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全文翻译 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还原汤显祖剧作原貌
四百多年前,汤显祖创作出了让他一生得意的《牡丹亭》;四百年间,《牡丹亭》经过了后人无数次的改编与传唱,历久弥新;四百多年后,抚州——汤显祖的家乡,《牡丹亭》的诞生地,用有着500年历史的古老声腔演绎四百多年前本剧初演时的原貌,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昌孟戏实现现代艺术价值,将古典美学和地方戏艺术特色有机结合。
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讲述了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在梦中相爱。杜丽娘在醒后因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她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彼时柳梦梅正在上京赴试途中,因病滞留于南安杜府梅花观里。有一天,柳梦梅在游园时捡到了杜丽娘的自画像,想起了梦中的情景,反复呼唤丽娘。丽娘闻声而至,两人结为人鬼夫妻。后来,柳梦梅在石道姑的帮助下,掘坟开棺,使丽娘死而复生,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乡音版《牡丹亭》相较其他剧种所排演的《牡丹亭》,有以下几个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是音乐唱腔采用500年前古老声腔的遗韵——盱河高腔。据史料记载汤显祖在临川首次搬演《牡丹亭》时运用的就是该腔体系的宜黄腔,该剧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盱河高腔中发掘出的曲牌体海盐腔作为本剧主导唱腔,实现古典海盐腔与现代交响乐的互融互补、相辅相成。
二是本剧保留了汤翁原著的原汁原味,只缩编不改编,展现了《牡丹亭》的原貌。原曲牌体唱词只删不改,演出分《闺塾》、《惊梦》、《寻梦》、《诊祟》、《闹殇》、《拾画》、《冥判》、《幽媾》和《回生》等九场次,剧中人物个性和形象鲜明,将汤显祖原著中的两个小人物重新塑造,增强了地域特色。
三是在表演上融入了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南丰傩舞等地方艺术元素。整体风格雅俗共赏、中外同乐,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四是舞美设计空灵写意。通过简约的景片组合,呈现出如花绽放的艺术效果,充分利用新媒体、灯光设计与灵活的演出场景相结合,烘托出《牡丹亭》梦幻、浪漫的色彩。同时,在服装设计和人物造型上更加注重当代观众的审美,以时装化的明式风格突显出古典韵味。
回溯汤显祖剧作在四百多年前初演时的古老声腔和古朴原貌,感受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领略汤翁故里的风情……
本剧为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
(盱河高腔·乡音版《牡丹亭》剧照摄影:董文俊 饶剑龙 游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