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伦什么罪 为什么有人支持黑龙江延寿县高玉伦越狱?

2017-07-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路过看到这问题和回答倒勾起了我的一些感慨. 与题主和诸多的答主不同,我没那么激动,也不觉得这种现象是"傻比"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了的. 这种现象简单地说主要来自一个心理:看热闹不怕事大. 这一部分人的心态倾向于把事态戏剧化,他们乐于置身事外就像看一部影视剧一样,希望剧情更加复杂,更有戏剧高潮而已.但是你说他反人性吗?他本人没这种概念;你说他反体制甚至反社会人格,这顶帽子能吓死他,我觉得这也想多了;你觉得他们是傻比一小撮?那么我也可以很遗憾地说,根据我的社会经验和感受,这种观念基础比诸位知识

路过看到这问题和回答倒勾起了我的一些感慨。 与题主和诸多的答主不同,我没那么激动,也不觉得这种现象是“傻比”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了的。 这种现象简单地说主要来自一个心理:看热闹不怕事大。 这一部分人的心态倾向于把事态戏剧化,他们乐于置身事外就像看一部影视剧一样,希望剧情更加复杂,更有戏剧高潮而已。

但是你说他反人性吗?他本人没这种概念;你说他反体制甚至反社会人格,这顶帽子能吓死他,我觉得这也想多了;你觉得他们是傻比一小撮?那么我也可以很遗憾地说,根据我的社会经验和感受,这种观念基础比诸位知识阶层的知乎人想象中的要普遍得多,我又没这么乐观。

因为我觉得这种“傻比”意识的根源来自非常普遍的前现代底层思维。

这种思维在农村基层尤其是农村底层男性中可以说十分常见,好在他们绝大多数不上网,更不会来网上比比,要不然真可以气死诸位充满正义感而义愤填膺的人士。 因为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小时候家里开了间小卖铺,而且如今也离不来和农村底层人打交道,他们这种思维方式我其实很熟悉。

他们不会从人性化的角度而往往喜欢从人情的层次看问题,他们不会从社会正义的格局而喜欢从戏剧审美的结构看问题。 在他们眼里,世间真是一场戏,离自己远的,他们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就真和看戏一样…但是你说他们没人性么?对于身边发生的事,他们又能表现得很有人情味。

举个例子具体说明下。比如说车祸,我经常看到乡下人聚一起说起哪里出现了一桩车祸,他们第一个要问的就是:死了人么?回答说没死人,他们首先会叹口气,那还好…但是表情上有种怅然若失:没死人听起来多没劲啊… 但是你说他们没人性想死人么?如果这事情发生在身边他们就可以表现得很有正能量!

我见过的车祸有不少,每次乡下那帮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完全就是雷锋附体,倾力相助。

曾有一次一辆运生石灰的货车侧翻把一骑自行车的人靠压在路旁的山壁上,这群以往幸灾乐祸的家伙硬是抬起了车子,拉出了在下面烫着不成样的人,很多人手都掉了一层皮… 为何这么分裂?因为前者他们觉得与自己无关,完全置身事外看戏了,追求的是一种“戏剧性”,后者发生在身边,戏剧性已经足够,人命关天自己出手相助也理所当然,而且很有存在感。

事后谈资已经足够,请记住在底层心态中,谈资很重要,后面我会说到。

他们救人觉得自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么?会一起感动么?我感觉不到很多,他们的心态两部分:一部分是理所当然,另一部分是刷存在感,刷出自己的存在价值感觉很有成就感。

似乎有点说偏了,说回题主这个问题。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我一个舅舅和一帮愣头青一起谈起“二王”从东北流窜数省,杀了几十围追堵截的公安人员,他们谈起来那个眉飞色舞啊,就和水浒说书一个劲头。我那时忍不住问:“舅舅你觉得他是大英雄么?他们杀人杀得好么?”“不不不…”我舅舅立马直晃脑袋撇清,但是马上露出一次复杂而小得意的神情:我不是说他们干的好,但我觉得他们干的牛。

(方言翻过来大致如此)… 真正理解这种心态,就只要去看一下农村乡下的赌局,乡下人底层人似乎对赌很宽容,注越大越有人关注,妇女老人都过来凑热闹围观,有个“大角”下注人们伸长脖子十分投入,有时还会起哄怂恿下,事后回去各自就和豆瓣影评一样津津乐道:这回开眼了!

