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支前父亲 “父亲节”前夕沪教科院调查发现:“父亲缺席”或成普遍现象
明天就是父亲节。昨天(16日)下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发现父亲”的论坛,让听众们颇为震惊——在家庭生活中,父亲为什么居然要被“发现”?父亲们都“去哪儿了”?
在论坛上,市教科院家教中心发布了《小学生父亲参与的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认为“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已较为普遍。参与调查的父亲根据自己过去一年中参与子女教育的经历做出自我评价,结果,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
调查发现,相比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陪伴和互动,父亲更愿意给孩子做好人生发展的领航者,给孩子制定各种教育规则,当孩子犯错时才来管教和惩戒孩子。而涉及到情感交流部分,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而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
此外,调查还发现,很少参加学校家长会的父亲超过四成,能够“了解学校各项活动及进展情况”的父亲只占到总数的35%;能够“与孩子的老师交流和通话,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父亲占27%;而能够“作为家委会成员或家长代表,经常为学校出力、出谋”的父亲比例最低,仅占6.
7%。主持此项调查研究的市教科院家教中心主任郁琴芳说,主观上,传统性别角色意识较强的父亲,会认为关注孩子的学业、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情况是当妈妈的应该更多承担的家庭职责;客观上,工作花去了父亲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分身乏术、精力不济的情况下,被动忽略乃至主动放弃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活动。
此外,由于小学以女性教师为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父亲与女教师们的日常沟通与交流。
黄浦区教育学院院长奚晓晶说,父亲在时间与空间上给予孩子的成长陪伴可能少于母亲,但这并不影响父亲的角色作用,“发现父亲”就是要发现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更多的情况是,父亲往往是在背后默默地注视着孩子成长,他们不会像母亲那样在孩子面前忙于日常照料,但会适时地对孩子的成长给予必要的指正,在关键时刻帮助孩子做出重要的人生选择。只要这样的影响力不缺失,就不失为一位好父亲。
“在健康、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妈妈是情感的代表,爸爸是理性的代表,孩子则靠情感来滋养内在的生命、靠理性来发展外在的世界,这样的序位才会让孩子真正有安全感并感受到重视。”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雄说,随着手机、视频等现代社交手段的普及,父亲因“忙于工作而无法在时空上更多地关注孩子成长”的理由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当然,呼唤父亲的“出现”并不意味要让父亲去代替母亲的角色,父亲和母亲要各司其职,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