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逊红楼梦 孙逊: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成败得失
孙逊: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成败得失 2010-07-22 孙逊 文汇报 新版《红楼梦》有它的优点和特点,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名著的改编永远会有见仁见智的争论,有争论本身是一件好事,可以引起我们对原著的关注,进而达到推广和普及经典的目的。
新版《红楼梦》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它注定会成为《红楼梦》改编史上一部无法绕开的作品,就如同以前的越剧《红楼梦》、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一样。 忠实原著,到位 看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一个强烈的印象是:它是“正说”,不是“戏说”、“歪说”,即作者是抱着对原著敬畏的态度,进行阐释和再创作。
其中,主创人员忠实于原著——这里主要指120回本原著的改编原则,形成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一大特色。
众所周知,87版《红楼梦》的一个特点,是在曹雪芹原著80回以后完全抛开了高鹗续写的后40回情节线索,吸纳了红学研究中的探佚学成果,重新编撰故事和人物命运结局,其中包括宝玉、凤姐等一度被捕入狱,丫头小红设法“狱神庙慰宝玉”等故事。
这一尝试应该说取得了成功,它不仅使观众看到了另一种面目的《红楼梦》,而且普及了红学研究的成果。 在红学研究中探讨前80回和后40回的思想艺术差异是必要的,但在改编为影视作品时过分强调两者的差异则是不可取的。
更何况后40回确有不少精彩的篇章,诸如黛玉之死、众姐妹离散、贾府抄没、宝玉出走、雪地拜别,无论是情节的设计和描写,还是环境氛围的渲染,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而新版电视剧确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在这些地方都有精彩的演绎和不俗的表现。 新版《红楼梦》的忠实于原著,集中体现在它用了大量的小说正文文字作为人物的对白、独白和旁白,并用字幕打出。
《红楼梦》的语言堪称我国古典小说之冠,其中人物对白尤其生动传神,如果按照今天的习惯随意改动这些对白,不仅会味同嚼蜡,而且会从根本上失却了人物之神。新版电视剧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可以说,所有小说中堪称经典的那些对白和词语,它都一个不漏地保留了。
还有人物的内心独白,《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重视心理描写的,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精彩之笔,在将这些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时,往往总不如诉诸文字的心理描写来得细腻,真切。
新版《红楼梦》在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诸如宝黛二人感情冲突时的内心描写,宝玉在平儿遭冤时的体贴和同情,都用了有关小说正文作旁白,深化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有一种旁白是原来小说的叙述语言,为了使观众明白情节的过渡和转换,在镜头推进或画面切换时加上这类旁白也是很必要的,如“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一集,就大量使用了这一手法,应该说效果也是不错的。
正因为此,其对原著的忠实程度较之以前的87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影视作品往往作为“经典代读”的今天,这种回归小说文本的努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我们究竟应如何理解忠实于原著?笔者认为,所谓忠实于原著,应是忠实于原著的精神,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形似;更不是对原著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作为视觉艺术和综合艺术的影视,理应充分调动其各种艺术手段,充分发挥其特点和长处,否则,便有可能使影视变成小说的图解。新版《红楼梦》忠实于原著的出发点是好的,有些处理手法也相当不错,但总体上缺少对原著富有个性和新意的阐释,以及对时空的重新处理。
如何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又融入富有新意的阐释,如何在回归小说文本的同时又发挥影视艺术的特点和长处,这是经典改编中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只要对经典抱着敬畏的态度,在认真阅读和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度阐释和再创作,虽然其间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但总的创作态度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