又看到了一个牛比的傻比! 没错,他们不排斥傻比,崇拜牛比。对高玉伦的越狱其实也一样,他们的心态无非就是看一个酒鬼喝酒一样:希望他多喝几两,然后倒下。没倒下之前总希望他能多喝几口,同时心理又在想这货总该倒了吧…这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虽然在有完整世界观和道德观念体系的人来说,这完全是种恶趣味。

如果说这种底层的恶趣味,这还只是小菜一碟。更夸张例子比比皆是: 严打时期,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可以赶集似的跋山涉水过来就为了围观一次几十分钟的公审大会,然后一群精力旺盛者可以骑着自行车跟着大卡车看犯人游街,看到把他们一个个枪毙为止,他们眼里这就是乡下的《阿凡达》和世界杯啊,不看下谈资上是种莫大的缺憾。

如果有人跳楼,他们的可以起哄让人跳,因为他们内心里无法理解跳楼人而且又看不起这种行为,觉得真是一个傻比,如果你真跳,好吧你牛比!事后我会深深报以同情,如果有什么委屈冤屈还会为你鼓与呼!但是你不跳?你就是一个十足的傻比,浪费我们的感情和时间,看不起你!

为何这样?因为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融入感和代入感,离自己稍远一些的人和事,自己就可以完全置身事外以一个看客的心态去看待,图的就是一个趣味。因为长久以来,他们从祖辈上遗传下来的心理惯性就是小人物的无奈与卑微,自己的命卑微,别人的命也冷淡。

更别谈人性了,人性是个什么东东?社会正义又是什么?他们眼里只有抽象的好人坏人,只有具体的身边人和局外人…他们的世界观零散而模糊,在思想沧海桑田的时代格格不入,广泛地存在于现实之中却也不太为人真切地感知,不说他们的心态,就是他们的生态又有多少人了解? 我看到很多知青的忆苦文有时就想:这帮文化人在他们各自的伤心处还只是生活了几年或十几年,他们的印象是:这真他吗不是人呆的地方!

但是当地人祖祖辈辈那种状态下生活了那么多代人,那么广泛而长时间的存在,就因为他们没有表达能力和话语权,如果不是知青的体会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这么贫瘠的空白之地,人性和社会公共认知或多或少空缺的心态中,又几多人能够重视? 说到这里,似乎又有些说宽了说远了,情怀泛滥只剩感叹了,其实我也没那么悲观,毕竟思想的转变说慢也慢说快也快,虽然在八零前的人这种心态广泛存在,但是农村的八零以后的人,和长辈的思想代差是明显而尖锐的,这是个问题,也是个契机。

而且底层小人物眼里,世间就是一场戏,但是他们没有发现也不觉得他们的人生本身也是一出鲜活戏剧。

那么容我再以一个我印象深刻的农村底层小人物的真事作为结尾。 我印象中他就一直是破落户,两父子相依为命,种地糊口,做短工打杂度日。但是他解放时纳过投名状参军(公审村里“地主”时,亲自去开枪行刑),复原回村后又作为一个积极分子是整人批人的急先锋风光了好一阵,但是改革开放后混不开了,就只能带了个傻儿子挣扎于乡村的最底层…他试图过去摆脱小人物的身份,有条件的的环境中人性化的情怀是没有概念的,甚至人情都可以抛开,(所以说这种底层的前现代心态是可以被利用和蛊惑的,无论是用的登峰造极的文革,还是现今不远的唱红打黑、反日打砸之类,他们完全可以轻易地以看热闹的心态入场,群体效应下为了刷存在感从看客转变角色为起哄者、参与者、出格者,展现出巨大的破坏性)但是他最后还是一个小把戏… 直到前几年做事时,他从高处跌落,奄奄一息抬出来等救护车时他就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话:这回就这样摔死了那我就一世人狗逼都不抵啊…说完这句话他就死了。

~~~~~~ 没想到这段感慨,一觉醒来能被赞上千…看了评论后,我多说几句: 1、我说得这种社会公共意识和参与感比较淡漠的前现代底层意识,当然不是“乡下人”独有,更不是歧视什么的恶意,但是我只对农村底层观念比较熟悉,所以着重说了农村地区的现象和观感。

2、对于城市底层小市民的心态我不敢多说,但是我想起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经常调侃的段子: 长沙人吵架,双方逐步唱高调。 一方:你哦该落!

(你何解?) 另一方:加大嗓门拖长腔调:你又何解咯!(你什么意思?) … 双方交替升调,加强气势几个回合。然后围观群众看不下去了,大声起哄:打落!打落!… 这就是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心理典型。我可以说这还真不是笑话,现实中真是可以见到的。

为什么说是底层意识呢?因为文化水平高点的场合和人群中这种起哄是基本不会出现的。为什么他们起哄呢,因为他们一来觉得双方都不认识和自己无关(熟人之间邻里吵架其实也没人会这么起哄),二来觉得双方都是傻鸟,打起来更有趣味。

我为什么还要啰嗦这一段,是因为我想再针对“反体制”的说法多说两句,人们之所以会有对逃犯和警察之间也抱着起哄心理,确实也因为他们对公务机构缺乏认同,没太多认同感就也没有代入代,但是说这是反体制那还是没那么严重吧,他们说不上支持谁、反对谁,他们只是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