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医圣张仲景(长篇j纪传体小说)第1—15章 连载
第二章 何顒相面一锤敲定学医路,张仲景出茅庐困惑识新知。年少的张仲景一早出门前往枣阳,枣阳离开邓县有五六百里的路程。父亲送了一程又一程,嘱咐仲景等到见到何顒后,再早早回家,家人等着听何顒的评价回话呢。张仲景骑上了家里的枣红马,告别父亲后一溜烟地向枣阳方向跑去。到了第三天中午张仲景在路上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吃了家中带了的干粮,喝了几口葫芦里的茶水,又急忙赶到枣阳何顒的家里,何顒的家里富有。瓦房院子,红漆大门。张仲景敲开何顒家大门上的兽环,老家奴问明张仲景的来由急忙通报老爷何顒。何顒听说张仲景是张汉宗的儿子今天特地前来,请他相面,急忙亲自迎出门来。他和张汉宗也算是个同乡知交了,早就听闻过张汉宗的儿子聪敏贤能,所以也想见见。
今天居然上门来讨教相面,那也就再好没有了,所以就急忙迎了出来。此时张仲景正在门房里,看到里面走出来一位精神矍铄一副儒相潇洒倜傥的青年人来便认定他就是何顒先生了。出于客套张仲景急忙迎了上去,施礼道:
“吾叔,在下,拜见叔父大人了。”
“免礼啦,你家父可好!”
何顒和张仲景初次见面,客套了一番,张仲景拿出了父亲给他带来的礼物。何顒见张仲景那少年气势轩昂,风度翩翩,憨厚机敏。急忙引入客堂内,叙话问就。那少年居然《诗经》、《论语》说得头头是道。一壶香茶过后,心情迫切希望听到何顒对自己的评价品评的张仲景急于想知道,何顒的品评观点。而何顒不急不慢的并不正面回答,而是和张仲景海宽天空高谈诸子百家等等,理论思潮,又谈到了医理八卦,张仲景被何顒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而何顒也喜欢上这个知书达理的小老乡来了,所以故意想留他住上一宿。
晚饭何顒酒肉招待这位小老乡。晚饭过后,何顒又仔细查看了张仲景“总角造顒”一番,才对张仲景说:
“你呀,思考分析能力很强,对事物观察细致入微。而没有媚上附庸风雅的气质,不适合官场的风气。将来到可以成为一名良医呀。俗话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呵。”何顒的一番话真打动了张仲景的心。刚才那种忐忑不安悬着的心,总算放心了下来。原来自从看了《史记》对扁鹊诊治的描写,让他对扁鹊敬佩仰慕不已,又看到当时百姓死于瘟疫,没有得到治疗的很多,所以决心学医为平民百姓诊治病疼,减少死亡的威胁。
那时以孝敬父母为贤能,由于担心父母的不同意所以很是担心。现在有了何顒的评价鉴定自己未来的成就前程,父母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这真暗合了他的心境。机敏的何顒和张仲景谈起了医药的岐伯黄帝的《黄帝内经》以及医缓的病入膏肓的治病故事以及医和的“六气太过”的致病理论。两人不知不觉的一直谈到深更半夜,还意犹未尽。何顒因为考虑到张仲景明天一早必须赶回家去,所以收住了话题,当场草草为张仲景写了一封给张汉宗的书信,说明给张仲景相面的结果和建议。在此为了后面能更好的理解张仲景的医理来源,不妨在此略微谈一下医缓和医和。医缓春秋时期秦国医家,曾给晋侯医病时指出:等到疾病在膏肓时攻灸不可达,针之不及,汤药也达不到病处,不能治了,提倡疾病宜早治疗。
成语病入膏肓就出于此典故。医和也是秦国的医家,他根据自然界的变化,阴阳风雨晦明,提出了这六气致病论的思想。张仲景回到了家里把何顒写给父亲的信递给了父亲看,父亲张汉宗看到大相士何顒对儿子将来的功名成就下了结论,也就打消了望子成龙功成名就的耀祖光宗的念头,也一心支持儿子学医救国的主张和愿望。张仲景开始重新专注一致地学习起中医理论来了。
从神农氏尝百草一日中数毒和燧人氏钻木取火,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改善饮食习俗增加了营养,健康了肠胃。后来伏羲氏制九针,有编制了阴阳八卦图。既指出了天地阴阳,四季的变化和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发病机理的关系。
