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采妮徐克 如何评价徐克导演 吴奇隆杨采妮主演的《梁祝》?

2018-05-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泻药,很久没有回答港片的问题了.有些忐忑,作为一个还算合格的发烧友,答疑不敢当,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吧. 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最好不要脱离他所处的

泻药,很久没有回答港片的问题了。有些忐忑,作为一个还算合格的发烧友,答疑不敢当,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吧。 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最好不要脱离他所处的时代。用高晓松的那套经纬度评价体系似乎也可行。 徐克拍这套戏之前,比较知名的同题材版本是邵氏的黄梅戏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凌波乐蒂主演。

在台湾引起巨大反响,凌波受邀前往台北时更是使台北成为狂人城。 因为这种题材在台湾当时尚属新颖,布景设计精妙,美术十分考究。

毕竟出自大导演李翰祥之手。故事通俗易懂,桥段简洁精彩。自然受不少人追捧,时至今日,年轻朋友看可能除了不适应那种唱腔外,其他的部分应该都能接受甚至喜欢。 (注意服饰打扮,很多细节都是非常到位的)(注意服饰打扮,很多细节都是非常到位的) 珠玉在前,不可妄语。

但老怪毕竟是怪才,他不喜欢跟随潮流,他喜欢颠覆创新。 这样的传统爱情经典,如何推陈出新能让观众接受呢? 去粗取精,合理改编。 先去掉一些繁杂冗长的唱段以及十八相送等桥段,保留核心精华部分,在此基础上,做合理大胆的延伸。

精华部分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陈情,重在陈情,以情动人。过则哀,少则伤。 这是基本的核心,也是整个电影的支点。就如同要论文的论点立论一样。

此外,加上编剧的合理改编,两者结合,就成了一块极其夺目的美玉,而成功的选角、配乐、美术、服装就如同装饰和镶边一样,属于锦上添花。 徐克版《梁祝》,一好好在主题 借爱情悲剧摒弃门户之见,或可以窥见久困制度枷锁之害与信仰缺失之伤。

主题可以是爱情悲剧,也可以是门户之见制度之弊,还可以是信仰缺失的现实悲剧。如同广角镜,仁者见仁。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不钟意,就想改变这个世界,说明我们太年轻。这份稚嫩,是根本承受不了人间的至情至爱的。

梁祝也好,罗密欧朱丽叶也罢。中西都有门第之见,而更恶心的是,推动这一恶习背后的约定俗成的冰冷制度。 究其根本,我们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相待。 简爱里面有一段话:你以为我样貌丑陋,我就没有资格拥有爱情吗?如果我天生丽质,我会让你深深为我着迷。

具体记不清,大抵此意。 说明,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本身就是不平等的。高矮胖瘦,美貌丑陋,早已标上记号。 我们要做的是,不要轻易用年轻的锋芒和棱角,来撞击这等级森严的世界里,那不知深浅的风浪。

二好好在配乐 无论是哀怨凄绝的《梁祝》,亦或是欢快俏皮的《原来是你》,还是那余音袅袅婉转动人的《你你我我》。都能引发听众心里多层次的波动。

听梁祝而想至情至爱,听原来是你而想初恋暗恋,听你你我我而想身边眼前人。 此外,像《少年十五二十时》《楼台会》《力学不知疲》《山伯临终》《血泪》《英台哭坟》,或轻快,或悲恸,或伤感,或狂喜,悦耳动听,令人回味无穷,风格多变却又统一,适应于情节,服务于全片。

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配乐亦如是。 黄霑和胡伟立以及当时的超新星雷颂德,这基本上不需要介绍他们的才情了吧。 OST:梁祝 电影原声带专辑 三好好在突破 能破能立,才是大家。

这部戏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就是孙兴,当然只是我个人的强烈感受。他这一个角色安插地很巧妙。 孙兴颇有魏晋人士的“真名士自风流”的洒脱与轻狂,他那时似乎很多古装都非常俊逸潇洒,例如倚天里的杨逍,此乃后话。

孙兴颇有魏晋人士的“真名士自风流”的洒脱与轻狂,他那时似乎很多古装都非常俊逸潇洒,例如倚天里的杨逍,此乃后话。 他也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上一代的悲剧延续到了下一代,不知道是冥冥中的天意,还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一个人与整个制度对抗角力却又不得不妥协,看似清醒自在,实则暗流涌动心潮澎湃。这是一个很立体的形象,正是有这个角色,与吴家丽这样的上一代“梁祝”,对应吴奇隆杨采妮年轻人所代表的下一代“梁祝”,既有不同性格反差,又有相同悲剧命运。

而孙兴身上所流露出的些许侠气,和杨采妮反串之后无处不在的英气,还有吴奇隆的角色本身带有的一种少年气孩子心性,交汇一处,形成很强烈的反叛意识,而这种反叛又是极真诚可贵的颠覆精神,敢于挑战正统,敢于挑战权威。

这种精神在中规中矩一家独大的邵氏公司的电影里,是没有的。 想起以前写梁祝感受时借用了巫启贤的一首歌的歌词: 你在流露最爱是我,在长路崎岖中流浪。但我心已背负太多,难像往日里清狂。 这首粤语歌叫太傻,而看这个经典爱情故事的时候,只当一个东晋爱情故事来看,不知道是我们太傻,还是故事里的他们太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