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孔子故事 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

2017-10-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同学推荐我一本书,<孔子的故事>,说,你老乡写的,怎么也得买一本.买来一看,果然: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著名诗人,翻译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中国文学史略稿>等著作.他勤奋,有才气,曾经创下一天写15000字的论文外加两篇杂文的创作记录,使得朱自清先生赞叹不已.<孔子的故事>是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种.有这样一位很不熟识的老乡,很是骄傲,也

同学推荐我一本书,《孔子的故事》,说,你老乡写的,怎么也得买一本。买来一看,果然:李长之,(1910—1978),山东利津人,著名诗人,翻译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中国文学史略稿》等著作。

他勤奋,有才气,曾经创下一天写15000字的论文外加两篇杂文的创作记录,使得朱自清先生赞叹不已。《孔子的故事》是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种。

有这样一位很不熟识的老乡,很是骄傲,也很值得学习。

按照教授的理解,孔子的进步面在于:反映奴隶制社会崩溃期的"人"的解放,这个伟大现实在他思想体系上,就是"仁"的学说,就是把教育从贵族所专有官学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给一般人,即进行私学的教育;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提供了一些虽然粗略但是规模宏大的政治建设蓝图。

孔子的落后面在于他还带有奴隶社会中的等级思想,甚至是氏族社会中所遗留的血统观念,狭隘地域观念,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一套。

孔子的软弱面集中表现在他所谓的"中庸"之道上。(中庸,是最合适之选择还是最无奈之选择?)

教授认为,进步和落后改革和妥协,是孔子的矛盾,亦是时代的矛盾。今天,我们不能按照自己主观上的认识,把孔子的思想最为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来对待,也不能拿后代由于演绎孔子的思想而构成的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系统来派作孔子的思想。孔子虽然说:"吾道一以贯之",但毕竟还未达到一个严密思想体系的程度。

或许真如教授所言,我们处于种种目的、利益的需要把孔子包装、包裹的太厉害了。以至于今日之孔子非逝去之孔子。前一阶段的"孔子全球标准像"的新闻引发的争议就说明了这一点。谁会最有资格、意见最大地反对孔子标准像?我想肯定上拨去了世代加在其头上的闪亮的光环后隐现出来的孔子凄清孤寂的灵魂。

按照教授的叙事,孔子出生在一个名分不合适宜的家庭,加之其早年父母双亡,造成了孔子谨慎、小心、敏感的性格。时至中年,做过一些小官吏。30岁左右,开始其教育事业。其后,跟老子的会见是灿烂的古代文化史上的饶有意义的一页。

出使齐国,是孔子的第一次较为正式的政治活动,在那里,遇到了晏婴的阻挠。其后返回动荡的鲁国。除了在与齐国外交斗争上取得了胜利,表现出了其威武勇士的一面之外,大都在与鲁国贵族斗争中生活得异常郁闷。于是前497年,他55岁的时候,终于出走,开始了大家熟识的"周游列国"。

说是"周游列国",其实倒过的国家不多,卫国,宋国,陈国,蔡国,楚国。地狱范围也仅限于山东的西南部一带。

14年后,回到鲁国,专心教育,修订典籍,终其一生。

孔子的故事,一段文侠的传奇。中原厚土,苍松翠柏,孕育出浓郁之仁爱华夏思想。回想起来,几次去曲阜,天都是阴沉沉的,或许是沉重的思想与精神造就的一种特殊的气候吧,它永远属于幽深的孔府、旷远的孔庙和萧森的孔林。

知识扩展:孔子故事之艺通他心

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接着,孔子继续对子贡解释事情的原由。他说:"刚才,我正在几案边弹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内游动,被一只猫发现了。那只猫,便循着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选好地点,眯缝着眼睛、躬曲着身子,等待时机,扑住老鼠。后来,猫的如意算盘,终究没有得逞。因当时那只猫的心态,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过琴瑟,将它表露出来。所以,曾参说我的琴音里,有贪狠邪僻的情调,是很恰当的。"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篇》说:大凡音乐,都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情感动于衷,体现在外就是声音。声音的变化有文理,就成了音乐。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乐,通常都洋溢着安适与喜乐。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清明祥和的状态。

在动荡的乱世,流行的音乐,往往会充满着怨恨与愤怒。它也反映此时的国家政治,处于政令不畅,上下乖离的境地。而一个接近亡国的世道,它的流行音乐,会弥漫着哀伤与忧思。它说明此时的人民,已陷入难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忆往事,来慰籍自己。所以,声音之道,与政治之道,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