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薛法根 听薛法根老师《剪枝的学问》有感

2018-0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首先感谢领导能够给我这次宝贵的外出学习机会,让我有幸参加了第19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相约在无锡蓓蕾电影院,与名师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感受到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欣赏他们精彩的课堂演绎,聆听他们充满这里的报告.他们在课堂上所表现的教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维等,都让我赞叹不已!纵观这么多课,有一节显得比较另类,但它却深入到了我的内心深处,这堂课似乎没有经历过课程改革的洗礼,只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却给我们带来了一节扎实的语文常态课,结果完全到达了另一个高度.

首先感谢领导能够给我这次宝贵的外出学习机会,让我有幸参加了第19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相约在无锡蓓蕾电影院,与名师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感受到现代与经典的完美结合,欣赏他们精彩的课堂演绎,聆听他们充满这里的报告。他们在课堂上所表现的教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维等,都让我赞叹不已!纵观这么多课,有一节显得比较另类,但它却深入到了我的内心深处,这堂课似乎没有经历过课程改革的洗礼,只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却给我们带来了一节扎实的语文常态课,结果完全到达了另一个高度。这就是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

一、起点低境界高

薛老师的课起点低,始终立足于学生的年级特点。开课由听写生字,理解词语意思入手,扎实学生的基本功,这环节就足足花费了20分钟。

薛老师的课起点低,引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故事写了“我”几次到王大伯家,找出时间的词,师板书在黑板上;每一次“我”都看到了什么,引领学生找到关键词,并把话说清楚;请将三次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学生踩着台阶一步一步地上行,完整地概括了主要内容。

可是这样的起点低吗?不,在这个朴实的环节中我看到了很高的境界。薛老师指导的是对这个故事内容的概括,给予学生的却是概括方法的一般规律。且看老师是怎样引领学生得出这个一般规律的:故事是按照这三个时间写下来的,这样的顺序叫时间顺序,一般文章除了按时间顺序外,还有按“事情发展”等其它顺序来写的。概括的时候要注意两点,刚刚我们用上了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教师继续例举时间顺序的词),所以读一篇课文,我们要先找出“顺序”;其次要在这个顺序的几个环节中分别找出关键词,再按照这样的顺序将关键词连起来就是概括主要内容了。

对于这个普遍规律的提炼,薛老师将它巧妙地分成三个环节,一步步渗透,一步步实践,一步步提炼,在实践过程中授之以“渔”。

二、容量小知识大

薛老师用了两课时只上完了一篇适合于三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文章,从数量上来说,这堂课的容量是极小的。

但是衡量一堂课的容量,个人认为除了篇的数量外,还有一种量——那就是语文能力训练的量。

薛老师借助一篇文本,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实践“词意辨析”、“概括能力”、“体会心里活动”、“有感情地朗读”及“生活的启示”这样几大能力的训练。一堂课容这么多能力训练于一体,而且每一块的训练又立足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更难能可贵的是,薛老师虽然在教一篇文章,可是又完全跳出了这篇文章的框架,站在一类文章的高度,帮助学生提炼出阅读的一般规律。 

我想,这样的量应该完全不亚于群文教学的课堂容量。

三、课堂环节朴素气息高大

薛老师的课可以说是朴素到接地气的程度。两堂课,由始至终没见到老师借助声、光等现代化多媒体。两课时的环节安排没有巧妙的设计,没有精雕细琢的痕迹,完全遵从文章的本真面目和阅读课的一般流程——落实生字词、概括主要内容、走进“我”的内心、练习朗读、揭示主题。按金字塔的建构理论,层层递进,化解了教学的所有难点。学生随着课时地推进,变得活跃,既是氛围的,又是思维的。

但也就是这样接地气的教学流程,却折射出了“高大”的气息。一只粉笔一本书,谈笑声中,一切难点灰飞烟灭;一只粉笔一本书,简单的线形推进,实现的是不简单的点上的提升;一只粉笔一本书,四两拨千斤,将无形的能力培养融进了有形的教学环节中。

在他的课上,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学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的满满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