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的守候 退伍老兵陈俊贵25年天山守墓

2018-02-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俊贵夫妻在郑林书坟墓前 2009年11月25日,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

陈俊贵夫妻在郑林书坟墓前 2009年11月25日,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切会见受表彰的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

其中,有一位身着黄军装的退伍军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天山守墓老兵陈俊贵,在人民大会堂的事迹报告会上,陈俊贵和他战友的感人故事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个馒头的故事 1979年9月,入伍不到一年的陈俊贵随部队到新疆新源县那拉堤,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

独库公路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全长562.25公里,超过一半以上的地段在崇山峻岭、深川峡谷中,很多地方是“猿猴欲度愁攀援”的危险地段。

这条公路开凿之前,从独山子到库车,需要绕道乌鲁木齐走1000多公里。为修通这条公路,在长达10年的会战中,武警交通二总队(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数千名受伤致残,先后有178名官兵长眠天山,这其中就有陈俊贵的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

1980年4月8日,是陈俊贵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修筑天山公路的基建工程兵某部2团2营被暴风雪围困,电话线被刮断。5连4班战士陈俊贵奉命随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和战友陈卫星到40公里外的施工部队传达命令:开展自救互救,清除积雪,打通道路,等待山下的部队救援。

他们一行4人轻装前进,只带了1支防备野狼用的“54”式手枪、38发子弹,以及20多个馒头。

在途中,陈俊贵和战友被大雪围困,他们在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连走带爬三天,筋疲力尽,大家都要倒下了。在生死关头,班长郑林书拿出了最后一个馒头。谁吃下这个馒头,谁就有可能活着出去。

但大家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吃。最后:郑林书说: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应吃苦在前。陈卫星是老兵,也应带头吃苦。陈俊贵是新兵,年龄最小,馒头给他吃。陈俊贵说啥也不吃。郑林书发火了,命令陈俊贵吃掉这个馒头。

就这样,他们坚持在风雪中向前挪动。走了不远,郑林书终于坚持不住了。 “我死后就葬在部队附近的山上,让我看护部队和战友。我还有一个心愿,今后如果有机会,你去我老家看望一下我的父母”。这是班长郑林书留给陈俊贵的遗言。

陈俊贵和战友含泪用雪掩埋了班长,继续赶路。又走了不知多远,他们都倒下了,副班长罗强再也没有能够爬起来,陈俊贵和陈卫星被当地的哈萨克牧民所救。 事后,部队党委为郑林书、罗强追记二等功,追认他们为烈士,并将他们安葬在新疆新源县那拉堤镇部队驻地附近的山上。

陈卫星左脚的5个脚趾冻伤,右腿肌肉萎缩,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陈俊贵则住院4年,被评为甲级二等残废军人。 天山深处的守望 1984年,陈俊贵复员回到辽宁老家,担任了电影放映员工作。

一次放映《天山行》,影片里的镜头使他一夜无眠。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他们当年修筑天山公路的悲壮故事。此后,陈俊贵茶饭不思,整天地思念班长。他迫切地想到班长的故乡去,看望班长的父母。

然而,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和班长仅仅相处38天,只知道班长是湖北人,其他一概不知。 到哪里去找班长的父母呢?陈俊贵想自己的部队驻扎在新源县,到那里就会找到班长的家庭住址。

当他再度来到天山时,部队却早已撤走了。 “没有班长就没有我的今天,而班长临终就这一点点遗愿,我都未能满足,我怎么向班长交代呀!”为了离班长近一点,也减少心中的愧疚,1985年冬天,陈俊贵辞去工作,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又回到了终身难忘的地方--那拉堤。

在这里一待,就是24个春秋。24年了,陈俊贵一直守在班长坟前,陪班长过了一个又一个团圆节,自己东北的老家却没有回去过。 一诺千金!陈俊贵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班长父母的寻找,可一直没有消息。

2005年9月的一天,还是当兵的儿子陈晓宏从武警交通第二总队的几名战友那里得知,该部队的前身就是父亲的老部队等几个单位合编而成。从那里,陈俊贵终于找到了郑林书家乡的具体地址: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上马石河村。

2005年10月,热心的部队领导派政治部的干部陪同陈俊贵一道赶赴湖北省罗田县,寻找班长的家人。当陈俊贵找到班长的家乡后才得知:班长参军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

班长的母亲是2003年去世的,临终前还在念叨班长的名字。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的坟前,仰天长叹:“你们的儿子没能回来,我就是你们的儿子!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想念你们啊!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班长永远不寂寞!

