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陆建华 常州高晓声故居破败不堪 陆建华呼吁尽快维修
日前蒙常州文友盛情,邀我去他们那里参加高晓声研究会成立大会。关于高晓声,著名作家储福金曾在一篇散文中这样感慨地写道:“在中国,一个当代小说作家很难有长期影响。新时期初期小说家高晓声,曾经声名鹊起,但现在的年轻人听到高晓声的名字就觉得陌生了。”岂止陌生?上海作家陈歆耕最近在一篇题为《高晓声与恐龙园》的杂文中说得更令人难过与无奈:“今天很多人知道常州有个人造的恐龙园,但不清楚常州有个当代优秀作家高晓声。”据此,这位陈先生大声疾呼:“对于常州人来说,像恐龙园这样的旅游景点和公共文化设施是重要的,它不仅可供大众休闲、娱乐,同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常州人不该遗忘高晓声这样的当代优秀作家。”
高晓声研究会的成立,在国内反响不俗,不仅中国作协、省作协等单位发来贺信,还有不少文坛知名的作家评论家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兴致勃勃地赶到常州表示由衷的祝贺。我所以忝列被邀请者名单,既因为汪曾祺研究会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成立,而且我至今还担任着汪曾祺研究会负责人的虚名,还因为近十年来,一直为成立高晓声研究会奔走呼喊的李怀中、陆克寒两位先生曾经多次就成立高晓声研究会的话题,征求过我的意见。如今,经长达十年之久的筹备和努力,终于梦想成真,我理解他们的激动与欢欣。
到了常州才清楚,此次庆祝高晓声研究会成立的活动,基本上是一次民间活动。除高晓声家乡的基层干部到会外,其他,包括我在内的外地的、本地的与会者,大都是已经离退休的两鬓斑白的老者。进一步询问得知,如果不是高晓声故乡的一位民营企业老总的慷慨解囊,高晓声研究会能否成立还很难说。文化人什么时候都改不了容易激动、一激动就控制不住情绪的脾气,明明是庆祝高晓声研究会的成立,但发言者说着说着就好像有点跑题了,都忍不住向热心支持文化活动的企业家们致敬。仔细想想,这也确实是大家的心里话啊。
庆祝活动虽只一天,但内容丰富,其中之一是参观位于武进区郑桥镇董墅村的高晓声故居。到了目的地一看,许多人嘴上没说,心中却泛起一股难以言述的惆怅甚至难过之情。这就是高晓声曾经栖身的地方?一大间破败不堪的房子,早就不住人了,寒风穿堂而过,飒飒寒意向每个参观者无情袭来;上有摇摇晃晃的小阁楼,无法攀登。整个故居加起来一百多平米,根本容纳不下抱着深深怀念之情从各地赶来常州参加活动的与会者,大家只好选择一块空地随意地站着,心情复杂地向这寒碜的破房子眺望……
据悉,高晓声研究会的朋友们准备筹资尽快修复高晓声故居。外地来的多数文化人都认为没有太大的必要。出身清贫的高晓声不可能像鲁迅、郭沫若那些大家那样,曾经有过显赫的故居,就这么巴掌大的一眼就看遍的房子,花上大钱,修得不符合历史真实,老高自己恐怕也不高兴;即使劳神费财修旧如旧了,也很难吸引游客到此一游。倒不如花些小钱,使其不成危房,然后在门外钉上一个铜牌,就刻“高晓声故居”五个字,这反而是最朴实、最真诚的纪念。有兴趣来参观的人一看就会明白:难怪高晓声能写出《李顺大造屋》、《陈焕生上城》那么多反映底层农民艰辛生活的经典成品,原来他自己就住的这样的破房子,过的与贫苦农民一样的苦日子啊。
陆建华
(陆建华,著名文艺评论家,汪曾祺研究会会长,著有《汪曾祺传》、《汪曾祺的春夏秋冬》、《家乡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