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始祖”董奉的传说

2017-11-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董奉,字君异,东汉末年东吴侯官(今福建长乐)人.据史料考证,董奉出生于公元169年,公元204年离家出道行医,经过几年医学实践,名声大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据<三国志>记载:裴注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捎)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文中的燮为七郡总督的绥南中郎将.按当时官吏设置制度,绥南中郎将应有医官服侍.连专职医官都无法治愈士燮的病,遂请董奉施治,可见董奉的医术高超.他使燮起死回生被称为医仙.东汉末年,

董奉,字君异,东汉末年东吴侯官(今福建长乐)人。据史料考证,董奉出生于公元169年,公元204年离家出道行医,经过几年医学实践,名声大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据《三国志》记载:裴注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捎)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文中的燮为七郡总督的绥南中郎将。按当时官吏设置制度,绥南中郎将应有医官服侍。连专职医官都无法治愈士燮的病,遂请董奉施治,可见董奉的医术高超。他使燮起死回生被称为医仙。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外戚专权,军阀割据,战事不断,加之水旱蝗灾连连不绝、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高举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大旗,发动了震撼东汉王朝统治根基的著名的黄巾起义。作为太平道教徒的董奉,从黄巾起义军的骨干到成为著名的医仙,位列建安三神医,说明他饱受起义失败的悲怆之后,以施医疗疾作为他流亡安生立命之本。

他选择交州一带行医安生,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军阀势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测,公元207年左右,被迫选择庐山为隐居之地。在庐山,董奉施医济世,开创了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荣以及药食同源的杏林园。

关于杏林遗址1991年,一支考察组在庐山山南考察,于一墓穴中发现明代和尚、归宗寺主持果清禅师的《重兴归宗田地界址碑记》和有关图刻。碑记和图刻详细记载了董奉杏林、杏坛庵和庵产的情况,指出杏坛庵在陶渊明醉石以东的般若峰下,庵产方圆百里。

又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又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君异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消二万余斛,尚余甚多。

受救治、接济的纯朴民众把董奉尊崇为消灾救命的活神仙。他在庐山隐居数年,每年经其治愈的患者,以其施医的居所为中心向周边延展种植杏树回报救治之恩,因此,庐山脚下皆是杏林范围,大概面积在3000亩以上

董奉在庐山遗迹颇多,根据资料和史实可以确定:有他居住的杏林草堂,称为董奉馆,后在此处又曾建杏坛庵;有后人祭祀的太乙宫、真君庙、太乙观、太乙祥符观等;有伏虎庵,是董奉虎口取骾和虎守杏林遗址等。

他在庐山所进行的实践和流传的典故,正是人道、医道和天道的结合与体现,其言循虚,其艺控实是董奉较为客观的写照,他的事迹感人肺腑,他的恩德泽被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