又用九针来治理人们的疾病。神农氏尝百草使得人们知道药食同源的道理。到了夏朝时期酿酒的技术成熟人们发现,酒能“通血脉,行药势。”酒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药力。所以当时用药酒来治病比较普遍,最早的医字就带有酒字底。至于汤剂是在商汤时期的丞相伊尹制作汤菜后,才成为中药汤药制剂,流传于今普遍使用。在此之前,由于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风雪雷电等超自然的现象不解,产生了鬼神的思想,巫医大为盛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人们对自然社会,有了新的认识,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医巫分离分化瓦解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当时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三世医学”思想理论。
也就是:
一从伏羲氏的九针治病到《黄帝内经》的成熟;(基本理论)
二是由皇帝岐伯论经脉到《素女脉经》脉象理论的成熟;(诊断理论)
三是神农氏尝百草到《神农本草经》的成书。(药物成方药学医治理论)
这三世医学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理论;中医药物医治理论。使得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到了秦汉时期的经方学派理论,初期的医学书籍喜欢循规蹈矩,满足于师传,按部就班,以方按图索骥来诊治病人,这样常常使得疾病医治不能奏效。说白了就是,师傅以前开具的治理感冒的药方,就是经典,以后的感冒不管男女老幼统统按照师傅的经典治理感冒的药方应用,一方诊治。缺乏辩证的人性化的针对性方法,这给当时的中医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象当时的著名医家长桑君、扁鹊,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自己单独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为病人制定了,灵活的个性化的治疗思想理念。
张仲景认真学习了这些书籍理论后,开始了自己的行医之路。那时候行医不需要什么卫生局批准行医执照之类的证照,必须要有大专本科以上的文凭,取得医师资格,经有关部门批准才能行医济世。只要病人信得过你、相信你,就可以行医悬壶济世了,就这么简单。一天夏日,天气炎热,一丝风儿也没有,村边的柳树上的知了一个劲地在“热死脱,热死脱”的鸣叫着。人们在田地里挥汗如雨般地劳作着。池塘里荷花红艳艳丽,小放牛的娃童在水里嬉戏采摘着鸡头米来吃。就连池塘里的柳条小鱼儿都热的躲到了,荷叶睡莲的叶子底下,躲避着炎热的的午时的艳阳。
连牛儿都热得泡在水塘里,不肯上岸。刚才还是艳阳高照,忽然好好地天上乌云四起积雨云翻滚着,一时越聚越多,整个天空被黑云包裹着。“轰隆隆”忽然间黑黑的天上雷声隆隆,电光闪闪,一场瓢泼大雨倾盆而下。路人措手不及,被浇了个像落汤鸡似的透心凉。有三个做买卖的人,正巧被这场瓢泼大雨淋了个透湿。其中的一个身强力壮的淋了雨回家后用热水擦了下身子到一点也没什么。还有两个却被雨水淋得犯病了。都来找张仲景看病。说自己头痛脑热发烧,鼻子不通。张仲景凭着经验认为准是感冒了。当即给他们俩把脉第一个病人贾来福,心跳的不快不慢,轻轻一按就可摸到,脉浮实,手上还有不少汗水。
第二个病人,李云禄脉象有些不同。虽然也比较容易摸到,但是心跳得快,脉管紧张有力。张仲景想两个症状病因都是差不多,淋雨后感冒发烧鼻子不通。按照治感冒的经验,都给他们发发汗就行了。于是给他们都开了一副药方麻黄汤,药量也相同。第二天一早,张仲景吃完早饭后,按照习惯去回访病人。他来到了离他家最近的李云禄家,李云禄见到张仲景的到来很是高兴,说吃了他开的药方,喝了药发了一身大汗,病情已经好了一大半,头痛发烧也都好了不少。张仲景按了病人的脉息后嘱咐他再喝上一剂药就会痊愈病好了。李云禄要留张仲景在家吃午饭,被张仲景推辞说还要去其他病家中回访呢,不需客气。张仲景骑着小毛驴来到了第一个病人贾来福的家里,以为贾来福一定也想李云禄那样病情好转了呢,哪儿知道贾来福此时躺在床上,盖着被子浑身酸痛直哼哼,病症一点儿没减轻,反而加重了呢。
贾来福的婆娘说,喝了张仲景开的方子不管用哩,正急着要找张仲景去问个明白哩。,让张仲景大惑不解呢。张仲景暗暗的想这是这么回事呢?两个人都是淋雨后感冒发烧,都用的是发汗解表的麻黄汤,这么一个好了一个反而加重了呢。他仔仔细细地回忆着昨天的诊断细节:都是头痛、发烧、鼻塞、咳嗽,只是脉搏跳得快慢不同,脉管的紧张程度也不一样,但是差别不太明显。想来想去。沉思了半天,忽然张仲景一拍脑袋,说:
“有啦有啦,原来如此哈哈。一个有汗一个无汗。脉象一紧一慢。发汗过多了。”
开始病家婆娘也弄不明白,大夫开的方子也合理呀,都是感冒人家好了,凭什么我家的丈夫喝了反而加重了呢。
看到张仲景刚才沉思不语的样子怕丈夫得的其他重病呢。忽然听到张仲景呼喊有了有了,吓得一跳,急忙询问张仲景。
“大夫,您说什么有啦,有啦的?咱家主子的病有救了么?!”
