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烽少将 开国少将黄烽:沙家浜原型之一 政工干部照样能征善战
1916年出生,福建福安人。1937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学学习。抗战爆发后,回家乡教书。1938年参加新四军,任三支队六团政治处技术书记、政治处总支书等职。1939年,黄烽与刘飞、夏光等36名伤病员在江苏常熟阳澄湖与日伪军周旋,坚持斗争。这一段故事被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改编,蜚声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任空军十一师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2001年逝世。
黄烽在上海沪江大学上学时的老照片。吴隆重翻拍
闽东走出了两位开国将军,一位是"老虎团"团长陈挺,另一位就是"政工干部照样能征善战"的黄烽。"八一"期间,记者在福州空军茶园山干休所采访了黄烽将军夫人、98岁抗战老兵杨平及其子黄安翼。
在杨平的回忆中,黄烽是"大知识分子,很有修养",同时文武双全,一样指挥队伍打胜仗。因为这个,他们相识、相知、相爱于新四军高邮抗日根据地。
而在黄安翼的讲述中,父亲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进步青年一样,以满腔热血投身抗日救国洪流。黄烽出生于福安一个古老的书香门第,抗战爆发后,立即从就读的上海沪江大学回到家乡,准备参加新四军。
黄安翼说,当时叶飞领导的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大部队已经北上。黄烽拿着地下党员姐姐的一封介绍信,来到位于福州安民巷的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向办事处主任范式人报到。在范式人的介绍下,随军部特务营二连北上,后被分配到叶飞的六团从事党务工作,从此开始戎马生涯。
1939年,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简称"江抗")东进常熟等地,横扫"日伪顽"( 1、日军;2、伪军,即投降并协助日本军队进行军事活动的中国军队;3、顽军,即顽固执行反共政策的国民党军队。)据点。9月下旬,部队奉命西撤,留在后方医院治疗的伤病员刘飞、夏光、黄烽等36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得到当地地下党组织与革命群众的协助与掩护,在阳澄湖一带,与"扫荡"的日伪军斗智斗勇,坚持斗争。黄烽当时任六团政治处总支书,他时常召开支部会议,找骨干谈话,树立伤病员的信心,依靠群众,与日伪军周旋。这几十名伤病员,后来成为"新江抗"与新四军六师十八旅的骨干力量。
黄安翼对人民网记者说,36名伤病员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沪剧《芦荡火种》与京剧《沙家浜》,特别是后者,成为八个"样板戏"之一,名扬海内外。黄安翼说,《沙家浜》中的"十八棵青松",指的就是这批伤病员,父亲则是剧中"指导员郭建光"的原型之一。
在黄安翼的记忆中,父亲对这一段历史很少提及,他觉得这是他的份内之事,不值得宣扬。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体的挖掘报道,才"真相大白",原来大名鼎鼎的《沙家浜》原型之一黄烽将军就在福州。
黄安翼说,父亲的经历对他们兄弟姐妹影响非常大,可谓"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不搞特殊化,认真做事,踏实做人。(记者 修仰峰 蒋巍念 邹家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