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崧先生诞辰百 【“维岳崧高”——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文集•之三】“认识”蒋维崧

2018-04-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知道和认识蒋维崧先生是在1976年的夏天那时,我还是沂蒙山区的知识青年,在公社的兽医站干兽医那年夏季的一天,我坐着拖拉机到县药材站进药,办完业务后时间还早,就顺便到县新华书店看书我有一个**惯,至今没变,不管到什么地方,只要有时间,都要到书店去在医药类书架上,看到了山东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中药方剂学刘惠民医案选和中医内科学三部四本中医书望着四本书封面上那清秀隽永用毛笔书写的书名,一看就知道出自一人之手虽然是医人的书,但我自小就喜欢写毛笔字,也喜欢中医,更何况已职兽医,于是就花了五块多钱,把这厚

我知道和认识蒋维崧先生是在1976年的夏天那时,我还是沂蒙山区的知识青年,在公社的兽医站干兽医那年夏季的一天,我坐着拖拉机到县药材站进药,办完业务后时间还早,就顺便到县新华书店看书我有一个**惯,至今没变,不管到什么地方,只要有时间,都要到书店去

在医药类书架上,看到了山东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的中药方剂学刘惠民医案选和中医内科学三部四本中医书望着四本书封面上那清秀隽永用毛笔书写的书名,一看就知道出自一人之手虽然是医人的书,但我自小就喜欢写毛笔字,也喜欢中医,更何况已职兽医,于是就花了五块多钱,把这厚厚的四本书买了下来每次看书的同时,都要端详着书名的题字,还临摹了好一阵子那时,不像现在,很注重个人权益,题写书名的人的名字,书的版权页上一般都不注明所以,我这个喜欢毛笔字的青年,虽然懂得题写书名的人一定是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但一直也不知道是哪位名家题写的

回家过春节的时候,我带着这几本书回到济南那时,我虽然年轻,但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长者,而且交往的很深厚惬意和长者拉呱,就是学**别说学问,仅就阅历,他们个个都是百科全书那些年我好多关于书法以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就是这些长者在拉呱中传授的记得一天,我带着这几本书到住在杆石桥南边路东卫校宿舍写篆字的张叔平老先生家去求教正好他的挚友,我的另一位忘年交擅长石鼓文的王大中先生也在他们对我拿着医书去,感到有些蹊跷但当他们得知是为了问询书名的题写者而去时,都乐得前仰后合,至今这情形我记忆犹新当二位老先生传阅后,几乎是同声说出,这字是蒋维崧写的张老先生还从他的里屋拿出了一本蒋维崧先生的行书字帖送给我,并说:你看看是不是这人的字体因为书名没有署名,为了证实看的对错,张老先生后来还专门询问了省中医学院的熟人,加以确认于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蒋维崧这个响亮的名字,并认识了他的毛笔字而且知道,蒋先生在山东大学任教,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汉语言文字学家,也是治学严谨的大教育家,并精于篆刻和书法

后来,我来到泰安在工艺美术总公司工作,继而成为领导班子成员,工作性质让我这喜欢舞文弄墨的年轻人如鱼得水在这17年间的前期,我还结识了书坛印界名赫一时的朱复戡老先生,而后在泰城的友人手中我又先后得到了自以为是蒋维崧先生题写书名的中医儿科学和文学典故辞典(梁修责编)其间,我还收藏了中华书局1957年8月出版的高亨著周易古经今注和古籍出版社1958年6月出版的朱骏声著六十四卦经解,这两本书名我也觉得可能是蒋先生所书我喜欢蒋先生字的清奇静谧和稳健,他的字篆意浓厚,笔笔中锋,流畅守矩;点画笔笔到位,不浮不躁,心平气和

