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华通信 人物通讯:她为山乡点燃梦想 ——记“四川好人”李庆华老师
她,从踏入讲台的第一天起,就立下了“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誓言,并为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
她,在三尺讲台上站立了三十几个春秋,用全部的深情和爱心浇灌着稚嫩的幼苗,用满腔的热血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乐章。
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广安区第二、第三届党代表,也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
当她行走在人流之间,或许你根本就不知道她是谁?或许就算是熟悉的人,也不会一眼就认出她来。
但,她却是孩子们眼中和心里都洋溢着真爱、挚爱的“爱心妈妈”。
她是广安区教书育人楷模,广安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志愿者,广安好人、四川好人;她入围2013年10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候选人;她被推荐到中国党员网开展“共筑中国梦”最美共产党员征集展示活动;多次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她用真诚的言行,无私的大爱,为山乡的那些贫困孩子点燃梦想和希望……
她,就是广安市广安区大安一校教师——李庆华。
助人,从身边做起
走上扶困助学这条路,既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是因为这只是无意中的一次经历,说必然,则源于作为小学教师的她,对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关爱。
那是2008年下期的一次语文课上,李庆华发现本班的小兰同学,脸色苍白,没精打采。通过仔细询问,她哭诉着说,她妈妈在她4个月大小时就离家出走,至今也没有回过家。在外打小工的爸爸也不关心她和奶奶,从没有寄钱回家。小小年纪的小兰担负起了很大一部分家里的农活,辛苦的劳作过早的压在了她稚嫩的肩上,加上生活很差,营养长期缺失,那天又没吃早饭,于是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听了小兰的遭遇,李庆华决定到她家去做一次家访,眼前的情景让李庆华感到了一阵心酸:在几间土房子,在汶川地震中震垮了,政府为他们修了两间砖房。家里的蜂窝煤炉子是自己用油漆桶做的,就放在屋檐下。家里空荡荡的,卧室里仅有一铺床,就是一些碗筷等餐具也是放在地上。奶奶已经73岁,背也被岁月压驼了。看到这副景象,李庆华下了决心要帮这家人渡过难关。
回到家里,李庆华翻来覆去睡不着,丈夫因身体不好,没有去工作,自己家境也不算宽裕。于是,李庆华把小兰的遭遇和家庭现状写成了文字材料发到蓝天下助学网站上。没过多久,远在北京的一名在读研究生通过网站了解到情况后联系到李庆华表示愿意资助,小兰在大家的帮助下渡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光,她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着这些关心她的人。小学6年级时还获得过年级第一名。如今,这位爱心人士现在虽远在英国,但仍然继续资助着小兰。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自己的怀抱只有那么大,要想帮助更多的学生,我得把手再伸长些。”在这以后,李庆华积极和社会各类爱心组织联系,成为了广安义工里的第一批成员。
阳光不会遗忘每一个孩子
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弱势的群体,需要人们更多的关爱、尊重,也需要他们自立、自强、自信和自勉。李庆华将爱心化作一缕缕暖暖春风,吹向这些含苞待放的花朵,让他们也能绚丽绽放。
小萍是李庆华班上的一个残疾学生,弃婴。2000年11月的一天,爷爷奶奶在自己的责任田边捡到了她。半岁时发现异样,经医生鉴定属于天生脊柱微弯,下肢膝翻。当时,未婚的养父不管她,虽经爷爷奶奶细心照料,到许多医院医治无效后也放弃了治疗。
