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粟裕的评价应该客观而公正
(五)豫东战役解放军到底是胜了还是败了?
从解放军的正史来看,豫东战役无疑是胜利了,解放军对此评价极高,首先歼敌人数破了纪录,歼敌九万四。现在一些粟裕的反对者对此战役极力贬低,但历史就是历史,并不会因为一些人的颂扬或是一些人的诋毁而改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豫东战役呢?
(1)战前。
1947年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战争从解放区转到了敌占区,我陕北、山东等解放区的状况有所好转,但随着蒋介石主力部队的云集中原,中原战局实际上又形成了僵局。为打破僵局,同时进一步将战争引向国统区,毛泽东决定由粟裕率华野一兵团三个纵队渡长江南下,吸引敌人主力二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从而减轻中原战区我军之压力。
粟裕认为一兵团渡江南下,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南下,留在江北打大仗。毛泽东从善如流,虚心接受了粟裕的建议,改变了自己的战略设想,并任命粟裕为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华野1、3兵团由原先的配属、配合、策应中野作战改为解放军决战中原的主力,中野和华野2、4兵团的种种作战行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配合粟裕作战。
粟裕在毛泽东面前立下了军令状,要歼灭国民党军的整编第五军,也即邱清泉兵团,但粟裕心里很清楚,依照华野现有实力想要歼灭第五军是很困难的。但依照歼灭第五军的决心去做好部队的各项准备工作,显然是一个很高明的做法,如果条件成熟就歼灭第五军,如果不行,以打第五军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去打弱敌,自然会更有把握。
此时的国民党军的重点作战对象也是粟裕。华野1兵团在黄河北岸的河南濮阳休整,国民党军就在黄河南岸待命,监视着粟裕的动向,其主力就是第五军。中原战局仍然处于一种僵局之中,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如何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甚至如何顺利地渡过黄河,这些都是粟裕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确定作战方案。
豫东战役前,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
敌人在中原战场上除保安部队外,有正规军25个整编师(57个旅)。其中13个整编师(30个旅),担任重要点线的守备;另外12个整编师(27个旅)和4个快速纵队编成4个兵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其意图是控制陇海路东段、津浦路和平汉中南段的交通线,以郑州、信阳、蚌埠、开封、商丘和徐州等城市为据点,乘我华野部队整训分离之际,集中一切可能使用的机动兵力,寻我主力兵团决战,同时监视和堵击我在濮阳地区进行整训的华野第一兵团渡河南下。
我军方面,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在取得宛(即南阳)西战役胜利后,正向南阳、确山之间转移;华东野战军第三和第八纵队在完成宛西阻击战之后,于5月10日由象河关、春水地区北上,14日袭占许昌,全歼敌独立第二十一旅,尔后即在许昌、襄城地区转人休整;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以及另外两个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在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后,根据打整编第五军的作战要求开展军事训练。
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位于郑州西南地区;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位于豫皖苏地区。
5月23日,粟裕作出了在鲁西南歼敌整编第五军的作战部署。由于战场情况复杂,粟裕的战役计划也十分详细。他命令第3、8纵队南下濮阳,吸引邱清泉南下,然后以第1、4、6纵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越过黄河,首先歼灭鲁西南地区的守敌,开辟出一块战场。
