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梦里人家】梦里人家——江西婺源雾篁岭
久居烦杂都市的我等,想不到能在这里接地气,倍感特别的温暖与亲切的体验。于是,我在高大的超出想象的古木间的小道上与雾一起闲散,一会与透进森林的阳光对话,一会在林缝隙间游戏。有时如恋人一样抱着古树幻想,时而,如隐鸟儿在烟雾轻唱。森林就在不经意间轻柔地过滤着身上的风尘,人自然而然吸纳着森林的太虚清气。
人与雾一起在老树古藤,山水互为点缀的石板路上飘移。而大有回到从前童年之感时,乡情的语调就在路边自然招呼。暗伏在篁岭的墨香,以童年清纯的惊喜,也突然点亮我寻找的眼睛。“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就在眼前被寻美的情绪装饰一新,从思索的风动里移情过来。我就跟着感觉走,上台阶,过户对,跨门槛,人轻盈地飘进一个徽派院落的空间里。
两进院的民俗馆,陈设着老婺源的生活与起居用品。几百年的历史进程,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穿越时空的温度,一辈辈草根的情绪与自然的节奏,净化成这个空间里尊儒重教,耕读自强的图景。岁月的光芒与生命的感动,在时间里变化成有自我厚度的地域文化。
天井、护栏、小青砖,马头墙,性情温暖地在建筑上开花;傩舞、徽剧人物、砖雕、石雕、木雕,也在一圈圈木制的波浪与石头的纹理里诉说。还有老锅灶台以及各种老农具;花床、夏布帐、蓝花被子,也都有过生活真实的喘息与梦呓。在这里我已感觉到了老子所说的“甘其良,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图景。
蜿蜒的青石板古道牵引着寻芳的情趣,随弯就坡,村庄忽隐忽现。隐约可见廊桥亭阁与粉墙黛瓦,伴着古气息的味道开始味觉感官,自由呼吸都能感到空气里丝丝缕缕微甜的神秘时,眼神与眼神在这里碰撞,远与近都在追寻中成为爱语,情绪被民俗风来回拉伸,这就是“天街”到了。
尊天道,守地理的篁岭人,信守自然规律,依山靠山用山上的石头,脚下的泥土,把”地无三尺平”的篁岭,建成了自己心中积淀真情的“土气”家园。你看,连墙上的手印,建筑的风貌都原汁原味地沿袭着古徽州的味道。心中敬山水,自然献灵感。
这里的农家一楼大门前一般都临大路,大门后是厅堂;户户二楼开后门可到达更高处的另一大路,二楼前门拦腰上下砌墙,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架连成一体,用以晾晒农副产品,较好地解决了坡地建村、无平坦处晒农作物的矛盾。
人与微风一起闲行在“天街”上,屋前房后以及路边花草树木不断以“色”挑逗着人的感观。连青砖老树,行云流水都在这里诉说不为外界所知的秘密。而哪些从心窝子里捂出的信仰,积蓄的能量,正以梯层房屋的形象,展示着一方水土人文的芳香。
天街就如一条玉带将保存完好的参差错落的徽派古建筑串联起来。官邸民居相邻相间,茶坊、酒肆、客馆、官厅、绣楼鳞次栉比,更有“慎德堂”“培德堂”“树和堂”镶嵌其间,街旁商铺林立,前店后坊,它们一并在时间与空间里,构成了“天街”美景。游客们上看下看,左听右瞅,长枪短炮形成了一个队形,咔嚓、咔嚓地嗯动着心门与照相机的快门。
篁岭就像是一棵亲情树,沉甸甸盛满悲欢与欣慰的文化情怀。而家家户户的日子在枝蔓之间伸展着友爱,在年轮中渐次厚重。走在温暖引领的户与户之间的小路上,风都能成为故事,就更别说一树花开与璀璨了。在这里感觉着简单的幸福:在生活的枝头为自己活着,平静地呼吸,微笑面对。
长一寸有一寸的的风景,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欣喜。生活的全部哲学就是:以平静的心态,过好自己的日子。善良待人,忠厚度日的村妇一边包绿色的饺子,一边邀请我们一起吃,我们想尝又不好意思的点头谢过。
透过指尖的温度,我真感觉回到了曾经生活的时光里。突然欢喜地成了一个疯小孩,在门户之间,陌生与熟悉之间,来来回回的穿梭。
客厅条案上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我想抢说那是老徽州“终身平静”的寓意,寓意即“左平右静”。站在气息相通的客厅里,我都视乎感觉到爷爷还坐在太师椅上,对我有声有色地讲着天井不仅有采光、通风的功能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即“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
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我意识里的小孩,走到条案后,从瓷罐里掏出春茶,为爷爷讨好的捧上。爷爷又口对茶壶,小吸一口,接着又海阔天空地说起记忆的徽州。而我的眼神就盯着条案上的钟摆,思想与钟摆一起嘀嗒嘀嗒地在故事中走着。