后来,养父结婚后,在外打散工,挣不了多少钱,与妈妈离异,妹妹未上户口。再后来养父又婚,再添了个弟弟。父母在外打工,妹妹弟弟一并交由爷爷奶奶照料抚养。小萍双休日既要回家带弟弟,又要帮爷爷奶奶干活。一家人的生活,由于爷爷右上肢肩骨断裂高耸,奶奶多病,没有经济外援及其他收入而显得十分窘困。
由于小萍膝翻,行动双膝碰撞至膝弯,一拐一拐走3公里多的路去上学确实困难,爷爷奶奶东拼西凑了500元,在学校附近租住了一间房子。小萍和妹妹每天就住在出租房里,靠邻居们照料。晚上,她要烧柴做好晚饭和次日的早饭,中午在学校食堂吃。在学校,许多不懂事的孩子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小萍,一些调皮的孩子甚至学小萍八字脚一拐一拐地走路,这让小萍心理特别难受。
李庆华通过家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暗下决心要帮助小萍走出心灵的阴影,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孩子。她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和小萍谈心,用语文课本中霍金、张海迪等人的故事悉心疏导小萍的心理,一方面针对班上的实际情况,结合思想品德课和主题班会,以“假如我是一个残疾的孩子”、“我可以嘲笑有残疾的小伙伴吗?”、“如何对待有残疾的小伙伴?”等主题展开一次又一次的讨论。
通过李庆华的努力,同学们开始积极主动与小萍玩耍,不再嘲笑、捉弄她了;小萍自己也渐渐地自信起来,话语多了,人也活泼开朗了,还向资助者展示自己的图画、手抄报呢。
后来,李庆华与香港资助者陈叔叔联系好崇州医院,针对小萍的腿做了全面的检查,确认错过了最佳医疗时间,无法治疗了,大家都感到非常遗憾,甚至有些自责。于是,李庆华在扶困助学日记中写到;“望着小萍由满是希望转为失望的眼神,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去安慰这个不幸的小姑娘,但我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她在每一天,都露出阳光的笑脸”。
“老师,我领到钱了”
对于贫困孩子的资助,李庆华坚持绝不为了追求资助范围的扩大和人数的堆积,而让资助成为“一锤定音”的事。她不断地走访,不停的回访,把“帮扶一个人就要帮扶到底”作为基本的信条。
小维,父母双亡,大安一校初二学生。他脸上有一条一寸来长的深深的疤痕,那是两岁时掉下山崖被树枝划破留下的。他有些木纳,不善言语,与80多岁高龄又多病的奶奶一起生活。因为吃穿都没保障,加上得边读书边干农活,所以成绩不好。也正因为成绩不好,原来资助孩子的资助者放弃资助后,李庆华一直很努力帮助孩子寻找好心人,但是总是因为成绩的原因而找不到。所以这孩子一直成了李庆华心中的牵挂。
2009年2月8日,李庆华在学校见到了小维,他的脸色和神情都让李庆华感觉有点不对劲。经过询问才知道他奶奶病了,他很担心奶奶。于是放晚学后,李庆华急忙赶到小维家。门大大的开着,李庆华高声叫着:“小维——”没有人答应。
旁边一个农民告诉她,小维在外面干活去了。李庆华请过路的人帮忙把小维找了回来,然后和小维一起走进了他家。刚进屋便听见了奶奶的呻吟声。小维急忙走到床边拉着奶奶的手,问奶奶怎么不吃面,吃药没有。
李庆华不由得再次四处看看,这个她已经来过多次的家,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了,桌上放着一碗冷面。李庆华说:“奶奶还没有吃午饭,快把面热热给她吃吧”。来到厨房,发现灶边因为长期漏雨都长草了,哎!好可怜的婆孙俩!
李庆华问他刚才干什么了?他说是拔萝卜去了。于是,李庆华让他去把萝卜弄回来,等他把屋后面的萝卜提回来一看,那是什么萝卜呀,又青又小,这是小维奶奶亲手种的,因为提不动,没有施肥……看着这令人心酸的场面,李庆华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奶奶一天天老去,而小维越来越没有依靠,他——会怎样想?会怎样做?这样的直接而现实的问题,压在小维还柔弱的肩头,也在蚕食着孙维还不成熟的心灵。
临走时,带着留恋与怜惜,想想自己也没能力帮助他太多,送给孙奶奶一些营养品,还把随身带的笔送给小维,鼓励他能继续坚持,努力学习。
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前前后后,李庆华为孙维寻找了7个资助者接力资助读完了初中。后来奶奶去世了,孙维到新疆打工去了。第一次领到工资,激动地给李庆华打来电话:“李老师,我领到钱了,我领到钱了……谢谢老师,您要保重身体哦!”