在泰安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每逢周末,只要得闲,我都要回济南家中记忆里我曾两次专程到山大拜访先生可能是缘份不到,都没能见到先生有一次,我竟然从下午不到三点,站在人家告诉我是中文系的一座不太鲜亮的三层楼前,一直等到天黑才悻悻而归(山大中文系还有我仰慕的两位先生:高亨和冯沅君我读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至今仍不释手;我小学时的一篇作文下雨了,曾得到时任省文联副**冯沅君先生的好评)记得是1983年初,我在泰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长途电话打到山大,向先生诉说了我的心愿,并准备春节放假期间前去拜见,先生应允可是,在激动与匆忙之中,电话中只向先生自报了单位,竟忘记说姓名,事后后悔莫及,又不好意思再电话说明那年2月末的一天下午4点左右,我又来到了山大那座楼前,不巧的是先生不在,又未能相见令我喜出望外的却是,先生为我写了一幅书法相赠,并让一位至今我也不知姓名的老先生转交给我现在,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那位老先生说:蒋老师说不知你的名字,未能题上,已经留出空白如果你今天不拿的话,可留下名字,补上后再来拿我当时只顾感激和兴奋了,有些慌乱,老先生的话根本也没听进耳朵,也忘记问老先生如何称呼,连声说着谢谢谢谢,就匆匆告辞了回来后,甚觉不妥,端详着蒋先生赐予的墨宝,心里五味杂陈,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嘈杂感

据说,蒋先生喜欢静思,敛怀含蓄,不善交往;少语寡言,鲜于议论我觉得先生的心思没有放在这些闲篇子上,一心扑在学问里,这正是先生与生俱来能成就辉煌的天性所致正如人们常说的,一个真有学问的人,是不会到处炫耀他的才学的,更不会随意臧否别人,时时处处会谦虚谨慎那种人尚未动事情就已经传得很远了,人还没来到风声却已经很大,是江湖上的膏药贩子,不是学者的风范这一点,蒋先生已为后人作出了表率,是值得当今学界艺界深思和学**的

我喜欢先生自成一格的行书无论是赐我之宝,还是行书字帖,皆如行云流水,含蓄痛快;飘逸似仙,峻拔如峰;筋骨老健,神韵跳跃令人赏之,心旷神怡,如闻黄钟大吕,似品美酒甘醇赐作落款,留白上款,虽未补书,却也浑然一体,不短不长仔细品味,即便上款,也正恰当,无有偏坠,真乃神款,非他人所能如此再观行书字帖,通篇一气,若山谷流溪,奔不可遏,至末不衰,神采飞扬最让我觉神的是,(31页)末行下端,白空已狭,只有一个半字的空白,先生却巧妙的部署两字,把分字写小而居中细长,直搭细字左右中空,接承上字,虽近不顶而析字中心略一偏左,避让有致多一毫则倾,无此偏则塞细分析三字如一,体势惊奇,又三分明确通览字帖,气贯不壅,且收笔截当,非常漂亮字如其人,彰显出先生的心灵之美先生的书法作品,已然超越黑白,跳出纸墨,直达人心欣赏先生的作品,让人升华的精神妙境和艺术美感融为一体,实现了真正自然的身心愉悦和奇妙享受

有人说,先生的书法高峰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但从我的观察,先生的书法高峰期应在七十年代始,起码行书是如此,行书字帖就是很好的例证字帖一共47页,而书写的内容是当时几个样板戏剧的部分唱段的唱词内容虽异,通帖气势却一贯到底,一招一式,环环相扣;筋骨血肉,润健一体;游丝飞白,相映成趣法唐晋而能逾越,植二王又有破窠,风神自成,追师胜师,铸就巨匠法度,清雅典正,独领书坛

其实,先生是著名学者,书法只是他所做学问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先生从来也没有把书法当做事业来做,更不以书法去赚取名利但见微知著,从先生书法格调透出的气息中,却可窥探出先生高远宽阔的视野与浓厚德馨的文化气息,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巨匠的旷世胸怀

1995年,我有幸调到山东省文联,在书协工作得天独厚,有了与先生直接见面的机会那时先生年事已高,深居简出,几年中在活动时我只见过先生一面,因来去仓促,也未能多谈我记得,那次简短的会面,我提起了83年的事情,先生只是缓缓地点着头,若有所思地淡淡一笑,摆了摆手,好像是说了句:不提旧事(当时没听清)这是我唯一得见先生的一面

在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刻,回忆起与先生有关的这些往事,以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与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