我已忘了时间如蚕的吞噬,不知身体里的那个小我是怎样与溪水一起就转到了“竹山书院”。两层,分前后堂,占地200平方米的书院,是教学、读书、藏书和教师住的边厢房,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乡村私塾。放眼望去,书院门楼砖雕典型的徽州五风楼格式,砖雕上还刻有“望子成龙、兄弟登科、喜上眉梢、孟母教子”的典故。
而书院的侧边墙碑刻有“忠孝廉洁”四个大字,系朱熹为岳麓书院所题写。四字充分体现了朱熹“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命”的办学理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几百年来,乡村耕读之风鼎盛,人才辈出。清代父子宰相就出之此门。
后来,曹振鳙因引徽剧进朝入宫,被尊为京剧的鼻祖。话说到这,再指看村水口上方如亳州花戏楼般的戏台,你就不会惊讶了。因为这里曾点起过社戏的灯火,也敲起过徽班的锣鼓。
街路数转,人又转到占地150平方米的“树和堂”前,原主人是归隐临州知县曹鸣远。此屋天井边木柱上刻有楹联“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中堂还刻有曾国藩题写的楹联“高花风堕赤玉盏,老蔓烟湿苍龙鳞”,边墙上还有唐伯虎的书法。这些楹联、书法告示后人,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有进取心。
脚下水声潺潺,就如时间流淌的声音。刚一转身,眼前的美景让我惊艳。厚重的徽文化搭建起的村落记忆,100多户人家围绕水口呈扇形阶梯状错落排布在山腰上。淡雾还在空中悬浮,白墙、灰瓦、马头墙徽文化建筑三元素与自然三元素阳光、空气、水,共同创作着一幅动感生态的大水墨。看着眼前和谐的画面,又如读到了老子的“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的话语。
现实生活里的一支竹笛就在我的幻想里清幽、飘渺而起。音乐的鹧鸪在村庄水口上空盘旋,景物里的音乐清脆缠绵,游客们都在自己的风景线里眺望,这岭上的心灵清风,是从晨岚的色变中怎样风声水起。亲情与愿望反复翻阅的窗口,在意趣地猜想里缠绵起来。
篁岭的抒情,就在这不是等待的等待中开始了。“晒秋”奇观,从楼上推开的一扇扇雕窗铺展。爽朗的笛声在秋获上抚摸,晒匾里红的辣椒、黄的菊花,黑的木耳------仿佛都在晾晒中喜悦起来。看着篁岭人用眺窗为画板,支架画笔,晒匾为调色盘,以丰收的物质调配生活的原色,我的心情也红、黄起来。山下红尘滚滚,山上清风朗月。让人好不羡慕。
我大发感叹又悠闲咀嚼着本然,这不正是人们日夜寻找的那个梦里老家吗?观察每一位游客的脸上此时都洋溢着欢快,在兴奋与惊讶中享受自然给予的恩惠。身体里的内在与眼前的鲜活比较着,我的耳畔突然想起海德格尔的话‘”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今天,我们走向这里,不就是要回望一下曾经的相识而又消失的故乡吗?婺源故乡般的慰籍,使漂泊多年的我,一下子回到了一种精神的故地。我要走进这里梦幻里的茶坊,小品一下滋味的篁岭,在水的含养里体味浓淡,也在清香弥漫的记忆里,一口口品味热度里的文化。让土地的乡愁滋味进入我的身体,明通内心,融入血液。让怀想和留恋都成为岁月纯正的记忆。
路边参天的红枫、红豆杉、古樟树,从生命的情绪里欢娱着我的心情,气息相通的野花,也奉献着心香与花语。我知道了土地生长的语言,鲜活、生动、芬芳,要是它们脱离了土地,一切都会成为空虚。我更明白了人要如土地里的草木,穿越土层,穿越路上的自己。在泥土的滋养里,长出一些含泥土味的东西。“知其白,守其黑”地才能享受到尘埃里的幸福。
天街雾雨润如酥,对面青葱的油菜苗正在蓄势一场花事。身在高山上的兰花如人在梦笑。纤尘未染的青山,绵淼无限的光阴与岁月,裹挟着七彩缤纷的梦语。篁岭养眼的声音与文字,使我呆滞在大地原创的艺术里。
作者简介: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散文选刊》《青春》《散文百家》等媒体发表文学作品近100万字。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精选300篇》《散文百家十年精选》《中国最美散文》《安徽现代诗选》等。
获全国各类散文奖项20多次。著有散文集《有一种等待叫希望》《蔚蓝天空 十五朵云》。传略收入《中国散文家大词典》等。 另有作品《以诗书画隐诉心声的赵孟頫》入选福建莆田《一中大语文》2015高考作文素材。《浅酌春意》入选中考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