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楠墓图片 吕楠《西藏》摄影作品欣赏|图片欣赏
西藏》吕楠摄影作品欣赏吕楠(1479—1542),字仲木,号泾野,今陕西高陵县人,关学人物。——不要误会,这里的吕楠和上面的人物没有任何关系,4月14日,吕楠的摄影作品在云南大学的人文演讲中得到呈现。主办演讲的艺术批评家管郁达曾言,尽管费尽心机,吕楠始终不愿意和他的作品同时出现在演讲的场合。
于是,我试图用GOOGLE采访他,看到的第一个页面就是,1479年的吕楠。吕楠是个摄影家,可以看作是光影诗人。
他对自己的简历概括得非常简单。他用自己的作品为自己塑形,构成作者的视觉线条有三组: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病人、在路上——中国乡村的天主教、四季——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吕楠在云南大学呈现的摄影是黑白的,每种影像都具有一种日常的诗性,他镜头下的中国精神病人有着更为真实的人的特性,这里指的是纯粹的愉悦、忧伤、绝望、思考、空洞和流放。
我在他的精神病人容貌中看到自己时常在正常面孔下掩盖的表情。这些照片拍摄于1989年和1990年,这个时期让我想起当时政治沙尘飞舞的岁月。
没有人对这些作品时间上的属性作出界定,包括评述者、云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管郁达。老管使用的语言是哲学化和诗化的,用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聂鲁达、荷尔德林的语言去重新寻找吕楠视觉之外的意义,我喜欢老管引述的话:微笑着寻找诸神远逝的足迹。
其实我知道的,像老管和吕楠的那个年纪,他们在视觉、听觉、味觉上都是有些相似的,所以他们在闻、品哲学和诗歌的时所起的是相同的化学反应。
但是我还是愿意回到视觉本体的本身:那些遍布在全国的精神病人、乡村里匍匐在上帝脚下的虔诚教徒、日常农事里的西藏农民。他们这些人在精神属性上都是有些类似的:处在光线和阴影交往的局部的、有风的、在日常交谈之外的、和山有关、和冷墙有关的。
我在吕楠的影像中找到日常的中国,这些中国影像是一些中国摄影师淡忘的,中国媒介在视觉上忽视的。因为它们日常、琐碎、散乱,就像隔夜落下的雨水,没有人会留意划过天空中的雨水的成分,或是为这些雨水立下坟茔。
我不想称呼这些影像为边缘化的:中国精神病人坐在楼梯间掩着同伴的眼睛微笑、躺在没有床垫的钢丝床上发呆、靠在墙面的羞赧……这些情绪是属于常人的。
在一种精神力量面前完全折服,如同呼吸般自由的理解天主的福音,这种对待生活的寻常和粘连是属于常人的。西藏人在四季里的劳作和交流,发生在山野和雪花飘零之间的,这些也是属于常人的场景和情绪。这些影像从来没有边缘化,她们一直处于中国人生活的中心。所以老管才会说出这样的语句:我做文艺批评这么多年,看到如此打动我的作品,这是头一次。吕楠没有出现在现场是明智的,因为放映之后的讨论飘离得太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