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功建筑 转载:直向建筑董功:材料事实背后的建构逻辑
材料的选择是建筑师必要做的最重要决策之一,然在设计过程初始阶段,这通常不会被提出。同样,学生时代也往往被分开来教授材料和设计,好像两者互不关联。但随着整合设计和建造项目的发展,设计和材料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直向建筑合伙人董功就此话题接受了新浪地产记者的采访。
董功认为:材料是建筑的表情,材料质感加上建构逻辑,共同形成了建筑跟材料的整体概念。
在处理材料的偏向性上,他表示材料是受到概念影响的,材料需要表达本身的一些真实属性。他认为材料跟颜色很像,一幢建筑里几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时,就可以评判组合是否匹配,只有放到特定环境里,才可以评判材料的逻辑或意义。
对新材料的运用,董功似乎并不十分热衷,他认为原始的物质发明,或用新材料,并不是建筑师工作的最大意义。对此,他提到了隈研吾:“他对材料的看法绝不限于材料本身的质感,天然的材料在他的建构逻辑下,会形成一种新材料。”
他强调:建筑师的意义在于,在最合适的地方,用最合适的材料,而且用最合适的结构和逻辑去表达。
以下是访谈实录:
新浪地产:材料对建筑意味着什么?
董功:如果从具体层面来讲,材料是建筑的表情,是建筑跟城市发生关系最直接的界面。
新浪地产:如何处理材料自身特性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董功:材料是建筑设计非常重要的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材料实际上表达了建筑和重力的一种关系。
从建筑角度来讲,我觉得一方面是材料本身的质感,一方面是材料的建构逻辑,组合成建筑的外部形态,材料是建筑一个非常大的组成部分。建筑师比如我说材料的时候,可能不只说材料是石头还是木头,还包含材料怎样被建造,材料事实背后构造的逻辑也是材料的一部分。
新浪地产:您个人如何决定是否用某一种材料?
董功:从我自己角度讲,建筑师从一开始灵感的出现,往往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材料或具体空间,而是为使用它的人,去建立可包容在建筑里面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状态,去建立一种关系,但这种关系或这种概念,会慢慢落实到建筑空间、建筑形态的组织,最后要落实到每一个转角,每一种材料的应用。
我觉得材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实际是建筑概念的一种延伸,是最末端的一种体现。比如我们要创造一种空间的透明性,其中一部分透明性最终要靠材料来体现。到底用什么样的材料体现透明?石头、木头还是金属?这些材料通过构造的方式,实际上可以实现完全不透明,或即使石头也可以是半透明,比如可以通过缝隙及其大小,也许会使石头变得非常透明。
材料质感,再加上建构逻辑,形成了建筑跟材料的整体概念,不单是材料本身的问题。
新浪地产:你个人更偏向于哪种类型的材料?
董功:材料是受到概念影响的,但如果你非常抽象地问我对材料的偏好,我觉得材料需要表达它本身的一些属性。怎么说呢?我喜欢一种更真实、更直率的表达。真实的材料——木头、石头、金属,木头就是木头,木头就需要用木头的方式表达,比如金属就是金属,石头就是石头。每一种材料应该表达他本身应该表达的意义,这样,不管材料是什么,不管用什么样的材料,都会释放出他的视觉张力。
材料跟颜色很像。你不能问我喜欢红或绿,但一幢建筑里几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时,就可以判断,像颜色一样,一套颜色是不是和谐,是不是匹配,只有放到特定环境里,才可以评判它的方式、逻辑或意义。
新浪地产:不真实的材料如何定义?
董功:不真实的材料,比如复合木板,喷涂得非常光滑,非常鲜亮,实际上是人为附加的,像装饰面一样,但材料本身是什么,却无法知道。比如说氟碳喷涂这类东西,就掩盖了材料本身。
我宁可让材料真实,有些色差,随着时间长了,也会变色,也不情愿用非常明媚的装饰把材料变得像塑料一样平整和光滑,却掩盖了材料本身最动人的特征。
新浪地产:在材料的应用上,还想做出哪些新尝试?
董功:我觉得,整个建筑设计领域里,很少有所谓发明。原始的物质发明,或用新材料,并不是建筑师工作的最大意义。建筑师的意义在于,在最合适的地方,用最合适的材料,而且用最合适的结构和逻辑去表达。
隈研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曾经在一次活动中说过:“用石头做透明”。我觉得他对材料的看法绝不限于材料本身的质感,天然的材料在他的建构逻辑下,会形成一种新材料。隈研吾的木头,不能用木头来形容,比如他通过格栅做出人和墙的视觉上的一种游戏,或由经验而形成的一种……他已经把自然的东西转化成更高层次的东西。
我觉得这是建筑师工作一个重要意义,比如木头在一个好的设计师手里,他的意义远远不止于这个材料本身,而是经过转化以后,带有很强的人文色彩。
这就是建筑师对材料比较核心的挖掘。当既定的一些材料,用在特殊场所、特殊案例时有些特殊含义,这个含义是不能被挪用的——把材料简单放到另一个项目,或另一个设计里,含义就不成立。这也是建筑师最有意义的跟材料的一种关系吧。
像国内的材料应用,我觉得像刘家琨、王澍在南方的一些尝试还挺有意义。虽然我倒不觉得那是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应用方面唯一的方向,但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方向之一。比如用非常本土化的砖,一种回收的砖,或通过一些研究,试验性的用一些麦秆和粘土之间的关系,做成一个层次的东西,使他们变成建筑中最主要的材料,建筑的形态和空间、意念又恰恰和材料有非常深厚的一种人文关系。
新浪地产:在运用材料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
董功:有两个例子印象比较深。一个是在08年时给北京华润置地做的广安门生态展廊,当时用的材料的是室外的陶板,竖向垂直的绿化系统,当时在北京也从来没有这么大面积使用过。房子是个临时建筑,要存在三年时间,那时感觉是挺有意思的一个尝试,因为材料本身是有生命的,当它被挂装到建筑外墙时,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非常微妙的关系。
但后来证明这是非常激进的一种倡议,我们用那个材料,用这种很新的技术,但到了北京冬天,草就枯掉一半。所以我觉得不仅是有生命的材料,即使是没有生命的材料,也有合适和不合适的地方,这也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方面。
另外一个在合肥一个华润置地临时售楼处的项目,比较有意思的是用两种材料,一种是锈蚀钢板,就是没有被处理的耐候钢,在自然条件下会慢慢生锈,随着生锈程度的不同,颜色是在变的;另一种是玻璃钢的挂板,这种材料本来都是用在工厂的地板或天花板,是非常工业化的材料,但在那个项目里,通过一些合适、非常精确、对于细部的控制,对于挂板格栅的穿孔都有一个控制,最后它变成了建筑和城市之间半透明的很有意思的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