“是的,是的!”张仲景急忙为病人开具了一副桂枝汤来。递给病家速速前去取药来煮着给病人喝下,果然桂枝汤喝下后病人药到病除。从此以后张仲景再也不敢大意,遇到类似感冒的病人情况,就仔细加以区别。凡是病人已经微微出汗,脉浮,心跳的不快的就是伤风,那就得用桂枝汤;而病人没有出汗,脉搏虽然有些浮,但是跳得又快,脉管又紧那就是伤寒。
是受寒引起的感冒,得用麻黄汤诊治。这种情况在原来的医书上是没有这样详细区分的,通过这次医治使得张仲景明白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在治疗疾病时辩证论治精细化区别对待个性化的针对性治疗的正要性。什么是辩证论治呢,就是把病发的因素症状机理辨明清楚,然后针对性的以此论治。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个性化治疗的根本道理。三个同样被雨淋的人,却反应出有不同的结果。身强力壮的根本不发病,(正气足,邪不可干,安能得病。)而一个是伤风感冒(体质较弱);一个是伤寒感冒(体质弱)。看看这三个人的淋雨后的不同结果,就知道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思想道理了。这三个人的结果,恰恰反映了三个人的不同的体质对疾病反应的不同结果。我们现在就把张仲景开的治疗伤风感冒的麻黄汤和治疗伤寒感冒的方剂进行比较:
麻黄汤:
君药:麻黄,辛苦微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臣药: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佐药:杏仁,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医治气喘兼症;
使药:甘草(炙),甘温,调和诸药。
桂枝汤:
君药: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表,温通经脉,解肌表风寒之邪;
臣药:芍药,敛阴和营可收敛控制桂枝发汗不过头
佐药:生姜,助桂枝发汗,调和卫表,大枣助芍药养营;
使药:甘草(炙),甘温,调和诸药。
读者可以通过以上两个方子的变化看出,桂枝汤去掉了发汗很强的麻黄,把处于原来方子中的臣药桂枝升格为君药,加强了温通经脉解肌表的作用。
又用芍药制约桂枝的发汗,敛阴和营作用。又用生姜助桂枝散表,和卫。用大枣和营效果。这样就针对了贾来福有汗心跳不快,脉搏浮,营卫虚弱的伤寒感冒症状。既解了表,发了轻微的汗,又增强了营卫之气,抵抗力增强了,病自然而好了。关键在于,第二个病人李云禄伤风无汗,表卫紧闭,所以用麻黄汤,大发其汗,解表宣肺,也是对症下药了。张仲景是个细致善于总结经验的人,这件事使得张仲景体会到,用药如用兵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察病如侦察了解判断敌情。这中医治病,如同将军司令官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军队士兵对敌作战的道理一个样啊。有道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疾病也是一样,按照时间的不同,个人体质的差异,地理气候环境的差异,会千变万化变幻无穷。
所以不能固守一方划地为牢,也得依照个人的具体病情的变化,对原来的处方进行加减。这是张仲景对辩证论治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有了初步的影响。这次差点儿“大意失荆州。”所以医治疾病得细察分毫,辨明症状,对症论治下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哩。在张仲景后来的治病中,我们就拿麻黄汤来说吧,张仲景就按照疾病的变化,演绎成三拗汤、华盖散、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大青龙汤,等等。都是以麻黄为君药(也就是以麻黄汤)基础上进行加减的针对不同差别病症的辨证用药,这些药剂都是用来治疗外感风寒这类的疾病不同症状的用药,这仅仅是举例的一个部分。
对以上的方子加减辩证论说,以后再慢慢向读者道来。
却说,张仲景回到家后,把这些治疗过程的情况和父亲说了。父亲也认为张仲景要成为真正有成就的医生必须拜师学艺,针对张仲景在行医中遇到的问题,沉思了一下,忽然一想,一拍脑袋急忙就对张仲景说何不妨去找找他,拜拜师进修一下,以提高自己的行医本领。
第二天一早就有相邻小伙子前来敲门,说是自己的父亲得了伤寒病,要张仲景前去医治。张仲景来到了相邻的病家,为他开了几副方子,用了两天药都没能使老农的病有所起色,这可急坏了张仲景,一下子使得张仲景束手无策。张仲景想回家再从医籍经典中寻找答案。正埋头往家赶,没想到迎面差点和骑在毛驴的那人相撞。等张仲景抬起头来一看,竟然大喜过望,一把赶上前去,高兴地一把拉住了毛驴,急忙向骑在毛驴上的人叫喊着施起礼来,来人究竟是谁让危难中的张仲景大喜过望,请下回分解。
发稿於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上海西郊龙柏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