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玉上讲 周克玉上将的新四军情结
在北京,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里一直保存着这样一份珍贵的资料,那就是1938年10月10日的上海《申报》,上边刊登的一条消息中有这样两句话:八路军是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新四军也是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
而这条消息发表的时间正好是新四军成立一周年的时候。 在筹备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活动的前夕,我找到了周克玉将军,除了因为他担任着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的职务外,我听说他有着很深的新四军情结,到底是不是像人们传说的那样呢?当我开门见山地和他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新四军的一名小兵,是新四军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对新四军有很深很深的感情”。
话语中伴随着的是浓重的苏北乡音。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民谣往往是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句民谣却深深地留在周克玉将军的记忆中。 1929年1月,也就是距离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2年的前一天,周克玉出生在江苏省盐城以北的阜宁县于桥村。
是巧合还是什么?不得而知,当周克玉回忆起儿时的经历时,不无感叹地说:“是新四军解放了我的家乡,没有新四军就没有我后来的成长过程。
” 周克玉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忠厚、本分的农民,母亲曾经生了九个孩子,但是只存活了六个,由于家贫,在这六个孩子中,当年家里只有让周克玉勉强读书的能力。
但是,家庭的所有能力也不过让周克玉的小学读到四年级,周克玉只能辍学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新四军来了。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的军部在盐城的太庙恢复重建,距离周克玉的家乡不过几十里路远。
虽然老百姓当时都搞不清什么是新四军,但是,一听说是红军,是老八路,老百姓的心里就塌实了,尤其是在当时日本侵略者横行肆虐的时候,他们像找到了保护人,找到了依靠一样。用周克玉的话说:“新四军就是我们的恩人。
” 在周克玉的记忆中有着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一天夜里,日本鬼子到了他们村,当时村里的乡亲毫无准备,直到听说村里有两个人被日本鬼子杀了,大家才惊慌失色地开始逃跑,周克玉一家也不例外,但是,父亲被鬼子抓住了,强迫父亲给鬼子带路。
母亲拉着周克玉躲进一个麦田的沟坎里,这个时候母亲发现,周克玉怀里紧紧地抱着的是自己爱如生命的书籍和课本。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此,对于周克玉,母亲的牵挂远远超出他的其他兄妹,并且对她二儿子寄托了厚望。
回到村里的时候,父亲已经逃回家了,但是,他身上却挨了鬼子的刺刀。 周克玉辍学时,正是抗日的烽火燃遍全国的时候,重新组建的新四军依靠最简陋的装备和最英勇的将士正和日寇进行着最艰苦卓绝的战斗,“新四军个个是好样的,新四军是保护老百姓的”。
不仅如此,在当时的苏北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民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由此可见,新四军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了。 周克玉对于新四军更深一层地了解,还要从他的两个老师谈起。一位名叫仲必正,另一位就是胡杞缘。他们都是新四军,是新四军三师黄克诚部队的伤员,为了养伤留在了周克玉家所在的村庄。
私塾读不起,新四军办学,周克玉从此走进了新式的学堂,两位老师把在新四军里学到的东西搬来讲给孩子们听,开设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课程,还把新四军里带兵的作风和方法用到了教学当中。
周克玉从小要强,所以学习起来非常地用功,“考试考不到100分,考99分,自己都会难过得哭一场。”周克玉清楚地记着小学读书时的情景。 也正因此,他的老师对周克玉非常的关心和重视,培养他加入了儿童团,不久,他就担任了儿童团长。
学校里,老师给他们讲了长征、八路军、新四军,还给他们讲了许多的革命道理。在老师的培养和影响下,周克玉逐渐地活跃起来,开始参与到大人们的活动当中,比如张贴宣传抗日的标语、演戏唱歌、站岗放哨等等。
“对我来说,这两个老师,就是我参加革命的启蒙老师,他们对我的一生影响太大了。”周克玉回忆说。 “以前,我们家里既住过国民党的部队,也住过新四军。
