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讲座 楼宇烈教授在西北大学作佛学讲座
中国佛学网西安讯 2008年7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著名佛学大家楼宇烈教授在西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中国佛教》的精彩讲座。这是由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国学与西学”署期学校系列讲座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学员及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等单位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聆听了楼教授的高论。
刚刚参加完少林问禅活动的楼教授,精神矍铄,侃侃而谈,用平实的言语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佛教的核心意趣,其中包含了不少深刻精辟的见解,使听众深受教益。
楼教授的讲座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人文学者的“四通” 楼教授首先对人文学者提出了“四通”的要求。“四通”即学科上的文史哲打通,思想上的儒释道打通,地域上的中西东打通,时间上的古近现打通。
楼教授认为,现代之所以出不了大师,是因为现代学科的分科过细,使得原本相通相融的文化被割裂,人们的视野受到局限。而“四通”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培养厚实的学养基础,从而高屋建瓴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作不到四通,就作不了大家。
佛教产生于“两个反对” 关于佛教的产生,无数个学者曾经作过各种不同的论述。这是研究佛教时不可逾越的问题。楼先生在今天下午的讲座中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佛教产生于对当时印度社会现实的“两个反对”:一是反对种姓制度,从而提出众生平等;二是反对婆罗门教的外在神(梵天)决定论,从而提出因果业报论。
因果业报论认为主因在自已,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这一方面可导致宿命论,另一方面又可导致造命论。这种思想对后世人类文化特别是东方哲学思潮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理论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体系,佛教的很多命题都彰显着自己的个性,但什么才是佛教最核心的理论呢。楼先生认为,佛教的核心理论是缘起论,即“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时间上),“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空间上)。
这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相互依赖的,都是“刹那生灭”,“缘聚则有,缘散则无”,没有永恒的(无常),没有独立自性(无我)。
佛教的理论可概括为两个字:苦和空。苦是观察生命现象得出的结论,它源于无明,由无明而生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必然产生烦恼。空是在缘起论的基础上观察现象世界的本质得出的结论,它不是说事物不存在,而是说事物无常无我,只是一种假有。佛教的标志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前两者是现象世界的特点,后者是佛教所追求的境界。
佛教理论发展的基本轨迹 佛教的理论是在不断发展中完善的,这种完善的过程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与人类思维的进步,并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理论难题而得以实现。
楼先生认为,早期佛教讲求个人解脱,既然烦恼由我执而起,就从破除我执入手,将“我”解构成色、受、想、行、识“五蕴”,如此则可见无常、无我之理,从而除离贪欲,达到解脱。然而早期佛教的“空”是“析色空”(色空分离,本质与现象分离),因此它的解脱之道就是出离五浊世间,这是早期佛教的局限。
到大乘佛教时期,空观发展成“即色空”(色空不二,为同一事物的两个层面)。这一理论上的大发展,引起了实践上的大变革,即佛法不离世间,不离当下,通过入世来求出世,通过觉悟清静本性来求得解脱(前提:本性清静)。
中国佛教最有特色的是禅宗,禅宗并不是被儒家化,道家化了的佛教,而是极纯粹的印度大乘佛教理论,只不过突出了某些因素而已(大乘佛教面对现实,改造现实,转化现实的一面)。
禅宗的宗旨就是要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清静自性并回归本来面貌(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它充分发扬了佛教的人本精神,充分发挥了人的能动性。
佛教能在中国生根的基本原因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是唯一的一种外来文化。一种外来文化能成为渗透到民族血液之中的传统文化,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学术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很多,涉及的问题不少,观点也是白花齐放。可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高度把握这种文化奇观。楼教授认为,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与中国文化也有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但它最终能在中国生根的根本原因在于:佛教文化与重视人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二者都是讲究“内求”的。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讲究外求的宗教文化有很大的区别,是能够融入中国文化之中的基本原因。
佛教的几个特点 楼先生在讲座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很能够体现佛教的特点。如他认为,相对于另外儒、道两家的“以儒治国,以道治身”而言,佛教的主要特征为“以佛治心”,而方法则为以戒、定、慧,对治贪、嗔、痴。
再如关于佛教的理论表达方法,楼先生认为,一是遮诠(不说是什么,而说不是什么);二是立假名,且随立随扫。学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两点,否则极易落入文字,执着于名相。
再如关于禅修的境界,楼教授概括为: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三重境界,层层递进。关于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楼先生认为,它们之间互相渗透,同时保持各自特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依然你是你,我是我。
几个常见的问题 楼先生在讲座中国对涉及佛教的几个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例如关于佛性是当有还是现有?楼先生认为这是神秀与慧能的分歧,反应到实践上就是渐悟与顿悟的问题。
关于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各种答案均有,楼先生认为这都是在概念上兜圈子,并无多大的意义。这是学术界的一个不良现象:停留于理论探讨,不重实践。我们应当注重的是,它解决了些什么问题。
关于中国历史上有无宗教?楼先生认为,中国不是没有宗教,而是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一神,垄断,全知全能)。西方宗教是神本的宗教,通过神教育人,神具有绝对的权威,而中国宗教是人本的宗教,通过人自己教育人,神依人而行。
关于中国现在要不要宗教?楼先生认为,这种问题的背后其实有一个目的:超越自我,价值追求。而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是多种的,如宗教、哲学、艺术、道德实践等,殊途而同归。楼先生还对关于以美育代宗教,以哲学代宗教,以道德代宗教的问题作了自己的解释。
讲座结束后,不少学员意犹未尽,继续向楼教授请益,楼教授均一一耐心作答,体现了深厚的学养和大家的风范。楼教授在西安期间,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还陪同参访了西安大慈恩寺,并同西安佛教研究中心、西安大唐茶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