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周历 楼宇烈先生在“兖州佛教历史文化研讨会”闭幕式上发表讲话
中国佛学网山东讯 2009年9月14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和兖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兖州佛教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城兖州落下帷幕。在闭幕仪式上,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楼宇烈先生应邀作学术总结,即兴发表了他对佛骨舍利、佛教信仰以及佛教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的看法。
楼宇烈先生说,佛舍利就是佛陀的遗骨或身体上的遗物,最初佛弟子们是为了表示对佛的怀念而供奉佛舍利,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佛教信仰的象征,成为佛教文化的一种载体。近年来在中国发现了很多舍利,形成一种舍利崇拜的风潮,可是,“舍利崇拜”这一概念能否成立还值得深入思考。
在印度,最早佛教信徒是把舍利供奉在塔里面,塔就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坟墓,绕塔以示纪念是舍利信仰的主要表现形态。古代很多寺院都有舍利塔,这代表着三宝中的佛,另外则是藏经楼,代表法,而住僧则代表着三宝中的僧。
三宝具足,一个道场才算完备。历史上佛舍利一般都供奉在塔里,而不是放在外面来供的。当然也有拿出来供奉的,像法门寺的舍利,但在唐代,法门寺舍利也只是三十年才拿出来一次。现在盛行将舍利拿出来供奉,这是否合适还值得再讨论。例如兖州兴隆寺的规划蓝图中就有舍利殿,但过去有兴隆塔,到底是供奉在原来的古塔里还是供奉在新建的舍利殿里,也值得重新考虑。
楼宇烈先生在总结中还说,一方面要研究和理解兖州的佛教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兖州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楼先生说,目前我们大量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但在精神文明方面,西方的文化并不能适应中国人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不断挖掘自己的传统文化。
佛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在当代传统文化资源结构中,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如果认真观察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态势,就会发现,儒家文化缺乏载体,加之多年来的批判和破坏,在民众中依然受到普遍的抵触,很难打开大的市场;道教文化对社会关心不够,缺憾也很明显。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富有智慧,在当代具有很明显的价值。兖州地区三教文化都有丰富的资源,佛教文化潜力巨大,理应承担起建设传统文化的责任。所以,一方面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兖州地区的佛教历史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尽快适当恢复一些佛教寺院。
楼先生在发言中特别提出“四信”佛教,以推动中国佛教的良性发展。楼先生说,首先要提倡正信佛教,即正确的信仰。有句话是不怕不信,就怕迷信。正信是针对迷信而言的,坚信因果,包括对舍利的信仰,都不能陷入盲从。二是要提倡智信,追求智慧,向往精神的超脱,树立一种宽阔而自在的胸怀。
三是提倡自信的佛教,即依靠自己,中国佛教一直有此传统,尤其是禅宗,依自不依他,始终坚持自力的决定性作用。四是提倡实信,即实实在在的信仰和信仰实践,佛教不是讲虚的,也不是讲玄的。楼先生举例说,近代有位僧人临终前留给弟子们的话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教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不断在生活实践中推广运用。
楼先生的学术总结既涉及到兖州佛教的历史文化,也涉及当代中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诸多问题,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