国民党的部队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一个小小的排长就有勤务兵,整天吆三喝四的,对我们家里人更不用说了。但是新四军就不一样了,他们把老百姓当兄弟姐妹待,对我们的家里人特别的亲切。
”在周克玉的记忆里,他们家曾经住过新四军的一个炊事班,赶上过年的时候,周克玉眼见着连长和指导员甚至营长到他的家里下厨,放炊事员的假,那种官兵关系,说说笑笑的,很平等,就像一个大家庭,至今保留在周克玉的心里,影响着他。
“难怪老百姓都说当兵要当新四军哪!老百姓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这样的部队里放心。” 在老师的培养教育下,周克玉进步很快。一次,老师带他到区里参加一次由十几个小学组成的教师学生代表集会。
等到了那里,老师才知道,那是一个抗日宣传的演讲比赛,情急之下,老师和周克玉商量并且希望他代表学校上台演讲。在老师的鼓励下,周克玉第一次走上演讲台,他不慌不忙地给到会的人们讲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他说:“一根柴容易折断,十根柴绑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全中国的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日本鬼子!”一个13岁的孩子语出惊人,自然赢得了众人的掌声与喝彩。 历史的机遇与选择 1943年,离家很近的射阳县中学改为抗日干部学校,周克玉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中学生活。
“课程都是为适应培养抗战干部需要设置的,有政治、语文、财经会计这三门主课。
学校经常请一些县长、区长来学校做报告。”这期间,周克玉遇到了一个人,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个人就是王彤舜,他曾经是新四军的一名老战士,是“皖南事变”劫后余生的2000多人中的一个,当过区长,后来被派到周克玉所在的学校担任(党支部书记)教务长(当时的称谓是生活指导部主任),也不过20多岁。
周克玉在学校是学习委员,后来担任了救国会主席,与他还有一个名叫江宁的老师接触得多了起来。
也许是周克玉在各方面的出色表现引起了王彤瞬的注意,他开始对周克玉进行个别的帮助和指导。他采取的办法很特别,一开始先让两个同学主动联络周克玉,了解他的思想状态,之后,他选择在一个水田边,亲自找周克玉谈心。
他给周克玉讲了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和作风纪律之后,了解到周克玉有强烈的加入共产党的愿望。他问周克玉:“加入共产党组织有随时牺牲的危险,你怕不怕?”周克玉的回答很坚决:“我不怕!
”他又问:“加入共产党组织有随时离开家乡的可能,你愿意不愿意?”周克玉的回答依然坚决:“我愿意!”就这样,1945年4月25日,年仅16岁的周克玉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光荣地吸收到了革命队伍中,成为一名青年党员。
很多年之后,王彤瞬老师在中央党校工作,周克玉调北京工作后经常去看望他。还有他在东北工作的江宁老师,他们对周克玉最深刻的印象都是,对于加入共产党,当年的这个小年轻人,回答得最干脆。
“我当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适应形势,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是受到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其次是家庭影响,哥哥上学中途停学,但很早就参加了共产党和抗日游击队,家里人都以他为荣,我当然也想和哥哥一样有出息。
”周克玉这样回忆他的当年。后来,这兄弟两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真的成为了他们家乡小有名气的人物,母亲也一直为她的孩子们感到自豪。
1945年7月,周克玉被选为射阳县参议员(青年学生代表),射阳县中学毕业后,直接到县委,在县青年工作队工作了几个月,后来被分到区青年联合会,几个月之后从区调到了县里,成为县青联的三个筹备人之一。
1946年9.10月份,国民党军队直达苏北占领了两淮,地方组织成立支前指挥部,县委派周克玉到射阳县支前指挥部工作。当时由县长和书记担任指挥部的指挥,周克玉直接就上了前线,参加到了新四军六师的两次保卫涟水的战役中。
这是周克玉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到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当时他带着民兵和担架队,面对的是国民党74师主力部队,战斗打得十分艰难。 第二次保卫战,由于敌众我寡,上级命令放弃涟水北撤,周克玉他们负责保障的是新四军6师18旅52团,就是彭冲同志担任政委的那个团。
北撤到山东时,已是1946年年底了。后来部队领导找到周克玉,说中央有一个通知,要求地方的同志一律回到原地坚持敌后斗争,就这样,周克玉带着他的支前队员们通过重重封锁回到了家乡射阳县。
这时敌人已经全面地占领了苏北的主要的乡镇,由于冈河被封锁了,所以周克玉被留在了喻口区,担任喻口区队的指导员。
