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怎么读】澜沧江畔:一条“天路”牵命运

2019-10-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8年11月10日,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尕羊乡麦多村.这是囊谦县最边远的一个乡,距离县城最远的一个行政村.在这里,一座山海拔4000米,另一座山就会徒增到4500米,甚至会超过5000米,座座挺拔,展现出谁也不服谁的英姿.雪山,连绵不断,简易的砂石路在尕羊的大山里蜿蜒,一个急转弯接着一个急转弯.车窗外,一侧是皑皑白雪覆盖下起伏丰茂的草甸,另一侧则是深深的山沟.[澜沧江怎么读]澜沧江畔:一条"天路"牵命运尕羊乡纪委书记.麦多村驻村干部桑周这样形容尕羊乡的山势之高,路之曲折: &quo

2018年11月10日,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尕羊乡麦多村。

这是囊谦县最边远的一个乡,距离县城最远的一个行政村。在这里,一座山海拔4000米,另一座山就会徒增到4500米,甚至会超过5000米,座座挺拔,展现出谁也不服谁的英姿。雪山,连绵不断,简易的砂石路在尕羊的大山里蜿蜒,一个急转弯接着一个急转弯。车窗外,一侧是皑皑白雪覆盖下起伏丰茂的草甸,另一侧则是深深的山沟。

【澜沧江怎么读】澜沧江畔:一条“天路”牵命运

尕羊乡纪委书记、麦多村驻村干部桑周这样形容尕羊乡的山势之高,路之曲折: “这里的路都是登天的路,走在去往麦多村的路,就像行走在云端一样,真的不容易!”路难行,是麦多村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

【澜沧江怎么读】澜沧江畔:一条“天路”牵命运

通往麦多村的“天路”。摄影:洪玉杰

“人人修路,人人受益”的护路准则

一条路,如澜沧江般蜿蜒盘回在群山万壑之间。沿着这条路向麦多村行进,一路上人烟稀少感到有点荒凉。当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尕拉山时,我们领略到了尕羊乡的博大深远,假如没有太阳的东升西落,没有脚下这条由东向西的“天路”为指向,我们是分辨不清东南西北的。

【澜沧江怎么读】澜沧江畔:一条“天路”牵命运

通往麦多村的这条路全长47公里,最低点海拔4140米,最高点海拔超过5000米,当地的群众形象地称这条路为云端之路。为了有效保障这条通向外界的天路畅通无阻,麦多村村委会将道路维护问题写进了村规民约,全村的男女老少均有维护道路的义务和职责。对村主任扎杰来说,路是全村人的希望,人人修路,人人受益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我们这儿离县上比较远,尤其受气候环境的影响,雨雪天气频繁,路况经常出现问题,不是被大雪封了,就是被雨水冲毁了。但每次都指望县上派人维护,是不现实的,所以自己动手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扎杰感慨地说道。自此,麦多村每年在雨雪季前后都会组织党员群众开展义务修路,出现紧急情况一般由党团员负责维护。

如今这条路一年比一年好,联点帮扶的囊谦县委宣传部还协调县交通局对路面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对部分路面也进行了加宽。

麦进老人记忆里的“20天和1天”

20多天和1天的概念,不仅是时间上的差距,更是内心的无限感慨。穿村子而过的小河叫保涌河,初冬的季节,清澈的河水卷着朵朵浪花,一路向东最终汇进了澜沧江支流。保涌河边住着一个叫麦进的牧民,今年61岁的麦进是村里的“活历史”。

走进麦进老人家,一壶浓香的奶茶,压缩了时间的记忆。讲起路的故事,麦进老人感慨万分。

“记得40年前,我每年都要和村里人赶着牦牛驮队去县城购买生活用品和粮食,每到那时候我就感到头疼,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路,交通工具就是马,有马的可以骑着,没马的全靠脚力翻山越岭,一般一个来回需要20多天,甚至更久,一路上尝尽了困苦,一趟来回就得休息很长一段时间。”

“ 40岁以后就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了路,也越来越好了,村民们也越来越富了,渐渐地一些村民买了车,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了摩托车来去都很方便,甚至骑着摩托车去放牧,有些人家现在用汽车迁移牧场, "牛驮人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从村里到乡政府是沙石路,乡上到县城全是沥青路,一天一个来回。变化真大,想想都有些不敢相信,短短20年就变成了这样,再往后就是好上加好了。”

可见,是这条穿越在云雾中的“天路”改变了麦多村那昔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存模式,改变了生活中的那些无奈和困苦,是这条路让古老的麦多村从传统迈向了现代,迎来了许多新事物,人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多转变。

盛情的旦巴江才老师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5年,尕羊乡麦多村23名干部群众背学生翻雪山上学一事传遍了网络,一时间麦多村学校成了网民们关注的焦点。走进麦多村小学,旦巴江才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因盛情难却,我们被邀请和他共享午餐。

半盆青椒炒牛肉,一盘炒鸡蛋,几个大饼。谈起背学生翻雪山上学一事,旦巴江才老师显出了一丝荣誉感,但也深深感到无奈。

问及原因,原来路好了,学校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因为气候环境的因素,一到冬季背学生翻雪山的事还需要延续,麦多村小学在教育工作上的付出太多了,但是每一个老师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能上好学,读好书,再苦再累也没有怨言。旦巴江才老师告诉记者,麦多村小学曾经是囊谦县最后一个帐篷小学,自2015年从帐篷里搬到了新建的教学楼,学校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就在今年初,学校通了卫星电视,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又丰富了。

“这条"天路"是教育工作的最基本保障。现在教学条件好了,到县城的路况也好了,为了保证学生的食宿条件,达到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的目的,学校基本上每星期到县上采购一次伙食,还能帮助村民们办一些事。”旦巴江才高兴地说道。

海拔4500米的“天路”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40%左右,每走一步都像是在负重前行。恶劣多变的天气,一会儿大晴天,一会儿风搅雪。走在“天路”上,就需要走“天路”的精神和勇气,但是我们深感,所有与麦多村相关联的人从来不缺这两点。

因为这条路通往的那一边是希望与希望延伸,这边是麦多村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期望,它是麦多村的生命路、致富路、幸福路。(作者: 洪玉杰 李岱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