” 守墓老兵的心愿 “等我们这些亲历者和见证者不在了,谁还记得他们?”看到今天笔直的公路,陈俊贵最惦记的是当年用鲜血和生命修路的战友,他一直想把烈士的墓地修整一下。

从班长的家乡返回天山后,一件事情更使陈俊贵彻夜难眠。一天,远在广东的罗强的母亲打电话给他。罗妈妈80多岁,双目失明。得知陈俊贵的消息,她坚持要到天山来,看一看儿子的坟墓。陈俊贵实在不忍心让老人家看到儿子坟墓的凄凉样子。

他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将3万余元交给有关部门,希望为翻修战友的墓地尽微薄之力。 2006年的5月,新疆自治区交通厅、伊犁自治州和武警交通二总队等单位共同投资200多万元翻修烈士陵园,并定于当年10月30日竣工。

竣工后,陈俊贵将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的坟墓迁进了修缮一新的“乔尔玛烈士陵园”。2008年12月,武警交通二总队和尼勒克县有关部门再投资50万元,征集烈士遗物及相关资料,建立烈士纪念馆,并定于2009年6月开馆。

2009年5月,陈俊贵原来的老部队--武警交通二总队六支队也筹资25万元,派支队总工程师高飞专程赶往那拉提,重新修葺了烈士墓碑和墓地。 日前,记者到乔尔玛烈士陵园拜访陈俊贵时,见到了他的儿子陈晓宏。

“要不是右腿冻伤致残,我肯定不愿意离开部队,一是因为路没修通,二是因为兵没当够啊。”由于负伤退役,陈俊贵没有奋战到公路通车的那一天,心底里留下遗憾。

天山守墓期间,陈俊贵为前来参观的人认真讲述部队历史,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但很少讲到自己的经历,甚至连他的儿女也知之甚少。 年复一年,转眼儿子陈晓宏长大成人,陈俊贵决定把他送进军营。但是,当时陈晓宏一心想考大学,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很不理解。

情急之下,陈俊贵道出了实情,令儿子深受震撼。2001年底,陈晓宏参军到驻新疆解放军某部,刻苦学习训练,表现出色:在军事比武中屡屡夺优,被师级单位评为“创放心岗位标兵”,还入党立功。

军旅生涯使他真正懂得了父亲,对筑路英烈也更加充满了崇敬之情。 一条路,两代情。由于独库公路长年使用受损严重,2008年5月,武警交通六支队奉命重回天山,担负公路改造任务。年近五十的陈俊贵获悉后,向部队首长倾诉衷肠:“30多年前,我们为打通这条公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今部队又回来了,我也很想再跟着一起干,但心有余力不足,因此,恳请让我的儿子接替我,为重修天山公路出力!

”陈老兵质朴的话语感动了首长。

同时,陈晓宏也向组织提交申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达成陈家父子的愿望,经过多方协调,陈晓宏调回到了父亲当兵时的部队。 12月9日上午,记者打电话给留守在乔尔玛烈士陵园的陈晓宏,他说由于接连降雪,天气十分寒冷,部队已撤至天山下的县城休整。

这个冬季,陈晓宏和父母担负留守任务,每天坚持在积雪1米深的工地上巡查,天山公路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 陈俊贵的身后是一座英雄群雕 修筑一条路,凝聚一种精神;树起一座碑,留下千秋美名。

35年前,支队数万名官兵开进天山深处,浴血奋战10余载,克服高寒缺氧、雪崩、泥石流等困难,成功穿越了天山山脉,也创造了撼天动地的“天山精神”。 乔尔玛烈士纪念碑被群山环抱着,碑身用大理石贴面,正面是“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18个大字,背面是用汉、维吾尔两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和128位烈士的英名,还有40位烈士连姓名都不知道。

在纪念碑旁,陈俊贵逐一向记者作过介绍: 杨波,沈阳市人,与我同年入伍,是一个车皮到部队的,分到一个连。

1980年4月20日在施工中遇雪崩牺牲,年仅21岁; 姚虎成,十二支队一团一营副营长,陕西城固县人,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好干部”荣誉称号。

1978年4月9日在独库公路110公里处组织施工时,因雪崩牺牲,时年28岁; 杨晓海,7连连长,李善国,7连指导员。1975年7月15日,他们带着3名战士施工,上千方岩石忽然像瀑布一样从几十米的高处倾泻下来,两人当场牺牲; 刘焕言,十二支队三团三营七连战士,1982年11月15日在独库公路2号隧道施工中遇到塌方,为抢救战友而牺牲,时年24岁; …… 碧血洒满天山,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

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圆! 这副在天山筑路官兵中广为流传的对联,就是英雄精神的生动写照。陈俊贵是活着的英雄,刻在纪念碑上和那些不知名的烈士,则是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做出奉献的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