那是一个敌我斗争特别复杂的地区,周围的三个方面都被敌人包围着,斗争形势非常的艰险,周克玉带领100多个由农民和新四军北撤时留下的三师的骨干人员以及国民党的逃兵组成的连队,与敌人展开游击战。
当时周克玉年仅18岁。尽管他那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但是曾经的群众工作经验和机灵、善于动脑的工作作风,尤其是他身先士卒的勇敢精神,很快就赢得了战士们的信任。 周克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经历了100多次战斗,和战士、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当我问他,靠什么做好指导员工作的时候,他说一位老红军战士曾经传给他三句话:“第一,指导员是战士的母亲;第二,指导员是模范军人,是榜样;第三,搞好连队伙食,就是做好了一军的政治工作。
”实践证明这三句话实在,见效。一直影响着周克玉后来的军旅生涯。解放后,在他当军政委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指导员称呼“美”的诗,传遍全军,后来被收录在他的《京淮梦痕》的诗集里。
他在诗中写到:“指导员称呼美,党最信任人敬佩,心系母亲千重愿,倾尽血汗建连队。指导员称呼美,自身形象最宝贵,言行一致为师表,楷模无声重且威。指导员称呼美,爱兵情深似春晖,日做兄长夜当娘,和风细雨润心扉。
指导员称呼美,肚里要盛百桶水,有心有志自有泉,动脑动手又动腿。指导员称呼美,身似磁铁众相随,善当班长重骨干,众人拾柴力雄伟。指导员称呼美,继承前辈志与慧,勇于实践勤问路,唯付艰辛方生辉。
” 这以后,周克玉被调到了县总队,后来被调到了苏北军区独立三团,担任指导员,到团部担任组织干事。淮海战役前,独立三团。编入到主力部队,周克玉被调到了新四军6师,这是周克玉没有想到的,6师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亲切了。
在这里他担任了组织干事。后来在渡江战役前,6师被改编成了24军。从1949年到1960年,周克玉在24军一共工作了11年,从干部干事到任免科长干部处长等。期间1952年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对于24军的连营以上干部,周克玉由于十多年工作的关系,十分的熟悉,有人说他是干部的活字典。60年他被调到了北京军区政治部,61年被调到了济南军区,担任袁升平政委秘书,之后下部队担任团政委,到军区宣传部担任副部长,便开始经历到“文化大革命”,曾遭遇诬陷被关押了一年的时间。
那位一直为养育了有出息的儿女们始终自豪着的母亲,在这个时候突然变得焦虑起来,因为村里的人们开始议论纷纷,说他的儿子是个反革命。
母亲百思不得其解,“我的儿子怎么可能是反革命呢?”母亲,只有母亲,在这样的时候,更加地牵挂他的儿子了。1970年、1975年两年之间,周克玉的父亲和母亲先后辞世。
在父母病重的时候,正好是他受审查的阶段,他没有机会为父母进上一个儿子的孝心,这是他终生都为之遗憾的事情。然而,更为遗憾的是,母亲没有看到最让她牵挂着的儿子日后的辉煌。
1980年,周克玉出任军区组织部长,后来担任了军政委。84年调到总政,担任总政治部余秋里主任的助理,85年3月出任总政常务副主任。85年9月参加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从12届连任到14届。
在总政工作六年。后来到解放军总后勤部担任政委6年。199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9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参加制订修改法律和法规100多件,自己亲自主持制订和修改的法律法规文件有19件。
包括《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文物保护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预防少年犯罪法》等等。 所有的这一切,周克玉觉得,没有共产党,没有新四军,就没有他的今天。
“铁军精神”伴随人生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四军非常的出名,一个是由毛泽东和朱德在江西井冈山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另一个就是北伐战争时期叶挺所在的国民革命第四军。
由于叶挺所指挥的独立团是北伐先锋,屡战屡胜,被人们称为铁军。后来在重新组建的新四军中,不少将士都是曾经在这两个四军中战斗过的老战士,他们确实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和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因此被称为新时期的铁军。
周克玉就是经过铁军这样一个熔炉锻造出来的将军,谈到“铁军精神”,他非常坦诚地说:“我的一生可以说,都是离不开新四军的教育和培养的,铁军精神更是给了我坚强的毅志,为我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 其实不仅仅是他个人,包括他的爱人王昭。就连他们的爱情也是在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培养起来的。
