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心雕龙全文 孙子兵法全球行:美籍华人作家论《文心雕龙》与兵略运用
中新网苏州3月7日电(记者 韩胜宝)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赞誉“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美国美华艺术学会会长、北加州作家协会会长林中明表示,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孙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中华的智者,都认为各种学问,其实都是“大道”或“智术”的一枝而已。《孙子兵法》已历经250个小劫,两个半大劫,居然还能面目如新,东征西讨,这当然是“活智慧”,可以放心使用。
林中明是美籍华人,著名汉学家,194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广东新会。他是一位中国文化的研究者,一位战略学、国际关系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位电子芯片设计专家、一位在美国有着37项多项设计专利的高科技设计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很深,主讲过“无所不在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文武相济—从科技、文艺到企管、环保的战略和应用》”和“《文心雕龙》里的兵略运用”。
细细考究中国的文化、文论史,纵观中国古代作诗论文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文武合一”、“兵略文用”的影子无处不在。据林中明考证,兵略用在中国文化、文论史上屡见不鲜。唐朝的杜牧精诗善文,曾注《孙子》 ,表现出他在兵法和文学上的胸襟造诣。宋朝词人姜夔论诗也用兵法,他说“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是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把《孙子》奇正通变化入文论, 可见兵法和文学的关系似乎已普及到了 “纯文人” 都能接受的地步。
自被人们尊奉为“百世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竹简传世以来,最有系统将兵法运用于文学创作的莫过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他的文学理论巨作《文心雕龙》,秉着大胆的突破创新精神,首次把《孙子兵法》提升到“经”的高度。刘勰熟识《孙子兵法》和兵略,并将之运用于文学理论作品《文心雕龙》的创作;同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创作的要求,也多处体现了兵略的特点。
刘勰祖籍东莞莒地。早在战国时代,齐国的田单以莒与即墨为齐国的最后据点来抗拒燕国覆灭齐国,运用兵略智术一月之内复齐七十余城,使得莒地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战争名城。想必刘勰的祖辈父辈,对此事应该都津津乐道,在刘勰心中或多或少留下对兵略智术的憧憬和向往。而《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他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封邑乐安。公元前532年,齐国内乱,孙武避乱出奔吴国,和刘勰祖先自山东投奔南朝相似。大概是由于以上的原因,刘勰娴熟兵法。
刘熙载在《艺概》里论文章之法式里说 “兵形象水, 惟文亦然”。《文心雕龙·书记篇》里的“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从也”相呼应。他还用大量的军事术语,兵略思想来表述文学理论,如奇正、通变、谋、势、诡谲、首尾、要害等等。这些例证举不胜举,从中可以发现《孙子兵法》有许多相通之处,孙子的兵略思想不仅影响了刘勰的创作,而且在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得到了应用。从宏观上而言影响有三:
首先,体系构建上用兵讲布阵,行文讲谋篇。如《孙子兵法·九地篇》论用兵布阵,要求首尾呼应, “如常山之蛇”,《文心雕龙·附会篇》论行文谋篇则谓“首尾周密” “首尾相援”。《文心·附会篇》里说“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孙子兵法》是中国少有的自成体系的著作,相对独立的十三篇形成一纲举而万目张的总体构架,刘勰在创作时完全承袭了《孙子兵法》的构思特点,所作《文心雕龙》体系完整,结构严密,布局严谨,体大思精。
其次,指导思想上《孙子兵法》属于兵权谋,“奇正相生”,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莫测,而这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倡导的一以贯之的文学创作原则。如《定势篇》云“旧练之才,则执正驭奇”,《通变篇》亦云“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孙子兵法》的“正”是以“五 事”和“七计”为基础的,是发展变化,向前看的,而《文心雕龙》的“正”是 “经”,实际上是儒家经典,是文本,是向后看的。
再次,指导方法上《文心雕龙》关于“作文”的写作方法与《孙子兵法》关于“作战”的用兵方法——“通变”思想是相似的,都讲究一般规律和具体方法的结合。刘勰认为,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原理是有定的,但“文辞气力”等表现方法却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文学创作要对有定的原理有所继承,对无定的方法要有所革新。
林中明指出,“文”“武”两字,从古至今,无论中西,都是意义相对的一组词。“文学”和“兵略”这两组强烈对立的观念,不仅可以相通相融,甚至可以相辅相成。相较而言,千余年前的刘勰能融会贯通地利用传统文化,引“兵”入“文” ,用兵略的逻辑谋略创作了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刘勰的文论思维中,引用了不少孙子的兵略思想,而且用孙子来分析文艺创作,以至于诗画、散文,并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学理论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