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太极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2017-08-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惇实,后因避宋英宗旧名之讳而改为惇颐.因其建濂溪书堂于庐山之麓,故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凡是成名的理学大家,关于其幼时大多都有一些异人之处的传说.<年谱>记载,濂溪十三.四岁时,常在濂溪钓鱼,吟弄风月.濂溪之西十里,有一崖洞,"东西两门,入之若月上下弦,中圆若月望,俗呼月崖.--相传睹此而悟太极."(<周子全书>卷20)周敦颐从20岁起,开始作官.不过他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被选拔为国家官吏的,而是作为大官僚郑向&qu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惇实,后因避宋英宗旧名之讳而改为惇颐。因其建濂溪书堂于庐山之麓,故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

凡是成名的理学大家,关于其幼时大多都有一些异人之处的传说。《年谱》记载,濂溪十三、四岁时,常在濂溪钓鱼,吟弄风月。濂溪之西十里,有一崖洞,“东西两门,入之若月上下弦,中圆若月望,俗呼月崖。……相传睹此而悟太极。”(《周子全书》卷20)

周敦颐从20岁起,开始作官。不过他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被选拔为国家官吏的,而是作为大官僚郑向"叙例应萌子,乃奏补先生"而被赐官的。(《年谱》,《周子全书》卷20)濂溪为官,颇有断狱才能。《宋史·周敦颐传》记载,其早年出任公宁县主薄,时分宁有案件久拖不能断,"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此外,濂溪因依法断狱,固颇有名气。在其29岁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南安狱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苛刻,吏无敢与相可否。先生独力争之,不听,则置手板归,取告身,委之而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亦感悟,囚不得死。"(《濂溪先生事状》,《伊洛渊源录》卷1)

周敦颐为官做事严谨,其为人则性喜山水,愿处清净。我们通过他所做的《爱莲说》也可想见他的情操和性格。这篇短文多少带有一些佛老色彩,然濂溪之志并不是作一个寄托山林、自我清净的隐士,而是要象莲花一样作一个君子。

他建立濂溪书堂,一方面只是爱其山水之胜,另一方面正象其对好友潘兴嗣所说的那样,“此濂溪者,异时与子相依其上,歌咏先生之道,足矣。”(《年谱》,《周子全书》卷20)由此可见,儒学学说才是周敦颐真正的立身之道。

周敦颐的著作,主要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和《通书》等。

周敦颐和邵雍两人的形上学思想都源自于对于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改造。朱震曾这样说明二人的学术来源:“濮上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入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修以《太极图》传周惇颐,惇颐传程颢、程颐。”(《进周易表》,《汉上易传》。另见《朱震传》,《宋史》卷435)这段话表明,周敦颐接受了道教的《太极图》的思想,邵雍所接受的则是《先天图》的思想。

不过,周敦颐《太极图》的渊源非常复杂,自宋以来一直就存在着争论。经今人考证,周敦颐《太极图》的渊源,是以《道藏·太极先天之图》为蓝本,吸收佛教的《阿黎耶识图》,并依照陈抟的《无极图》而制造出来的,是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结果。

二、《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

(一)《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对于《太极图》(如右图)的自上而下的解释。它是一篇文字精炼而思想深刻的哲学论文,也是周濂溪哲学思想的纲领性表述,他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通书》,可以看作是《太极图说》的进一步展开,故而《太极图说》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太极图说》全文如下:

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子全书》卷1)

《太极图说》的前半部分,即自首句至“而变化无穷焉”,是讲宇宙的化生;后半部分,即“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至末句,是讲伦理道德与人生。总观全文,其核心论旨就在于从作为本原或本体的“无极”,如何通过阴阳动静变化而推出人以及人的伦理与道德。这便是周敦颐对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形上学论证。

(二)“自无极而为太极”与“无极而太极”

首句“自无极而为太极”,或作“无极而太极”。两种说法虽然只相差两字,却干系甚大,后人为此争论甚多。因为是否有“自……为……”两字,既关系到《太极图说》的思想来源问题,也关系到对于周敦颐本人哲学思想的理解。

首先,“太极”一词为儒家固有,周易中用到它。“无极”一词却出于《老子》。如果是“自无极而为太极”,而“太极本无极”,那么表明“无极”是较“太极”更根本的范畴。把道家的“无极”凌驾于儒家的“太极”之上,这是讲究“道统”的理学家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深受周氏《太极图说》影响的朱子在知道《国史·濂溪传》所载《太极图说》首句有“自……为……”二字后,认为是《国史》作者妄增,要求删去这两字,但被拒绝。

