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张新国院士 中航院士大曝中国最神秘“臭鼬工厂”
1986年,顾诵芬先生上调部科技委任副主任,主抓航空科技预研工作与对外技术交流,1988年,六院撤销六年后,航空研究院再次成立,顾先生转任副院长,至93年撤销为止,这一段时间,在顾先生的卓越努力下,中国航空工业通过切实有效地预研,迅速缩小了与航空技术前沿的距离,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积累大量技术储备,为93年后中国航空工业的加速追赶奠定了扎实基础。
早在1985年,601所超声速巡航战斗机布局预研课题便已立项,七五时期开始,601所更是作为组长单位,带领国内厂所对先进战斗机技术进行了长期跟踪预研,李天院士连续20年担任总装先进气动布局专项负责人,并长期主持国防科工委隐身技术预研专项。
在这两项预研的成果基础上,八五期间,601所主动提出并主持了综合性更强的飞机总体综合设计技术重大专项,九五期间,601所进一步带领国内厂所开拓综合飞力/推力控制,2000年即建成了综合飞推半物理模拟实验台,2002年,601在国内主机所中首先建立起了专业的隐身设计队伍,2011年,建成中国第一个隐身测试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能力提高的同时,601所等单位取得了一大批预研成果,包括二元红外喷管、座舱风挡隐身镀膜、等离子隐身、吸波材料,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1998年,以歼8II完成了中国第一次真机RCS外场测试,通过综合措施,证实了改进设计可减少前向RCS达三分之二,成果已应用于歼8后续改型。
李天院士发展的中国第一套隐身精确计算手段,以及由其主编,凝聚二十年研究成果的《隐身飞机设计指南》,为中国先进战斗机的工程发展奠定了基础。
舰载战斗机技术方面,601所云梦东等老一代科研工作者未雨绸缪,早在1983年即开始了相关技术跟踪预研,1987年完成了歼8II改舰载论证,89年后进一步完成了歼13改舰载机论证,海军方面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们只有在601所看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舰载机特种技术储备。”
其后,沈飞在没有订货没有拨款的情况下,自筹资金果断决策,引进了一架废弃在乌克兰的SU33原型机,为其后的自行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1989年,顾诵芬先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建立起与苏联方面的航空学术交流机制,顾先生牵头发起的中俄空气动力及强度学术会议,迄今以举行了12届,极大提高了中国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的水准与能力。
1991年,顾诵芬先生利用自己与中央流体动力院长比施根斯建立的友情,说服对方同意对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预研方案(背景机)进行评审,通过这次细致认真的评审,以及其后601所等方面利用这一窗口期从中央流体动力引进的大批软件、资料,改变了我国背景机研制闭门造车的局面,使其由预研向工程发展陡然加速。
1993年,由于当时米格局驻成都协助设计歼10和超7的人员较多,米格局总师别列科夫专程来华探望,在回程途经北京时,又是顾诵芬先生,抓住这一时机,一举促成601、中央流体动力、米格局联合设计新一代战斗机总体方案的,其后又邀请611所等单位加入,利用这一空前绝后的短暂历史机遇,通过三方在沈阳数个月的密切配合与紧张工作,从1993年9月到次年初,完成了两个重型战斗机总体方案。
分别是601的常规隐身布局以及611的隐身鸭式布局,为中国四代机工程发展奠定了决定性基础,其后,由于俄罗斯政府方面的压力,联合设计组解散,但601方面继续与TSAGI,611方面继续与米格,通过双边合作,关键技术专题咨询的方式继续推进第四代战斗机方案论证。谢光当时都不由感慨601所“花了这么点钱,做了这么多事”
这次合作俄罗斯方面几乎倾囊相授,中国人应该记住别列科夫,这个坚持要别人称呼他 “同志”而不是“先生”的老布尔什维克,米格局的总师,为中国的航空工业突破,做了巨大贡献。在1998年对俄合作初步结束时,TSAGI副院长对顾先生说:“我们这一次把技术都给了你们,你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好飞机”
601所的预研成果广泛扩散,如DSI进气道和双三角翼先后应用于其他厂所的超7和歼7E等型号,取得良好效果。
1995年5月26至29日,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的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未列入航空技术。
顾诵芬、王大珩、师昌绪、庄逢甘等一批院士专家联名向中央、国务院写信,建议在修改征求意见稿时,将航空工业列入高科技产业。这些努力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一次把航空列入高技术行列。
这一时期的SU27引进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正名之战。
在国民经济逐步好转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在高层领导的果断决策下,引进SU27,目的是使中国空军主战装备和航空工业水平全面提升到与大国地位相称的水平,买飞机容易,想造出来,想不受制于人,以中国的基础工业和基础科学积累,却是极其艰巨的工程挑战,历史的重任交到了沈飞手中。
许可生产的谈判从93年开始到95年底签订协议,总合同中关于许可生产内容的附件由601所方面一手整理,601的先期介入还不止于此,从93年开始,李天院士便带领团队从外形反推SU27全机理论外形及各翼面模型,并在国内外风洞进行了大量吹风,掌握了27气动特性,为结构强度设计和操纵品质、飞行性能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气动数据。
面对成百上千项国内空白的特种材料,沈飞方面与国内其他厂所和工业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攻关,一举建立起中国人自己的三代机材料与标准件体系。
96年俄罗斯方面开始移交资料,98年11月,首家高散件组装的SU27便首飞成功,沈飞创造了奇迹!在苏霍伊方面对华技术封锁,严密控制设计图纸,必须提供的也做简化处理的情况下,国家确立了SU27国产化的正确路线原则,那就是“继承平台,重构航电,突出质量,降低依赖,协调配套”。
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沈飞便摸透了SU27这一第三代重型战斗机,并通过歼11A、WS10验证机等项目验证了摸透成果,积累了飞跃的条件。2001年,总参正式批复歼11B型战斗机立项,2003年12月,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架重型战斗机便飞上了蓝天,2010年,歼11B与太行发动机,一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歼11这一重大工程,带动了整个中国航空工业从科研到配套,从生产到管理的脱胎换骨,沈飞在带动其他厂所的同时,自身也建立起了中国最大的数控加工中心和最大的钛合金加工中心,并广泛支援了其他主机所,如成都的歼10和718验证机,结构设计与加工都得到过沈飞方面的极大支持。
沈飞在中国工业制造技术方面的引领和突破并没有减速,章怡宁先生对中国的复合材料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王永庆等人推动的,F22和F35项目中首创的数字化装配技术及并行工程管理得以实现并应用于型号,沈飞新机快速试制中心被誉为中国自己的“臭鼬工厂”。自1998年以来,北航王华明教授和沈飞联合攻关的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及成套工装,也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
随着X47B与神经元先后首飞成功,欧美航空强国在下一代无人空战系统上的布局逐步落地,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还是601所及时拿出了成果,从973规划开始,李明院士便担任着无人作战飞机系统总体基础的技术首席,并主持了十一五期间无人作战系统信息网络专项,十二五期间,沈飞的UCAV背景机预研有望取得重大成果。
而杨凤田院士、李天院士等主持的燃料电池无人机、变体无人机、智能蒙皮技术、高空反隐身无人机、空射运载火箭等均在各自方向取得了大量成果,为中国航空工业缩短与前沿领域差距,乃至超越引领做出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