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山将军的慈母情
赵寿山的母亲姓曹名善惠,陕西扶风县杏林人。生于清同治丙寅(1865)八月一日,卒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九月三日,享年七十岁。曹善慧的父亲叫曹惠仁,曹善慧是父亲的幼女。她体健而性刚德粹,颖慧异常人;娴女红,精烹饪,望之俨然,不怒而威,惠仁公夫妇最珍爱之。
1936年于右任先生在《赵母曹太夫人墓表》中写道:“太夫人母家扶风,实曹大家之苗裔。大家氏班,曾为其兄班固续成汉书,为一代女宗。明俭之后,蔚生夫人,性聪慧,异寻常,娴女工,工烹饪,习贞静,寡言笑,具有大家女诫之‘四行’焉。”
清光绪丁丑年(1877)关中发生大饥荒,哀鸿遍野。只有十二岁的曹善慧跟随母亲和哥哥曹建德、姐姐曹善锐离家逃荒,四处流浪,寻求生路。他们沿途挨门乞讨,几经辗转才来到了户县的定舟村。母子四人白天在定舟村及附近村庄讨饭度日,夜晚就在定舟村北庙戏楼歇宿,过着食不裹腹、遭人白眼的悲惨日子。
赵寿山的父亲姓赵名纯正字端甫,是一个厚道朴实而又贫苦的关中农民。陕西兴平的冯孝伯撰写的墓表称其“性聪颖识大义,而内行则笃,事亲则能得欢心,治田则收常信蓰,孝勤人也”、“勤不误公,廉不殃民,抑强扶弱,刚直人也。”
端甫公熟知曹善慧人如其名,名如其人,既善良又贤惠,遂于壬午年(1882)曹善慧17岁时与其完婚。时赵家仅薄田三亩,破屋间半,家徒四壁,赵端甫的父亲大田公春秋又高。而曹善慧被娶进家门后,她不为贫困所扰,精心侍奉公公,早晚问安尽孝,不让老人挨饿受冻。公公去世后,曹善慧又致哀尽礼,其孝顺贤惠闻名于乡党矣。
赵寿山的兄弟姊妹共六人,依次为赵碧霞(大姐),赵满龄(兄),赵碧云(二姐),赵生龄(寿山),赵錫龄(大弟),赵颀龄(二弟)。赵寿山在男丁中排行第二,在族中为四。家里陆续添了六口人,生活愈发艰难和窘迫,父亲端甫公不得不依靠租种族人田地,又给人打短工,拉长工,母亲曹善慧则给财主家做杂活,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由于儿女们的拖累,全家人的生活始终处于缺衣少食、穷困不堪的境地。赵端甫、曹善慧夫妻二人吃苦耐劳,共同协力支撑着这个家,尽管日子过得很苦,虽劳未甚也。
后来端甫公因常年贫困忧愁,身体渐渐大不如前,加之租种的田地突然又被族人收回,这对一个濒于穷困潦倒、寅吃卯粮的八口之家来说,犹如是晴天霹雳和雪上加霜。赵端甫没有等到儿女们长大成人侍奉尽孝,便于宣统乙酉年(1907)赵寿山13岁时,过早撒手人寰。
母亲曹善慧经营丧葬,颇为拮据,即以一身独自挑起了家庭重担。她内持家务,外应门户,其辛劳之苦可谓极矣!
凭着自己的吃苦耐劳,曹善慧先后二十余年间,努力为两个女儿四个儿子完婚遣嫁,心力益瘁。这些苦累要放在其他人身上,可能早已不堪其苦,然而曹善慧却能处之怡然,无一点忧愁悲哀之容!
