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薛兆丰 薛兆丰经济学课 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今天薛老师讲的这篇论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是对昨天思考题的一个诺贝尔级别的解释。作者是哈耶克(F.A.Hayek),这篇文章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Journal of Economic Review)》,是这个杂志百年来最重要的20篇论文之一。
所以,自己的思考被完全碾压也没什么可自卑的。
相比之下,最大的差距,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经济学家的思路是引入一个现实中存在的参考工具,把看似无解的题目变成可解,就像一道几何题,加了辅助线就豁然开朗。而自己这种零基础选手,就只会在问题里面打转,你说数据少,我就拼命撺数据,你说政府有惰性,我就考虑如何加强对官员的管理,而忽略了从整体上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而哈耶克画出的这条辅助线,就是价格。
哈耶克解释,每当我们说起知识,看这篇文章的标题《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会很自然地望文生义,认为知识当然讲的是科学知识,高大上的、在课本里面的知识。哈耶克说,这仅仅是知识的一部分。更多更重要的知识,是关于谁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东西,需要什么样的品质,需要什么样的数量,而他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来获得这些东西——这些具体的信息,哈耶克称之为“知识”。
这一段论述醍醐灌顶哦:为啥总有人好像知道得很多,一旦需要落实到生活里的具体行动,却总是关键时候掉链子,好像《围城》里的方鸿渐那样”百无一用“?
这段论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视角:我们学习“抽象知识”,掌握事物的底层规律,目的是为了运用底层规律,加速习得那些“具体知识”(就是哈耶克所说的“具体的信息”)。这些“具体知识”会切实地改变我们的行为,而这个使用“抽象知识”获取“具体知识”的过程,是知识获取过程最终落地的环节,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却偏偏容易被忽视,如果我们仅仅学习底层规律,却对具体事物缺乏具体知识,当然“派不上用场”。
忽然想到,我的傻老婆就是具备“具体的知识”的典型,或者说她有一种奇特的能力,能够在某个领域里,迅速且基本准确地找到“谁在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东西”这样的知识,相比之下,我的知识结构是过于抽象,太可怕了,我找到问题的本质了,就距离解决它不远了。
其实这个环节本质上也是一种深入思考,通过深入思考获得具体知识,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这也是我最近领悟到的——被深入解读的继而改变行为的信息才能算是知识。
知识必须落地,才会有用。抽象知识很少能直接落地,它的落脚点是具体知识。
所以一定要有行动,用自己学到的“抽象规律”去帮助自己更快地获得“具体信息”,要通过具体的小事情、小目标,像完成一个个小项目那样,不断获取具体信息,不断运用具体信息,再通过不断地总结,反馈给抽象规律,从而修正或者微调我们对抽象规律的理解,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具体知识的获取过程。
I.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A1.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这一篇更多的是在介绍哈耶克关于《知识在社会中运用》一文的内容,经济学是建立在稀缺之上的,但是如果只是不断的思考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加工后得到最大化的边际效应,那确实终归会有一个成型模式的,这就忽视了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等要素。所以,哈耶克提出来,经济学是要解决变化,解决如何应对变化。
价格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在薛教授《经济学通识》一书中,多次提到过一些经济现象,都可以用价格来解释。比如薛教授反对高速免费,高速应该收费,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国道的作用,通过价格将两边的交通压力疏散开来。比如薛教授反对火车票降价,提出用价格解决春运过度火爆的问题。
A2. 以后我怎么应用
价格是用于筛选客户群、引导客户行为、奖惩团队的有效工具。
你是什么样的价格,就会吸引什么样的用户。
对于障碍一,人际之间的效用的比较,可以通过价格来观察、统计。萝卜、青菜,谁更重要?看价格。
对于障碍二,价格的波动传递了稀缺的信息,在人们密切的经济生活中,这种传递天然的具有经济节俭、快速、直达的特点,而且,无法隐藏,无法造假,纯粹干货,所以,收集了价格信息,就是收集了经济数据。
对于障碍三,价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奖惩。那些作出错误计划的,要承受价格下降的损失,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会立即采取行动,调整计划,如此,解决了计划僵化的问题。
综上,如果想要进行经济计算,或计划,就必须使用”价格“,且这个”价格“需要是在市场中自动形成的,它是计算中考虑的变量,而不应是计算的结果。
课后思考题
做一下减法,在价格的这三个作用里面,你认为哪一个作用最重要?
第一条,价格能够传递稀缺信息,这条最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够指导生产行动,才能够有效实现奖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