王昭早年曾经是妇救会主任,入党比周克玉早两个月,在周克玉早年的诗作里,被他比喻为“王贵和李香香式的爱情”。在捍卫祖国边境的老山前线,他们的儿子、女婿都主动报名到最前线参加战斗,这对于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将军周克玉来说,心里始终是为此而自豪的。
谈到新四军研究会(全称为: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周克玉的话语依然实实在在,他说,原本觉得自己年龄大了,退下来以后可以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诗集和书稿,安享晚年生活。
在很多熟悉他的人眼里,周克玉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将军,文怀沙老先生曾撰文对他诗作大加赞赏。 但是,经过彭冲同志,万海峰政委和张秀司令、韩培信书记(江苏省)等老新四军领导的一致劝导,周克玉终于决定,既然老首长们都信任自己,自己的一生又都是新四军培养的结果,为传承铁军精神、弘扬铁军精神,宣传新四军,他同意承担了这一重任。
在经过民主选举程序后,周克玉正式担任了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的职务。 那么“铁军精神”到底应该如何更好地概括给现代人,让更多年轻人真正地了解新四军,了解“铁军精神”,周克玉为此花费了很多很多的精力。
他除去参加各地新四军研究会举办的重要活动以外,还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亲赴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等新四军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纪念地考察研究,并通过交流和看望老新四军战士、看望烈士遗孀等活动,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经过和大家研究他提出了关于“铁军精神”研究的初步六条概括:即忠贞不渝,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顾全大局,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英勇无畏,以弱制强的钢铁意志;坚忍不拔,艰苦卓绝的顽强作风;五湖四海,同舟相济的赤诚团结;自觉遵行,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
但是,周克玉仍然不敢就此作结论,他说还要继续推敲,以求更加准确地表述好“铁军精神”。他说目前他正在着手写一篇关于“铁军精神”的文章,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神情格外的庄重。
今年是新四军成立70周年的大日子,他要求研究会的同志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抓好今年的各项纪念活动,确保质量和效果。
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认真学习宣传中国革命史的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落实建军80周年和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为主题,集中力量、集中精力、认真抓好以铁军精神研究为重点的几项重要工作的落实,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宣传新四军的光辉历史,弘扬“铁军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周克玉是一个心怀感念的人,这一点在他的《献给领袖和将帅的诗词》里充分得到了体现,他在前言中写到:我写的领袖和将帅们,都是我熟悉的,对我一生的成长、战斗和工作有过直接的影响。
相当多的人,我曾当面聆听过他们的指示和教诲,有的我还在一段时间里直接在其领导下工作过,可以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深受教育。
因此,我是怀着满腔的真情写这些诗的,甚至有的哀悼诗,是忍悲含痛、泣泪哽咽、以歌当哭而成的。 他以时间为序,抒发了对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胡耀邦、李大钊、粟裕、彭德怀、张爱萍、李耀文、余秋里、陈毅、徐海东、袁升平、黄克诚、张震、杨得志、江渭清、叶挺、许世友、皮定均、叶飞、杨成武等领袖将军的深厚感情,真正的是缘情而发,发自内心。
其中一首写于1984年,陪同粟裕夫人楚青、长子粟戎生等人在蒙阴县孟良崮烈士陵园捧撒粟裕同志骨灰,同时瞻仰在孟良崮战役中英勇献身的烈士陵墓后,当夜而作的诗,非常动情,在此抄录给读者: 安眠崮侧不知年,忽报将军到岭前,巨星一颗归大地,三千兄弟泪弹弦。
七十二崮披戎装,鼓角声里是花乡,独见岱顶惊风起,敌酋犹悔后缴枪。
这就是周克玉,一位对新四军怀有深厚感情的将军会长。 (作者为本刊专栏作家) 《大地》 (2007-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