如果这样,邱清泉必然会回援鲁西南。这时,再令南下濮阳的两个纵队尾随邱清泉部北上,与鲁西南的5个纵队夹击第五军。与此同时,粟裕还设想了另一个方案,即当第五军不好歼灭时,“先打开封,后歼援敌”。
5月24日,第3、8纵队向淮阴前进,邱清泉果然尾追而去。粟裕立即指挥当时在黄河边的5个纵队南渡黄河。不料,这一行动使南京的蒋介石大为惊恐,立即电令邱清泉停止尾追并回师鲁西南。同时,蒋介石又急调5个师增援鲁西南之敌,企图夹击我刚渡过黄河的5个纵队。这样一来,敌军在鲁西南的兵力已有9—11个整编师,不但兵力远远超过我军,而且敌军队形密集,不易分割,难以对第五军实施歼灭的计划。
此时粟裕能够集中的最大兵力为9个纵队,相当于敌人的9个整编师,我军在兵力上少于敌人。其中,第1、4、6纵队经过休整,兵员充足,建制完整,每个纵队约有三万人,且这三个纵队长于野战,是华野主力纵队。第3、8纵队长于城市攻坚战,也是华野头等主力部队,但这两个纵队刚打完许昌,还没有来得及休整补充,实力有所削弱。
10纵是华野16个纵队里最善于防守的部队,但该部从成立之初就只编有两个师,建制不够完整,战力不俗,但实力不强。
两广纵队成立于1947年,前身是抗战时的东江纵队,该纵成立时只编有三个团又一个教导总队,兵力不足五千,只相当于华野主力师半个师的实力。特种兵纵队由几个炮兵团和一些坦克、工兵部队合编而成,同两广纵队一样,只是个挂名纵队。
配属粟裕指挥的中野11纵是一支刚由地方武装升级而成的新部队,战斗经验少,武器装备差,兵员也只有1万出头,稍多于华野一个主力师。所以说,粟裕此时名义上手里有9个纵队,其实有战斗力的只有6个。
以这么点兵力,在敌人重兵围攻之下,要想把第五军围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讲就算我军包围了第五军,该部当时辖有两个整编师又一个快速纵队,兵力稍强于华野两个主力纵队,且其整编第五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全美械部队,装备好,兵员足。
要想歼灭这样的敌人,我军至少要集中4至5个主力纵队才能完成攻击任务,而在平原地区,想以剩下的几个纵队挡住国民党军的8、9个整编师的救援,根本毫无胜算。稍有不慎就会为敌所乘,重蹈南麻临朐战役的覆辙倒在其次,全军覆灭也不是不可能的。
粟裕仔细权衡利弊,认真分析当时敌我的力量对比,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原计划的围歼邱清泉兵团的之一目的显然无法实现。要想从众多的敌人中歼灭其一路或是歼灭邱兵团,必须把敌人调动开,那样战场就不能选在原定的鲁西南。
这样,粟裕就把战役的重心放在了原先的后备方案上,即“先打开封,后歼援敌。”这个时候,我南下的两个纵队(3、8纵队)已到达开封附近,相距只有1天左右的行程,而且这两个纵队恰好长于城市攻坚战,如突然对开封发起进攻,就会打乱敌人的战役部署,使敌人措手不及,同时开封是当时的河南省会,我军攻打开封,敌人必定会来支援,这就为我军在攻取开封后的下一部作战确定了目标。
6月15日,粟裕一边向中央军委和中原军区上报决心,一边向部队下达命令,准备向开封实施攻击。其具体作战部署是:以第三和第八纵队组成攻城集团,由陈士榘和唐亮指挥,先采取奔袭手段攻占城关。尔后依托城关阵地继续攻城。
由粟裕指挥其余部队阻击增援开封之敌,保障攻城成功。其中,以中野第九纵插入郑州、开封之间,阻击郑州可能来援之敌;以中野第十一纵队并指挥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一旅位于巨野地区,由北向南从侧后牵制邱兵团;以第一、第四和第六纵队迅速楔入定陶、曹县、民权、考城地区,用运动防御方式坚决阻击邱兵团回援开封;以冀鲁豫军区和豫皖苏军区一部兵力相机攻占东明,兰封(今兰考),并破袭陇海路兰封至野鸡岗段铁路。
6月17日晨,中央军委复电完全同意粟裕的部署,并指出:“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可见此时的毛泽东也已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歼灭邱兵团是不现实的。本来用兵就是避实击虚,没有定规,也不能完全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计划去执行,而应该依照战场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正完善己方的作战方案,这样才可以取得战役的最终胜利。
那种认为粟裕带着8、9个纵队搞武装大游行,一再变更作战计划是其无能表现的观点,是很肤浅也是很无知的,完全没有基本的军事常识。
(3)第一和第二阶段。
