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揭吴天胜骗局 方舟子借助互联网媒体勇揭学术造假骗局(图)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1990年赴美留学定居,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常自诩为“揭开皇帝新装的那个孩子”。从2000年开始,他主持创办的网站频频揭露国内的种种学术造假骗局:“基因皇后”事件、核酸营养风波、脑白金风波,几年来媒体关注的一桩桩公案也都起因于方舟子的网上言论。而一直以来,他创立的这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个人打击学术腐败模式也备受争议。
搞科研不能腐败揭露越多越感可悲
记者:你很有背景吗?
方舟子:我没有任何背景,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自由职业者。
记者:你的动机是什么呢?
方舟子:动机很简单,你搞科学研究不能腐败,你学者、科学家是这个社会的良心。大家为什么那么相信科学家呢,就是因为把他们当作追求真理的人来看待,说出来的话特别有威信,有公信力。
记者:你觉得有力量改变现状吗?
方舟子:我没有任何权力,我甚至没有办法能够去处罚那些我认为违规了、是在做不道德的事情、不正当行为的人。这些我都没有办法,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利用我的言论自由把问题揭露出来。
记者:你是不是感觉到很满足呢?
方舟子:可以这么说,现在我揭露得越多,就越感到可悲。从2000年8月份到现在,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揭露的学术腐败差不多有300起。而且这只是冰山一角,跟全部的学术腐败比起来,只是很小很小一部分,甚至只是我接到举报的很小一部分。
“小题大做”首揭基因库骗局
2000年8月,一条国内科技新闻引起方舟子的注意。报道称,一位中国留美生物学家将世界三大基因库成功带回国内,并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此举标志着中国已掌握国际顶尖的基因技术。随后,众多媒体持续宣传这位科学家的“爱国义举”。然而,方舟子联络了88位中国在美的生物学者,通过在网站发表公开信的形式,对基因库的价值提出质疑。
方舟子:当时看了这些报道以后,我感到很吃惊。
记者:我们也看了,我们很兴奋。
方舟子:对,但当时也有人觉得很奇怪,就是说如果这个基因库价值那么大的话,美国海关怎么会放行?我当时比较奇怪的就是,在咱们华人科学家当中,出了这么一位世界顶尖级的生物科学家,我也是搞生物出身的,居然都没有听说过,所以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
还有,我觉得那个基因库的价值没有他说的那么大。当时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基因库不是他们实验室做出来的。如果你是做科研的,可以免费去要;如果你是有商业用途的,只要花3000美元,谁都可以买到。而且这个基因库,国内早在1998年就有了。
记者:你说我们国家已经有了这个技术,而且是那么平常,可以很容易得到的东西。不搞这个专业的人会觉得很难,但是搞这个专业的肯定会清楚,为什么他们不站出来说?
方舟子:有些权威和专家,他们本身就有利益在里头,比如有些比较著名的专家都被他们找去当顾问。此外,有一些人知道这是假的,但他们没有商业利益在里头,最终不愿意得罪人。
记者:跟你有什么关系?众人皆醉,我方舟独醒?
方舟子:本来跟我没什么关系,但是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眼里容不得沙子,我性格就是这样。
记者:对你来说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方舟子:不管是骗谁的钱,骗消费者的钱,骗股民的钱也好,这本来就是一种社会危害。当时他们已经都联系好了投资公司,准备要投3个亿,后来被我们揭露以后,这家公司就决定不投了。就是说,至少是替这家公司省了3亿元。
枪打出头鸟向保健品浮夸开炮
方舟子的学术打假初战告捷,几个月后,方舟子又向另一种以人体激素———褪黑素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开炮。当时,生产厂商宣称这种产品可以让服用者保持年轻状态,而方舟子却认为它仅有未经证实的辅助睡眠作用。保健品行业的诚信问题一时成为议论的焦点。
记者:那你有没有证据能够否定呢?
