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强笔算除法 笔算除法听课心得(共10篇)
笔算除法听课心得(共10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听课反思《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听课反思俗话说“好事多磨”,在学习了占达宇老师的有效课堂精品课展示后,我深深体会到,好课是磨出来的,是千锤百炼“炼”出来的。
可以说占老师是经历了一课多上的过程,才创造了这一堂精品课。以下就谈谈我的感受。我认为占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三个地方的修改:(1)主题图的引入,先让学生观察一下画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上你能获取什么信息?”,然后由老师引出例题。
(2)分小棒和竖式紧密相连。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边看边小组讨论:如何分小棒?再由学生说,老师课件演示,让学生结合分小棒图讨论:“3”应该写在哪里?(3)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认为占老师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1)在设计时先从复习铺垫导入,在“摘苹果练习”里占老师让学生快速的算出复数,让学生全员参与。通过()里最大能填几?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2)注重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探究新知环节中占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从中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引出例题92÷30,更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读图把生活化的问题提升到数学化的问题。(3)注重算理与算法交融,算理为算法服务。为了让学生明确商的书写位置,占老师借助分小棒这种直观的演示来理解竖式,做到分小棒和竖式紧密相连。
(4)注重口算、估算和笔算的结合。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估算、笔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是在精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出示例1:92÷30时让学生先进行估算商是多少,并且说出估算的方法。
在笔算以后,又引导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来验证笔算的正确性,商3乘除数30是90,阐明商3是正确的。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实施过程中这节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吸取教训,引以为鉴:(1)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2)在课前复习用的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完成。(3)没有照顾学困生,在抽问中,只关注中上生,极少提问学困生。
(4)老师对学生的倾听,学生对老师的倾听,学生对学生的倾听,都需要加强。(5)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要加强。具体表现在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老师没有快速的正确加以概括、提炼。
总之,听完占老师的课,我觉得数学课味很浓,却并不枯燥;趣味性很浓,却并不花哨;针对性很强,却并不生硬。好课是“磨”出来的,是“炼”出来的。好课就要这样趣中求实,实中求动,动中有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篇二:笔算除法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3拜读了《“小棒操作”为哪般》一文,作者提出的“动手操作活动时需要思考的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冷静再思考:什么情况下需要动手操作?怎样的动手操作才是有价值的?文中作者认为把学生用小棒来解释算理的“动手操作”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以《笔算除法》为例,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问题的提出笔算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之一,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一块重要内容。
在我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这种笔算形式,如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也同样会出现2)42这种形式)大都是把口算结果以笔算形式表示出来,对于除法的笔算算理过程在竖式出现很难(即使有,也是事先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事0先得知的)。
那学生知道算理以后是否不会出错了呢?于是我也和很多教师一样通过动手操作分小棒验证,获得感性认识;再用电脑演示,通过小组交流等,学生从一系列的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理解知识,发现规律,获得方法:21但在后面练习的反馈中,还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喜欢用上面一种2)42形式,于是出现了只能在后面的数学课中花大量时间来纠正、练习和巩固的尴尬局面。
向很多同仁请教,原来在他们的教学中也是这种2现象。为什么学生接受笔算除法方法这么被动?怎样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我们小学0数学教师共同探讨研究的问题。
要解决笔算除法中共同的难点,关键是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理解“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笔算方法,而后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三位数的除法只是一个迁移、类推的过程。“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内容,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
学生在学习时借助直观操作的方法理解算理,在理解的基础上体验得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方法: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
并在做笔算除法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如何让学生自主实现从算理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