静下来。
当时,所有前期参与的师傅们就站在我的身后,整个房间一点儿声音没有,就只能听见我敲錾子的声音。终于,最后一下完成了。
我把锤子和錾子放下来检查了一下,然后就慢慢回头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我,没有一个人说话,但是脸上很明显那种,想笑笑不出来,激动又爆发不出来的感觉。因为怎么说呢,这个成功大家等了太久了!那天应该也是所有人几个月来第一次正常时间下班,大家一块儿出去小聚了一下,喝点小酒儿也算是庆祝了一下。
“和美”从最初的“不靠谱”到最后成为了一件耀眼世界的国礼精品,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它同样饱含着工作室另外几个师傅的心血。相信有我们这股子“轴”劲儿,将来会有更好的錾刻作品,让世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