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林毛岸英妻子 第一个志愿兵毛岸英 告别新婚妻子赴前线(组图)
初回国的毛岸英很“洋气”。懂俄语、英语、德语,穿着苏军呢子制服和马靴,会跳交谊舞,写得一手似乎无师自通,颇有其父风骨的狂草好字,为人处事有些不拘小节。毛泽东提醒他:延安虽“土”,但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有“真人”,不要“显摆”自己,“你吃了十年洋面包,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也上了高等军事学院,还有一课要补上,你应当去上上中国的劳动大学。
”这样,岸英背上背包和种子,步行40里,到延安南郊的一个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说来也巧,就在1946年五六月份,刘思齐跟随妈妈、妹妹一家人从新疆监狱释放出来,风尘仆仆地来到延安。妈妈文秋带着思齐在毛主席家第一次见到毛岸英。当时,思齐才16岁,非常惹人喜爱。毛主席一见思齐就对文秋同志说要把思齐认做他的干女儿。
这次见面,岸英对思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举行了婚礼。宾客都带了些小纪念品来,唯有朱德送的东西价值最高,是他自己一块戴了几年的日本手表。婚宴极其简单,但因为新娘是山东人,毛泽东特意安排一半是山东菜,一半是湖南菜,“恋乡思土,不欺公道”。
又拿出一件棉大衣,说:“我没得东西送给你们,这件棉大衣,跟我转战南北,现在送给你们作为新婚礼物,白天岸英可以穿穿,晚上你们盖在被上压压风。”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不愿呆在机器总厂当他的党总支副书记,告别新婚燕尔的妻子,与浩浩荡荡的志愿军大军一道奔赴天寒地冻的抗美援朝前线。在出发时,彭德怀对毛泽东无限敬重的心情油然而生。同时,也为毛岸英积极要求上前线的决心所感动,他脱口说道:“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但刘思齐没有想到,这一去竟成永别。2006年6月,刘思齐做客央视会客厅,回忆起当初毛岸英离开的场景,刘思齐仍然不能释怀,始终觉得她欠岸英一份情。她说:“他最后走的时候,我在医院住院,我起来,起床送他到医院门口,他不让我再送远了,他给我深深地鞠躬了,腰弯得很低,我当时就不明白,从来没有过,可能那时候自己太年轻……”毛岸英去世后,刘思齐一直一个人生活。
10多年后,刘思齐(改名为刘松林)才重新组建了家庭。但对于毛岸英的情感却被她永远珍藏在心底。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时志愿军的组织及行动是非常保密的。彭德怀总司令规定各部队要控制电台,封锁消息,严密伪装,夜行晓宿,避开大路,隐蔽向指定作战地区开进。彭总还严格要求各级组织、成员对志愿军入朝的一切行动,连亲人都不准告诉。毛岸英入朝更在保密范围之内。除了彭德怀等几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
毛岸英是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因为毛岸英懂俄语、英语,过去又从事过机密情报工作,是个合适人选。
1950年11月25日,因志愿军司令部所在的大榆洞发报甚多而被美军测出。当日上午11点左右,美军4架战斗机嗡嗡怪叫着在志愿军司令部上空盘旋,随即扔下几枚汽油弹。已躲入防空洞的毛岸英等4名参谋见敌机飞走,便跑回来。
谁知紧接着又飞来4架敌机,扔下无数汽油弹,毛岸英等再向外跑,为时已晚。炸弹在屋顶及前后落下来,木板房的门已被火封死,一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事后,在两具遗体中,依据一块苏联手表的残壳,才辨认出毛岸英的遗体。
得知儿子牺牲时,毛泽东抽了两根烟,对着窗外吟了首北周诗人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并强忍悲痛,在要求送回岸英遗体的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就这样,毛岸英与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一样,长眠于他战斗过的并用鲜血浸染过的朝鲜大地上,与青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