不出粟裕所料,我军先打开封的作战行动一下子就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敌人陈重兵于鲁西南,我军却避实击虚先打开封,使敌人陷于极大的被动中。6月17日晚,我军开始攻击开封,至21日,开封守军被全歼,加上阻援部队,我军在战役第一阶段共歼敌4万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各种物资。
蒋介石在听到开封失守的消息后气急败坏,严令邱清泉和区寿年两个兵团收复开封,并寻机与粟裕决战。此时我第3、8纵队,接连进行了宛东战役和开封战役,伤亡近一万人,其余各部虽无大的伤亡,但部队自渡河一来,接连进行行军和作战,部队极为疲劳。
再和敌两个兵团交战,想取胜很是困难。此时的粟裕因长时间紧张工作、指挥战役而病倒了,高烧不退。一天骑马行进中,因发烧昏迷,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十分危险。
于是,粟裕不再骑马,叫参谋找来一辆马车,他坐在马车上奔赴战场,指挥其后的恶战。鉴于邱兵团实力较强,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该部的分割围歼,而区寿年兵团是新近组建,所辖整编75师和72师,另有一个新21旅,其中整编第72师为被歼灭后重建的部队,战斗力不强。
于是粟裕定下决心,先歼灭区寿年兵团。于是及时调整部署,利用邱清泉的骄横冒进和区寿年的小心谨慎,大胆插入,将两个兵团分割开来。
以华野1、4、6纵和中野11纵担负突击任务,围歼区兵团,以3、8、10纵和两广纵队担负阻击邱清泉兵团的任务。战至7月2日晨,区兵团兵团部、整编第75师全部和新21旅被全歼。整编72师被围于铁佛寺。
蒋介石原以为邱、区两兵团能合围歼灭粟裕,不料区兵团又陷入重围,于是急令邱兵团迅速增援,同时以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为主,加入一个快速纵队、一个交警总队组成一个兵团,火速增援区寿年。胡琏兵团、杨干才兵团、张淦兵团、吴绍周兵团也纷纷向豫东战场赶来。
特别是黄百韬兵团增援十分积极,曾一度突破我中野11纵的阻击线。此时我军已完成了战役目的,但由于邱、黄兵团的疯狂进攻,对我军顺利撤出战场威胁极大,尤其是黄兵团。为此,粟裕决定先集中兵力对黄兵团进行突击,以打促退。
我军对黄兵团的攻击十分凌厉,黄兵团被歼灭近一个旅,惊慌万分,立即转攻为受,龟缩成一团,不敢出击,在我军撤出战斗一天后,该部仍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使我军带着大量俘虏、伤员和缴获的弹药物资从容撤出战场。豫东战役就此结束,连同攻开封,我军共歼敌九万四千人。
现在有人说豫东战役第三阶段解放军未能歼灭黄兵团,豫东战役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其实粟裕原本就不准备歼灭黄兵团。在豫东战事初起时,粟裕令山东兵团攻兖州,吸引整编25师增援,是准备将整编25师排除在豫东战场的。
山东兵团攻兖州,确实调动了25师增援,只是在区兵团被围后,蒋介石已经顾不得兖州的安危和得失了。粟裕的本意是歼灭区兵团兵团部和整75师和新21后,再歼灭被围于铁佛寺的整72师,即可结束战役。黄兵团的迅速突击和猛烈进攻不仅使粟裕围歼整72师的计划落空,就是对我安全撤出战场也构成了重大威胁。
此时我军虽未歼灭整72师,但区兵团主力已被歼灭,我军战役目的已基本达到,此时,对我军最为重要的就是安全的撤出战场。
粟裕决定趁黄兵团远道而来,兵力尚未完全展开之际,在其对我进攻时,对其实施以攻对攻,消灭黄兵团一部或大部,使其不敢动弹,从而为我军从战场东面撤出创造有利条件。这就是我军对黄兵团发起进攻的真正意图。所以说所谓的豫东战役第三阶段是不存在的,打击黄兵团作为我军以打促退的一个手段,它和战役的第二阶段应该是连在一起的,而不应该把它单独列为一个战役阶段。
从往来电文中,军委和粟裕都有全歼黄兵团的意图,如这一意图可以实现的话,歼灭黄兵团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阶段。粟裕之所以不打整72师而打黄兵团呢?主要是因为整72师是歼后重建部队,在我军撤退时它是不会主动出击的,对我军撤出没什么威胁。
但该部在铁佛寺已经构筑了完备的防御工事,在短时间内很难攻破。黄兵团虽然人数较多,但刚刚组建,有战斗力的其实只有整25师,且该部远道而来,蒋介石还下了一道命令,要其不待部队集结完毕即出发,所以该部此时尚不能完全展开兵力,而且一支在进攻中的部队,突然遇到对方大规模的反击,很容易溃败。
但粟裕没料到的是黄百韬这个杂牌军将领打起仗来却是凶悍异常,危急关头竟然亲自带队打冲锋,从而稳住了阵脚。
黄兵团迅速收缩兵力,不敢再进攻,只求自保。平心而论,黄兵团此时被我军歼灭三个团,剩下的兵力已经不多了,华野如果只是要挡住邱兵团,还是有可能歼灭黄兵团的,粟裕完全可以以中野11纵监视整72师,以3、8、10纵和两广纵队全力阻击邱兵团,以1、4、6纵歼灭黄兵团。