方舟子:在科研上,如果你要认为吃了这种褪黑素,能够延缓衰老,你必须有证据来证明。你如果没有证据,那么就是一种虚假的东西。
记者:如果站在市场的角度上来说,那就是消费者他愿意掏钱买,所以虚假或者真实应该是他说了算。
方舟子:不能这么看,因为消费者他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不知道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对人体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什么坏处。
记者:本身可能这个药不一定是很有用的,但是我的精神可能起作用。
方舟子:给你一个心理安慰和暗示后,你可能会好得更快些,这也是有可能。但是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要花钱去买这么昂贵的东西?你可能喝白开水或者是吃淀粉这些很便宜的东西就可以好的。
记者:那你把保健品一棍子打死了。
方舟子:也不是,就是说有的保健品可能有一些效果,比如说维生素、微量元素对缺乏的人可能有一些效果。但是现在国内这些保健品都吹得特别厉害,它本身不是药,但你看它做的那些广告比药还灵,可以包治百病,这可能是假的。
记者:说跟不说,你的标准是什么?现在你走出这个门,马上可以看到20条以上这样的广告。
方舟子:一个就是枪打出头鸟,就是说你哪一个欺骗性特别大,特别流行,然后名声特别大的,危害特别大的,我们就去打;另外一个就是打一些比较典型的,让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像保健品很多说经过美国FDA认证,那么我们在打击某一个保健品时,就告诉大家,美国FDA从来不认证保健品。那么你碰到做类似广告的保健品,那你就知道这肯定是假的。
初涉学术打假曝光教授剽窃论文
方舟子和保健品厂商两次交锋都以不了了之告终。而这次经历却让他成为知名的学术打假者,他的网上评论成为众多知识界人士关注的热点。2000年12月,一位以色列计算机专家向方舟子举报,称自己的论文被一个中国教授剽窃发表。经过调查,方舟子将此事在网站上曝光。
记者:你要说剽窃这两个字是一个很明确的概念这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要确定他是否剽窃,应该不那么容易。
方舟子:如果是剽窃论文,识别是很容易的,你把两篇论文一对比,如果内容都一样就知道了,这种剽窃是非常拙劣的。他从第一个字就开始往下抄,从头抄到尾连改都不改。因为这个人太大胆了,拿了别人的英文论文就照抄,而且抄的时候还不是电子文本。他是先根据论文原件打字,好多字都打错了,拼错了。原来论文中的那些插图,他还用复印机去复印一下,贴上去,而且复印的质量还不是很高,复印出来的图案很模糊。
为了慎重起见,我还是找了两位专家鉴定,他们说这个哪里用得着找我们来鉴定,只要懂点英文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抄的,它一点都不改。然后,我们就把这个结果公布。公布第二天,杨敬安教授有一个答案,说他这项工作是在美国做的,那个以色列科学家是他当时指导的一个学生。然后他们发表论文时没有把他的名字署上,本来就不对。
记者:确有其事吗?
方舟子:他确实是跟那个以色列科学家在同一个实验室,但是他去那个实验室工作时,以色列科学家已经走了,而且论文已经发表了。
记者:结果呢?
方舟子:我当时就想,他敢这么大胆抄,肯定不会只抄一篇,所以我们就去抽查他发表的论文,结果发现他抄了五篇。
专盯名牌大学杀一儆百惩学术腐败
现在,方舟子关注的重点越来越集中在一些名牌大学和权威研究机构,他每一次曝光的造假事件都会迅速成为舆论热点。
记者:那么是不是有意这么做?
方舟子:把重点放在名牌大学也可以说有一点用意。名牌大学占有的科研资源要比一般的大学大,所以这些大学的教授如果弄虚作假的话,危害就更大,对国家科研基金的浪费就更严重,影响更坏。
记者:那实际上是一种偏见,因为你揭露名牌大学影响就更大。
方舟子:这也是一个原因,揭露其它大学的话,媒体可能都不去重视,不去注意,但是揭露名牌大学倒是会引起一定的关注,这也是一个事实。但这也有好处,引起媒体关注后,也会引起全社会来关注。
记者:名牌大学的这些老师可能会说,你是倒过来说,只许百姓放火,但是你不许我们州官点灯,你把问题扩大化了。
方舟子:我就要特别重点地打击这些学术地位比较高、名声比较大的人。就是应该打击这些人,这样至少能够起到一个杀一儆百的作用。
记者:老百姓可能会问,知识分子都知道方舟子做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你这么做跟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方舟子:纯粹是学术界内部的这种腐败行为的话,跟老百姓实际上也有关系。因为他们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浪费国家的科研基金。国家的科研基金从哪里来的?还不是老百姓纳的税?所以最终浪费的还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钱。
记者:可能你是对的,但是能不能换种方式呢?或者用缓和的方式缓和的语气。
方舟子:本来我是在揭露你这个学术腐败,是在揭露一种骗局,一种商业的骗局,一种欺诈。但如果用缓和的语气、比较温和的语气来跟他们讨论的话,那么他们就认为,我们只是在讨论问题,只是做学术争论,不涉及到真假问题,这是不一样的。
记者:但是这种公开的方式是杀伤力很大的,有没有考虑对方能不能接受?
方舟子:我是要争取中间人,争取的是旁观的人,一般的人,一般的公众。我不试图去改变对方的观念,因为我认为是有意去造假的,很难去改变,不是说一种无心的过错。我揭露的目的就是理想的状态,就是为了让你没法再在学术界混下去了。
打假没有权威靠证据取信世人
记者:那你怎么能保证你的权威性?
方舟子:我可以说没有什么权威,我能够让人家相信的只是证据,我会把那个理由很充分地列出来,把证据列出来。还有,如果有问题,就是被批评到的人他不服,他可以出来反驳,里面可能有一些别人不知道的内幕在里头他可以出来澄清。
记者:网络很方便,但是网络也可以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地方。
方舟子:但是我觉得双方的声音都发出来,那大家还是能够辨别的。就是说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人被我们冤枉了。
记者:你怎么约束自己呢?
方舟子:这个只能是靠自律,就是对我来说,我应该只能是保证尽量地客观、尽量地公正,不要出错。因为如果出错的话,那么损害的一个是我们网站的名声,还有一个我也要承担个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