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三的后代 杨立三――新中国首任总后部长
秋收起义时,是他为毛泽东安排食宿;长征过草地时,是他带领担架队把病中的周恩来抬出了“死亡之海”—— 走进总后勤部档案馆,杨立三的照片和他留下来的54本工作日记本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我军后勤工作的重要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任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1927年9月,杨立三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第一团副官。此后,杨立三参与了包括废除薪饷制、实行官兵待遇平等和经济民主制度、打土豪筹款、建立根据地财政工作等内容的新型人民军队后勤的创建工作。
1930年8月,杨立三担任红一方面军副官长,翌年又兼任总经理处长。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周恩来大病脱险后高烧未退,身体虚弱。
彭德怀决定用担架抬着周恩来过草地。杨立三深知这一任务的艰巨和重要,毅然参加了担架队,在草地高原缺氧、随处都有沼泽地的异常艰险环境中,他整整6天6夜寸步不离周恩来,硬是安全地把未来的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抬出了“死亡之海”。
如果从任团部副官长、在文家市就为毛泽东安排食宿算起,到历任经理处长、财务部长、后方办事处主任、兵站部部长、后勤部长、总后勤部长,杨立三一生没有离开过军队的后勤工作。 杨立三一生虽戎马倥偬,却坚持写日记,尤其是他的54本工作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我军1936年至1952年间后勤工作建设、军费预算支付、战役物资筹措、军工生产等重大历史事件。
关于军工生产,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军工科只有一个修械所,百余名工人,从事一些简单的枪械修理和装填翻造子弹工作。
1939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的决议,在军工科的基础上组建了军工部,杨立三率刘鼎、刘鹏两位部长,以极大的精力领导军工生产工作。
白手起家,仅1939年下半年,就建起4个步枪制造所、1个复装枪弹厂、1个炸药厂、1个试验所,极大地支持了我军抗日对军火的需求。 关于《滕杨方案》,日记中写到:1944年4月,由八路军参谋长滕代远和杨立三起草的《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简称《滕杨方案》),以八路军总部名义向全军公布。
方案共分前言、积极生产、奖励节约、提倡私人积蓄和帮助群众生产5个部分。方案明确规定: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和节约被服、工具的,按一定比例提奖;个人业余饲养鸡兔等,收入全部归个人。
这个以“二八分红”、“奖励劳动所得”、“鼓励个人积蓄”的分配方案,为军队供给制的当时出台,不能不说是一个石破天惊之举。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因病去世。他的身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却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后勤工作史料。今天,这54本记录着他人生轨迹的工作日记,既见证着他为我军后勤工作呕心沥血的人生,也静静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我军后勤工作发展壮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