但此时,国民党军的各路援军已经逼近战场,中野刘伯承致电军委,坦言以中野现有实力挡不住各路援军,而华野在兵力使用上已达到极限,已无预备队可用。
鉴于打痛打怕黄百韬的目的已经达到,7月6日,粟裕断然下令撤出战场。分别向睢杞以北及鲁西南转移。我军在敌多路援敌逼近的情况下,一下子跳出来,进入了预定地区休整。粟裕以打助走的战法,再一次将敌玩弄于鼓掌之间,不仅把黄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兵团不寒而栗,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在我军与敌脱离接触时,黄兵团仍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在遭我回击后,也未敢再进,使我军得以顺利撤出。当敌军查明我军位置时,我军已经休整了一个星期了。
就在华野撤退的当天,也即7月6日,在帝丘店,此时的黄百韬已经不抱什么生还的希望了。但当太阳落山后,解放军并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发起总攻,枪炮声反而稀疏下来。到了晚上,黄百韬发现解放军突然全线停止了攻击,黄百韬认为这是解放军要发起全线总攻的前兆,下令各部死守待援。
到了7日早晨6点,天已大亮,战场上除了国名党军的一些尸体外,根本就没有解放军的影子。黄百韬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粟裕是去打邱清泉了还是想诱他出击,干脆又下一道命令,各部不得轻举妄动,一律固守待援。他不知道的是华野此时已经撤离了战场,甚至有的部队已经撤到陇海路以北了。
豫东战役后,国民党军队高层极为震惊,在他们的印象里,解放军一向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是游击战的那一套,国民党军从骨子里看不起解放军的这种打法。假如国民党军重兵云集,解放军一般来说不会和国民党军正面交锋,多半会撤退。
但这次却一反常态,解放军攻下开封,国民党邱清泉、区寿年两兵团来收复开封,按惯例解放军应该撤退才是,解放军却围住了区兵团并歼灭其大部。黄百韬兵团又来援,解放军仍然不退,又将攻击的对象转为黄兵团。
这种敢于在国民党军重兵云集的不利状况下,与敌进行主力决战的勇气和决心,是以往的解放军从未有过的。豫东战役的胜利,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从此,在中原战场,国民党已完全失去了对我发起战略性进攻的能力,并更加动摇了其据守战略要点的信心。
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在其《中原会战经过及检讨》中说,此次豫东会战,共军表现特异的有三点,“敢集中主力作大规模之会战决战”,“敢攻袭大据点”,“对战场要点敢作顽强固守,反复争夺。” 黄百韬在《豫东战役战斗要报)中认为,国民党军队在中原的局面“遂进入最严重阶段”。
豫东战役的胜利,以及全国其他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大大发展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这次战役不久,即1948年8 月,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华野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和晋察冀军区炮兵旅长高存信时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拗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战局的发展正是这样,豫东战役胜利后两个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就开始了规模宏大的战略大决战。
粟裕本人对豫东战役的印象也很深,他后来回忆认为,豫东战役时他所经历和指挥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事实也确实如此,今天我们再次回顾此次战役,仍然为战役过程的惊心动魄所震惊,为粟裕大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和炉火纯青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超艺术所深深折服。在粟裕同志逝世后中央军委的悼词中的“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评语的确是一语中的。
(六)济南战役的指挥者是粟裕还是许世友?
