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新东方 [20周年访谈]赵倩:为什么来到新东方
回想起来,长这么大惟一上过的补习班就是新东方的口译课程。那时我大二,准备学期结束时把高级口译过了,所以报了一个新东方的班。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位老师,尽管他们风格迥异,有学术型、幽默型、务实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关于考试、关于人生。像大多数学生一样,那个寒假,我被激励了。在一个下雪的晚上,我从学校走回家,想着毕业之后就去新东方工作。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学培训师(VIP项目)赵倩
为什么这么想来新东方呢?当时我对于新东方精神“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说实话没多大感触。但我知道,这是个不会因为你上的大学的名声而挑剔你的地方,光是这一点就给了我很大勇气。有了方向、有了希望,所以我愿意努力了。
从那时开始,我每天五点半起床,拎着早饭到学校,找个走廊就开始听广播、读书、练口译。从没想过这样的付出是否会无果,我觉得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了动力,什么都不怕了。这样,我大二拿到了高级口译证书,又顺势以110分过了托福考试,觉得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毕业之后,我加入了南京学校。刚一上来就遇到了凶猛的暑假班,两个月代了400多个小时的课,体重跌破80斤,却也不觉得累。当你为一个梦想准备了那么久,终于把它握在手里了,怎么会不好好珍惜?
后来,部门需要有老师上SAT阅读课程,尽管听说这是一个难啃的骨头,但我还是答应了。既然来了,我希望能成为这里不可取代的一个人。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里,我白天上课,晚上回家就开始备课到11点,凌晨3点再起床继续背课。以后的事就不难预料了,我成为部门的主力老师,也在2012年5月竞聘成为了“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教学培训师(VIP项目)”。
现在,对于那句“从绝望中寻找希望”,我多少也有点儿感触了。作为一个平凡的人,真正面临“绝望”的情况可能并不多,但困境总是会有的,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才是关键。
上课时我也遇到不少学生,他们年龄虽小,但确实在某些方面颇显成熟。一个初中的女生,家里要移民,她提出自己先去美国读高中,因为“家人不会英文,我先去熟悉一下环境,才能放心让他们过去”。一个女孩子初中毕业后,独自去西藏做了一个月的背包客,原因是“有梦想,一定要努力去实践,人生尽量不留遗憾”。
一个小胖子,初中时过来上《新概念英语》课程,又一路上了托福、SSAT,部门的老师和教室管理员阿姨都把他当作亲人了;他考试失误了就哭,哭完了继续上课、回家做练习,当他拿到学校的录取通知后回来看我们时,整个人都瘦了好几圈。
困难若在别人那里,我们总觉得微不足道,自己体验了才知道艰辛。我认为,如果为了梦想,那一切都值得。韩寒说,为热爱的人和事物洒下热血和热泪,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对方一句“你想怎样”。而我认为,并不存在“坏”的结果--每一段经历都是宝贵的。
“ripple effect”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因果关系,看似不相干的两件事其实也有微妙的联系。孩子们的求学经历确实曲折,但也将成为日后回忆中最令自己感动的部分;女孩子一个人去国外念高中、吃尽苦头,却也练就了乐观爽朗的个性;如果我没有上二本学校、没有得抑郁症,就不会去上海,就不会知道口译,也就不会来到新东方,更没有现在的自己。
与其在绝望之后寻找希望,不如看开一点儿,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儿,哪有什么“绝望”呢?这一个困境说不定是在酝酿下一个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