此时,他把他的幸福与李庆华一块分享,而李庆华也感受到了一种由衷的快乐。
为扶困助学鼓与呼
李庆华常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扶困助学的行列中来,让我们一道,为这个社会增添更多的温暖。所以,她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不停地鼓与呼。
2010年6月3日,李庆华带领大安一校区贫困孩子小英(六3班)、小菊(六3班)参加了弘扬奉献精神的《生如夏花》的拍摄。小英养父在小英一岁多就病死了,跟着养伯父一家生活,从来没有得到母爱。在电视拍摄中,李庆华第一次带她到城市里去,第一次接受剧组人员为她举办的十岁生日聚会,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第一次叫剧中人物“妈妈”,那一声声从心底迸发的“妈妈”二字,让在场的演职人员无不落泪。
那时,李庆华不由得暗下决心,无论再大的困难,小英读书读到哪,就要帮助到哪,决不放弃。今天,在李庆华的帮助下,小英已经接受六个爱心人士的接力捐助了。
之后,李庆华又接受了广安故事《四万元》的特邀拍摄。电视围绕“四万元”钱的宣传、捐赠、遗失、捡到、归还、送达,这一段曲折经历,再现了人们爱的奉献、爱的责任、爱的承诺,大爱无疆等等精神。
视频在广安电视台反复播放。不少观看了电视的人,都纷纷询问李庆华:“你在电视演的老师是谁?”
李庆华回答:“我没有演谁,我演我自己。在电视里再现我们老师丰富的、有意义的业余生活。”
2012年7月,李庆华再次亲自参与了拍摄广安故事《成长》的各项工作,并与广安电视台胡导演一块去县城、大安、苏溪实地勘察广安故事《成长》拍摄现场。8月16日,《成长》的全体演职人员顶烈日,冒酷暑,很快便完成了该剧的拍摄任务。它讲述的是一个城市少年经历思想转变后、捐助山区贫困孩子继续求学的真实故事。《成长》视频在广安电视台热播一周,深受欢迎。如今孩子们都甜甜地叫李庆华“爱心妈妈”。
这就是李庆华,一个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李庆华。
爱,在一路漫延
自从踏上扶贫助学这条路,李庆华的脚步就没有停下过。
有组织肯定就有制度,成为义工的李庆华担负起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发放爱心物资等任务。起初,她对电脑不熟,每走访一个家庭,他就用笔记本把走访情况写成报告;每收到一笔账目或发放一笔善款,她都在笔记本上画好格子,仔仔细细的做好记录。由于要向爱心人士回复资助情况,她不得不一有课余时间就拉着学校的微机老师教她电脑的操作。
学会熟悉操作电脑的李庆华,像如鱼得水一般更加方便快捷的做着自己的义务工作,也开始和更多的爱心人士交流。从尽己所能的资助者向“组织者”的角色转变。“只有把我周围的爱心人士都组织起来,帮扶的工作才能形成规模,才能帮助到更多的学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汶川等地遭受重创。灾情发生后,当地的惨烈情况时刻牵动着外界的心,李庆华与众多爱心人士、志愿者一起捐款捐物,多方募集善款52万余元。与广安志愿者一道,亲赴安县等地走访,并与志愿者们一起为600多名灾区孩子送达资助款。
2011年12月5日,李庆华与合众公益联合筹划、组织、实施大型“合众公益助学行”捐赠活动。经过12天对校区内贫困学生的排查,与合众公益记者、相关负责人共同3次筛选了30名受捐助学生。并制成电子表格传给几十名爱心人士挑选。
12 月 17 日,周六。大安一校校园内车如龙,人潮涌。参加“合众公益助学行——广安大安一校爱心旅”活动的爱心人士放弃了休息时间,顶着冬雨,冒着严寒,不远千里,把温暖和爱心带到了大安一校,带给急需救助的 30 名孩子们。在一对一的捐赠仪式上,学校接受了“合众公益”的千余册图书捐助。而30名孩子则每人获得500 元现金资助及物资捐助。
2012年的冬天来得急切,李庆华积极响应蓝天下2012 “暖冬计划”,联系了一些爱心人士,积极网购冬衣、棉裤、鞋子、毯子、棉被,邮寄到李庆华这里。李庆华拆开后,按捐赠者的要求,逐一送达到梭罗小学、悦来小学、桂兴小学、马坝小学、苏溪小学、大安小学几百名贫困孩子的手中。
有些资助者打款来,李庆华亲自给大安一校的贫困学生购买衣物,以实际行动帮助贫困学生驱除寒冷,以便他们有充足的精力更加有效率地为学业和前途而奋斗。
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大地震,李庆华积极响应蓝天下助学网站倡议“心连心共爱,手牵手重生——广安市义工联号召向地震重灾区学生募捐的公告”,关爱重灾区学生,尽大家的微薄之力。蓝天下助学网站募集资金16万7千多元,其中包括李庆华再次向灾区孩子捐赠的500元。同时,李庆华的义工战友们在第一时间里,把这些捐款送达到灾区贫困孩子手中。