在粟裕率部进行豫东战役的同一时期,许世友率山东兵团在山东也接连进行了兖州、潍县等战役,山东境内除了青岛、烟台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在山东腹地只剩下济南这一座孤城了。许世友提出攻打济南,毛泽东表示同意,但粟裕认为仅仅靠山东兵团的实力,无法保证攻下济南,何况,济南是山东首府,蒋介石不会轻易放弃,必定会派重兵来援,到那时山东兵团又要阻援又要攻城,势必首尾不能兼顾。
所以粟裕建议,华野第1、3兵团和第2兵团一起休整一个月,而后协力攻打济南。
那么粟裕为什么不按照毛泽东的部署,由许世友打济南,粟裕率1、3兵团寻机歼灭其援军而要集中华野全军之力“攻济打援”呢?我们首先要清楚,豫东战役虽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迫使敌人改变了战略部署,即组建机动兵团,大力增强机动兵力,即依托坚城固守,吸引解放军来攻,待我军攻时,则以强大的机动兵团来支援,寻机与我军决战。
经过调整后,敌徐州剿总辖有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兵团,加上绥靖区部队,共有75万人。
敌华中剿总辖有黄维、张淦、宋希濂兵团加上绥靖区部队共有35万人。此时我华野全军不过35万左右,中野七个纵队不超过15万,加上地方部队,我军在中原地区的兵员数量上少于国民党军,武器装备也不如敌人,华野相对来说好一些,中野则装备极差,尤其缺少重武器。
如我华野在休整后,选择哪里做下一步为作战方向呢?第一在徐州以西,可选择攻击郑州孙元良兵团,吸引敌军来援,而后歼灭援军。但我军在这一方向作战,容易受到敌徐州、华中剿总部队的夹击。
郑州孙兵团有三个军,防守力量远比开封要强,我军一时难以攻克。中野几个纵队也无法挡得住华中黄维兵团和张淦兵团,华野想以1、3兵团8个纵队完成攻城和打援任务是不可能的,而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又不能在战役上予以协同,所以华野继豫东战役后的下一步作战方向不能选在徐州以西,因尽量避开敌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
第二是在徐州以东,我华野8个纵队加中野11纵,共9个纵队在徐州以东寻找战机,在这里作战虽然可以避开敌华中部队的夹击,但以九个纵队想单独应付敌徐州集团75万人也是极为困难的。
徐州集团以第9绥靖区守海州连云港,以黄百韬兵团三个军守新安镇,如发现我军有在徐州以东作战之意图,完全可以往9绥区增加一个军,我军想进入徐东地区,首先就要面对敌5个军的阻拦,而我苏北兵团3个纵队受敌第一绥靖区4个军的牵制,也很难协同粟裕主力之作战。
而我山东兵团5个纵队因受济南守军12万人的牵制,也无法南下协同粟裕作战。粟裕要打9绥区,这两个军靠海,实在不行可以从海上撤退。粟裕打黄兵团,则黄兵团有三个军,又有既定工事,短时间内难以攻克。
同时还要分兵阻击徐州之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和海州连云港的九绥区,在兵力的使用上根本就不够用。所以依现有兵力无论是在徐州以西还是徐州以东都无仗可打。在徐州以南就更不可能了。
敌人依托坚城我们难以攻克,那就把敌人调出来打,怎么调呢?粟裕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济南城。打济南有这么几个好处:第一,济南是山东省会,如果丢失在政治上影响极大,所以我军攻济南,蒋介石必定会派兵支援,可谓“攻敌所必救,歼其救者。”第二,敌人之援兵来援济南,深入我解放区,消息闭塞,补给困难,而我军则可以逸待劳,从容选择打援战场和时机。
占据战役之主动权。第三,敌华中部队因受我中野主力和地方部队的牵制和袭扰无法及时驰援济南。我军只需要对付敌徐州集团的三个兵团,在兵力上可占有优势。敌徐州集团虽有75万部队,但邱、李、黄三个兵团不过20万人,我军此举可将其数十万守备部队置于无用之地,而我军则可先以地方部队进行节节抗击和袭扰,而后以主力逐个歼灭之。
第四,如果敌徐州三个兵团不来支援,我军则可先打下济南城,消灭敌守军,解决我军之后顾之忧,而后可集中华野全军南下作战,到时,因兵力充裕,或歼黄兵团,或取苏北两淮则主动在我。
所以说在豫东战役后攻济南打援军是尽快打开中原战局之僵局的最好突破口。原先毛泽东要粟裕歼灭第五军的任务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已经不可能实现,邱清泉兵团辖第5军、第74军、第70军和第12军一个师,还有一个骑兵旅,实力相当于粟裕手下4个主力纵队的实力,而要想歼灭该敌,最少应集中两倍于敌的兵力,即8个纵队,而此时粟裕手里算上两广纵队和特纵这两个挂名纵队还有中野11纵,也不过9个纵队。