曹善慧一生勤俭律己,治家严正,赋性刚介,从不轻易求助于人;然而对待有困难求上门的乡党,她则是力求丰优忠厚,尽力相助。亲戚乡里如有急难,只要乞憐于曹善惠者,她都是尽力以为之助,就是借债典当,亦在所不惜。女中丈夫的风范,当年令多少乡党邻里称赞不已。
在苦难深重的历史年代,赵寿山自小便饱尝了生活带来的的艰辛和屈辱,贫苦农民的生活和处境莫不如此。待到他慢慢长大,同龄的孩子都去上学读书,唯有自己却因家贫念不起书,每天只能提着筐笼到村北的渭河滩上去拣拾柴火,默默地替父母分担着生活的重担。每当风和日丽,赵寿山经常出神地眺望着远方,聆听着渭河水的涛声。他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期盼自己能够拥有一块土地,好让打下来的粮食年年有余,尽孝于二老双亲,让全家人永远不再忍饥挨饿。
关于自己的幼年,赵寿山后来在自传里说道:“我原名生龄,于甲午之战那年(一八九四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一日)生在陕西户县北乡的定舟村中。父亲是个贫农,母亲曹姓。我兄弟姊妹六人,一家八口,全赖父母亲的耕织,生活困苦,可想而知。当我13岁的时候,地主突然收回租给的田地,父亲由愁而病,终至于死。这件事对我的家庭,简直是晴天霹雳。此后,我哥和我渐渐长大,可由母亲陪伴从事陇亩工作,两个弟弟也可分劳。”
就是过着这么贫困的日子,母亲曹善慧却独具慧眼,节衣缩食,受尽恓惶来供仲子赵寿山读书识礼。母亲刚强、勤劳、善良、贤惠的风范和教诲,从小就潜移默化地教育着赵寿山,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赵寿山后来谈起母亲对他的言传身教时,满怀感激之情地说道:“吾能效力于国家社会,皆先母训导之力也”。
曹善慧晚年身体不好,赵寿山深感母亲饱经患难,备尝艰苦,心血亏耗,体气衰弱,而自己平日东西奔驰,无暇顾家赡养母亲,于是就接老母到汉中自己身旁迎养。然而曹善慧只留三个月即返,她不愿以暮景分儿子抚军安民之心。
赵寿山数次想请假回来,稍尽作儿子的一点责任,但都因军务繁忙,屡屡请假不准。听闻儿子要请假终养,曹善慧连连阻止曰:“汝当以国事为重,勿念母。”真乃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也。赵寿山无法守候在母亲病榻旁尽孝,只好移孝作忠,并叫妻子黄居仁从汉中先回西安,留家专门精心侍奉母亲。
1935年7月29日,母亲曹善慧竟以感染微症而卧床不起,经多日请医服药诊治却迄少功效。胞兄满龄,胞弟錫龄、颀龄预感母亲已病入膏肓,环哭在老人病榻前,并急电招赵寿山返家。
赵寿山得知慈母病重,心急如焚,连夜马不停蹄奔归,登堂驚视,母亲则病已绵惙,气息仅属。弥留之际,母亲尚嘱儿子要置身于民族复兴之战役后,始得瞑目。
昔日岳母姚太夫人刺字,教诲岳鹏举精忠报国,抵御外辱;如今赵母曹太夫人留言,嘱托赵寿山投身于民族复兴之战争,抗击倭寇。千年不衰的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每逢外敌入侵、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总是表现得如此伟大和感人。
1935年9月3日,赵寿山之母曹善慧在西安甘露巷家中病逝,终年七十岁。赵寿山的同僚好友于右任,邵力子,关麟征,杨虎城,孙蔚如,冯钦哉,韩光琦,王典章等人,都为老夫人书写了像赞。赵寿山痛不欲生,满怀真情写下了《先母行述》一文,褒扬、感念慈母辛劳刚强的一生。
1935年11月18日,赵寿山在西安家中为母亲举行了最后一次家祭,于20日将母亲的灵衬移回至户县原籍。21**又在定舟村设奠,23日“扶柩诣村南之乾山巽向新茔安葬”。
赵寿山一贯认为,对家庭长辈都不孝顺的人,也不可能对国家民族有赤诚之心。母亲曹善慧病逝后,他牢记母亲“吾将归去矣,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皆能自立,我死复何憾?唯年来吾国天灾人祸……恸哭!一切宜遵礼从俭,不得过事铺张,即以……灾黎或于家庙中,设一完善小学,救济失学儿童……”的遗训,将母亲终生积蓄下来的银元五千元充作建校基金,在自己的家乡—户县定舟村以母名建起了《善慧小学》。
在族人和全村父老乡亲的支持下,赵寿山又将村北七百五十亩河滩地拨归学校,每年地租收入充作教学基金,用于增购教学设备器材和体育设施;再将定舟村老祠堂前边及东侧之空地,借给学校作为操场使用;还将紧邻祠堂南北村之间的菜地买来,扩大学校面积,大兴土木,扩建校舍,植树种花,绿化校园。
到了1938年,《善惠小学》已初步发展成为具备完全小学规模的新型学校。1940年,赵寿山又聘请自己的老朋友、中共地下党员常汉三担任善惠小学校长,健全完善八级学制,新盖七间大礼堂,宏伟壮观,新颖时尚,宽大实用,采光明亮,在当时堪称户县县境之先河工程。当地有名望的老师争相慕名应聘,使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据统计,赵寿山牢记慈母遗训,解放前利用他的社会地位和人文资源,为《善惠小学》的建立和成长陆续投入银元二十余万,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几十年来《善慧小学》培育出了无数的农家子弟,桃李芬芳,遗爱人间。乡党们都说母亲曹善慧是女中丈夫,儿子赵寿山是人中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