6年多来,李庆华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到一些学校调查、走访贫困孩子300多人。致使几百名即将面临辍学的孤儿、养子、贫困孩子得到国际国内爱心人士的资助,募集善款20多万元,募集10多万元的助学物资。接待到广安市区探望贫困孩子的国际友人“赤脚”,香港陈叔叔,国内爱心人士二十几名。
参加志愿者宣传活动、进华蓥关爱留守儿童、去武胜关爱贫困孩子、赴岳池助学宣传。到邻水山区、岳池水淹区、悦来、小井、大龙、代市、梭罗、护安、苏溪、蒲莲看望特困、贫困孩子;到特殊学校看忘聋哑孩子;到崇望、观塘、大安看望孤寡老人……并耐心指导、协助梭罗、长五、恒升、大龙、马坝、杨坪、苏溪、石笋等学校一线志愿者老师的助学工作。
一个志愿者的期盼
李庆华的奉献、快乐精神感染着周围的老师们。许许多多相识或不相识的老师,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走上了扶困助学的道路,广安“蓝天下”扶困助学的队伍逐渐变得庞大起来。近年,“蓝天下”已经资助了2216名面临失学的贫困学生。
2013年12月16日,在接受广安区“紫金论坛.与文明同行”第一期访谈中,李庆华是这样说的:他们一定会继续坚持下去,为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伸出援助之手,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加入这个爱心团队,大家一起为贫困孩子撑起一片蓝天,把“蓝天下”集聚起来的爱心和善良传递下去,温暖广安更多贫困孩子的心。
同时,对于未来的打算,李庆华希望广安义工“蓝天下”越办越好,每年准备再增加10所学校,资助学生1000人左右,资金突破100万元。 她也希望用他们微小的爱心来传递社会正能量,让社会上的爱心人事积极来参与,蓝天下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对于李庆华老师,区教科局何晓嵩委员这样评价道:“李庆华老师是广安区几千名乡村教师中平凡的一员,她入围2013年10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候选人,我们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代表广安区广大受助的贫困学子向李庆华老师和李庆华式的爱心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庆华老师不仅教学业绩突出,而且爱心助学成绩斐然,她的事迹在我区教科系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学校通过班会、团(队)会、思想品德课和宣传专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让文明的种子植根于学生心中。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区教科系统将继续积极组织教师志愿服务队、学生志愿服务队,进社区,上街头,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以文明的风采回馈社会。”
最后,李庆华告诉笔者,时至今日,广安市区还有很多贫困孩子等待着人们的关爱。真诚期待着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中来,撒播自己的爱心,让更多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李庆华也真诚希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自立自强,与亲朋好友一道,脱贫致富,过上和谐幸福的新生活!
结束语
从2008年至今,李庆华组织过公益募捐、去过地震灾区第一线、也心甘情愿的做着一名奔波的义工。在这六年时间里,她走访了300名贫困学生家庭,平均每周都有一次走访。和她有联系的爱心人士遍布世界各地,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深圳、香港、马来西亚、英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善良的心”和她连在一起。
对于慈善,李庆华的理解很简单:“做好事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我是一名老师,看到学生受苦,我的心里就不舒服。”
透过这朴实而简单的话语,这位为了扶贫助学而一直忙碌着的普通教师,不由得让我们心生敬意:她,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身体也不太好,但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在公益路上,不愧于“好人”这两个最简单,却最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