如不进一步集中兵力,这个仗让谁来打也打不赢,毕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粟裕的这个难处毛泽东开始可能并不明了,所以同意许世友打济南,而要粟裕准备消灭援敌,即寻机歼灭第5军和18军,后来毛泽东接受了粟裕的建议,让粟裕率第1、3兵团和第2兵团也即山东兵团一起打济南。
粟裕考虑到要想歼灭可能来援的敌三个兵团,现有兵力仍然不够,于是又向军委请示调苏北兵团北上参战。军委同意华野11纵留2个师在苏北,其余第4兵团也即苏北兵团主力两个纵队又一个师全部北上,参加济南战役。后来敌放在徐州以北准备支援济南的三个兵团慑于我打援集团的强大实力,虽有蒋介石一再严令督促,始终不敢北上,坐视济南失守。
我军虽然未能歼灭敌援军,但粟裕却从中看出了国民党军的虚实,这支军队一旦离开坚固的工事,其攻击能力及其微弱。尔后不久,粟裕下定决心与优势之敌进行战略决战,固然是种种原因所促成,但济南一役,国民党军所表现出来的畏战、怯战无疑给了粟裕很大的战胜敌人的信心。
至于说到济南战役究竟是谁指挥的,则完全没有争论的必要。粟裕是中央军委任命的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完全可以节制指挥华野4个兵团16个纵队,济南战役的侧重点是在打援,在兵力的分配上也是打援之兵力多于攻城之兵力,作为华野代司令员,作为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粟裕,他的侧重点也理所应当的应该放在打援这个方向上。
如果因为许世友受命指挥了攻城战斗,就说济南战役是许世友指挥的,那孟良崮战役陈粟命令叶飞统一指挥几个攻击的纵队,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孟良崮战役的指挥者是叶飞了呢?事实上,粟裕对攻城部署也是费了很大心血的,比如7纵战斗力不算强,特别是攻坚能力,粟裕于是调出7纵担负打援任务,而调入了攻坚能力最强的3纵加入攻城集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按原先的计划,许世友率2兵团能攻得下济南吗?济南守军有12万人,2兵团只有10万人。济南守军战斗力不强,没有什么有战斗力的部队,但依托坚固工事,其防守能力却也不弱。2兵团只有7、9、13纵战力较强,鲁中南纵队和渤海纵队建制不完整,战斗力较弱。
我军攻打济南之所以能8天解决战斗,吴化文在战场起义起了很大作用,吴化文为什么起义呢,他是在国民党军援军迟迟不发,济南城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才起义的。国民党军援军为什么迟迟不发,原因就在于为华野打援集团的强大实力所震慑。我们很难想象许世友可以用10万人能在短时间内拿下有12万人防守的济南城。
结语
至于后来的淮海战役则无需讨论了,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毛泽东说的那句话就可以说明一切了:“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毛泽东是很会用人的,东北有那么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但东北党政军一把手林彪只是个中央委员。
但毛泽东就用林彪,因为在战争年代,首先得能打仗。在华东,比粟裕资格老的多的是,但毛泽东却用粟裕来负责战役指挥,司令员陈毅则更多的只是起了一个政委的作用(当然这个作用也很重要)。
假如说许世友或是华野其他什么人比粟裕强,毛泽东会毫不犹豫的换下粟裕,原因很简单,在打江山的时候,就是要用最能打仗的人来挑大梁。我们可以看到1948年毛泽东为了能更好地发挥粟裕的长处,减少掣肘,就毫不犹豫地调走了陈毅。
领袖的眼光是很独到的也是很准的,他不会把一个“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谭震林语)的人放到华东野战军最高指挥员的位置上去。粟裕是一个常胜将军,粟裕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我们不能用神的标准来要求他。
否定粟裕,其实也就是在否定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史,否定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光辉战史。粟裕大将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代表,更是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