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昂的诗歌 巫昂:《蜗居》是最生猛的现实主义
留意到《蜗居》这个电视剧是在新浪围脖(微博),一夜之间成为关键词,相关条目上万条。它下拉出来的若干关键词是房价、房奴、小三、官员腐败、强制拆迁、房产商,等等。看完《蜗居》前三分之一,我就忍不住织了一条围脖:真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现实主义。
剧红是非多。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在一次讲话中说:《蜗居》是靠荤段子、官场、性等话题来炒作,社会影响低俗和负面。这个电视剧当真低俗到那步田地吗?看过的人都知道,《蜗居》的荤段子并不见得出众,随便什么手机短信的荤段子都要比它精彩多了,黄色台词也不见得多么露骨,似乎最多是剧中的宋思明对他的小三海藻说了句:“晚上让你吃棒棒糖。
”再笨和缺乏生理卫生常识的观众,都猜得到棒棒糖指什么,但是棒棒糖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算是很文明的比喻了。
那么观众热捧《蜗居》当真是爱它的低俗吗?人们是因为它有点儿黄,才待见它的吗?不见得吧,还是编剧六六说出原委:“一个在写字楼中拥有1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是的,热捧《蜗居》的人们,是在其中玩一个“找自己”的游戏,看生活中的自己,在这个电视剧里被剥得多么透彻和惨痛。剧中,为了有个住处把自己硬折腾成房奴的姐姐海萍,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若干年,32岁的盛年,结婚有子,还租住在弄堂里的单间,时时刻刻惦记买房,时时刻刻筹不出首付,房价在那几年刷刷上涨,而她的梦想就是把搁在母亲家的女儿弄到自己身边。
于是乎,又是通过“啃老”老公借高利贷又是妹妹海藻给贪官当小三,换来了珍贵的首付。在偏远到手机收到“江苏移动欢迎你”短信的远郊,买了一套百平方米的房子,从此,每天的生活就围绕着每个月六千块的房贷打转,两口子的收入才一万,还有小孩要养活。
每个正在忙着还房贷的人,都从海萍身上看到了可悲的自己的影子。有一位博客作家做了调查,他说在北京,身边朋友税收后纯收入超过一万元月薪的,一定占不到10%,也就是说,有90%的普通都市白领,月收入不足万元,而北京五环内的房价均价已经达到了每平米15000元以上,他们要买一套130万元的房子,首付20%,贷款25年,月还款就是8000元以上,约等于他们一生就被捆绑在这一百平方米上头。
这人生,绝不是我们20岁左右憧憬的,也不是我们该有的中产阶层的样貌,我们拷贝着美国式的中产阶层,是不是也在拷贝着属于我们自己未来的次贷危机和负翁时代?
又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北京电视台临时停播了《蜗居》,知情人透露,是因房地产商的公关,以及剧情中的官商勾结强制拆迁老城区,疑似与某案有关联。娱乐明星般存在的房产商们平时还挺忧国忧民,常常故作叹气道:没有办法,房价还是在涨,人们还是在售楼处疯抢我们的房子,实在降不下来。
但房地产商为什么害怕《蜗居》呢?因为它刻画了新一代中国式房奴的典型形象,解释了这个行业的某些潜规则:地是怎么拿到的,拆迁是怎么实施的,房地产的利润是怎么实现的,房价飞涨的缘由,都在购房者身上吗?
还有,房地产商也许还害怕《蜗居》一剧会惊醒梦中人,怕房奴或者准房奴们不干了,不跟进了,大不了不当这上当受骗的小地主,索性改变生活模式。我认识的一位朋友,看完《蜗居》,果然觉悟了,打算把自己辛辛苦苦购置的房子卖掉变现,也让按揭25年、每月六千贷款的噩梦终结,全家打算到小孩上幼儿园的社区附近租房。
那一带的两居,甚至三居,不过三千块之内。他们决定不再做房奴,重新过回无产阶层的生活,房奴生活表面中产,实则不堪其累,何苦呢?(作者系旅美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