其次,“太极本无极”,对于“本”字是本原还是本体的理解,也和首句有关。如果是“自无极而为太极”,则说明“无极”是本原,即产生万物而不被任何它物产生的最初者;如果是“无极而太极”,那么它可能是本原的意义,也可能是本体的意义,即自身不动而使万物运动的最根本者。

按照朱子的解释,“无极而有理”,即是“无形而有理”的意思,那么“无极”则是对于“太极”的规定,超越具体形象的“太极”则是万物之后的本体。天盘地盘与寄宫

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朱子所云首句当为“无极而太极”虽有所本,然“自无极而为太极”当更为可信。

(三)《太极图说》的本原论

仔细推敲“自无极而为太极”及《太极图说》的全文,我们可以认为,在周敦颐的哲学中,本原论和本体论思想都是存在的。

“自无极而为太极”一句,本身就包含着从无到有的思想。太极并不是宇宙的本原,而是由无极所生出来的。那么无极的来源又如何呢?《太极图说》对于“无极”却并不作解释。其中原因,正在于“无极”之不可说。这个命题正象《庄子》在论证“道”是宇宙的本原时的道理一样,“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

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庄子·知北游》)产生万物者一定不是物,如果它本身仍然是物,那么就不能说它产生万物。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庄子·在宥》)能产生万物而本身不是万物的才能称得上是本原。“无极”作为本原,它不是物,因而也就没有任何规定性,所以对其不可以说明。从《太极图说》首句,我们可以看出周敦颐显然在宇宙本原论上接受了道家学说的影响。

在把“无极”作为宇宙的本原之后,《太极图说》阐述了系统的宇宙化生论思想。无极生出了太极,太极由于动、静变化而产生了阴、阳。阴阳之间的变合产生了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在时间的分布顺序构成了四时。由二(阴阳)五(五行)的精华,产生了人类。人类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得其秀而最灵”。由阴阳二气的变化运动,宇宙万物生生不已。

(四)《太极图说》的本体论

《太极图说》中同样也存在着本体论。“无极”便是宇宙的本体。太极本身是运动的,它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之间,互为其根,没有先后。正象朱子所解释的,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运动的太极,不是自身不动而使它物运动的最终推动者,所以它不是宇宙的本体。

使太极运动的,正是自身不动,却使太极运动的无极,所以“太极本无极也”。这个思想,后来被朱子所继续,用来解释理与气之间的关系。气的发育流行生成了万物,气是宇宙的本原,然而能使气以育流行的,却是自身不动的“理”。可以说,《太极图说》一文文字虽然简炼,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却是非常深刻的,而且对于其后理学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五)《太极图说》的“立人极”

在由“无极”经过中间许多环节而产生了人类之后,由于人不仅有形体,而且还有灵魂、精神,人类的精神由于先天存在的差异,所以存在着善恶。有善恶就有了伦理道德的问题,就有了如何做人与如何治理人的问题。所谓“立人极”,也就是圣人为人之为人所制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中正仁义”,其根本在“静”,修静之方在于“无欲”。

朱子用“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来解释周敦颐“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思想是准确的。“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动静之间,本来就无先后始终之说。然而周敦颐的思想并不停留于此。上面所说动静之间的关系,只限于作为非本体的太极。本体无极自身,则是"寂然不动"的。人性就象动静无端的太极一样,充满着欲望。时辰六旬与遁甲格局只有通过修养而达到"无欲"的"静虚"状态,才能回归到作为本体寂然不动的无极。

通过对《太极图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周敦颐是如何佛老的宇宙论思想来论证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周敦颐的哲学已经开始用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伦理道德了。

(六)《太极图说》中的内在矛盾

《太极图说》本身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它在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上做了许多努力。同时,《太极图说》也暴露了周敦颐的哲学在融合三教思想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即作为本体的无极与非本体的太极之间的矛盾。

太极虽不是万物运动的最终原因,但是太极却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无论是五行、阴阳,其最终都是太极。那么太极究竟是构成阴阳、五行和万物的质料因呢,还是把阴阳、五行和万物作为现象的背后的“自在之物”。濂溪对此并未有说明。

然而无论是在哪一种意义上解释“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作为质料因或作为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也都已具本体之义。虽然濂溪强调“太极本无极”,把无极明确作为宇宙的本体,无极和太极之间,却存在着动力因和质料因、或者作为运动因的本体与作为现象界背后的本体之间的分裂。

这个矛盾在朱子的“理气论”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朱子把“无极而太极”解释为“无形而有理”,一方面回避了其它学派对濂溪思想来自于道家的指责,另一方面由于简化了多余的无极,太极(即天理)本身就是宇宙的本体,从而避免了无极与太极之间在本体地位上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