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狗人士杨晓云 媒体谈玉林狗肉节:爱狗人士拦车抢狗是侵权
“我脑海中又出现了另一幅图景:尼采离开他在都灵的旅馆,看见一个车夫正在鞭打一匹马。尼采跑上前去,当着车夫的面,一把抱住了马头放声大哭起来。”这是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文字,作家云也退在他的文章《玉林的狗,都灵的马》里面引用了这句话,他希望能够借着哲学家尼采的悲壮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动物的悲悯,以及对伤害动物者的控诉。不可否认,这种表达很有力量。
著名的玉林狗肉节又开幕了,但相比于去年舆论的火爆,今年似乎安静了不少。以前这几年,救狗与贩狗两种行为始终存在冲突,拦车救狗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去年的玉林狗肉节则让这种观念冲突集中爆发出来。不过今年双方都改变了策略,为避免刺激爱狗人士,当街杀狗已经不被允许,甚至“脆皮狗肉”的招牌不少都已经换了下来。
而动保人士从最初的砸狗场、高速路拦车转变为花钱赎买、作底层访谈、参加研讨会等,他们都在寻求一种能够双方接受的方式。
说实话,双方还远没到接受对方观念的地步。昨天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个条幅:“大家都是爱狗人士,你们爱生的,我们爱熟的。”这条幅看上去表达着寻求和解的讯息,但还是暗藏挑衅。不过,双方正在部分地承认对方的诉求,比如当街杀狗是一种冒犯,比如拦车抢狗是一种侵权,而这些行为只能制造冲突和对立。
玉林狗肉节从去年到今年的这种变化,其背后体现了观念演变的某种规律。用学者辉格的话来说:“当一种传统深植于文化,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身处其中的人们反倒容易对它视而不见,即便有所认识也会视为理所当然,因而觉得不值得加以谈论;只有当视野之内发生了截然不同并与之相悖的事情时,人们才像获得了一面镜子那样,首次有机会看清自己一直在实践着的传统。”
不过尽管看到了镜子,但镜子外的人还是会质疑镜子里影像的真实性,而镜子里的人则渴望打破镜子进入现实。在传统人士看来,那些变革者的行为是对传统的侵犯,激进、不可理喻。而在变革者看来,这些传统人士的保守完全是食古不化,是在阻碍文明的进步。
双方压根就不打算理解和接纳对方的主张,冲突也就在所难免。然而冲突的疼痛会带给人反思,试着去了解对方的观念,以及寻找自己观念的可行性。于是当第二次碰撞到来时,双方开始趋向于理性和务实。
当保守人士意识到自己的观念可能被敌视和抛弃时,他们开始倾向于重新构建观念的合理性,从而让社会重新接纳他们的存在。而进步人士发现,仅仅是激烈的颠覆是无法将新观念推行出去的,甚至留给旁观者面目可憎的印象。
这时候,尽管对立的双方依然对立,但他们已经在潜移默化地修正自己的立场。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嬉皮士运动,这个运动里裹挟了很多诉求,诸如同性恋权利、女性权利、性解放等等。这曾被保守的美国主流社会认为是离经叛道。
随着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剪去长发、打上领带,重新回归主流社会,成为银行家、国会议员以及总统。看上去美国的保守主义又回流了,但你仔细观察,如今的保守主义已经被“修订”过了。那些曾经激进的权利诉求,已经渐渐成为主流社会所接受的观念,而这时候,却不再需要当年那种激烈的社会决裂了。
回到玉林狗肉节,前几天有这样一条新闻很火:6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天津爱狗人士杨晓云来到玉林大市场花钱救狗,狗贩们争着要把狗卖给杨晓云。据杨晓云介绍,今天一共花掉7000元左右买下大概100余只猫狗。这新闻有一丝悲壮感,这是拦车救狗的新闻里所没有的。杨晓云为她的理念付出了代价,但这代价是值得的,不仅仅在于她拯救的那些生命,而且会给狗肉消费者带去一份愧疚。
无论我们对于狗肉节这个“习俗”持怎样的观点,我们都应该对人们围绕这件事发生的转变感到欣喜,从冲突到妥协,从激进到务实,这背后实际上正是文明的生长。如果在没有强迫的情况下,人们接受了这个观念,那这个观念就成为了新的传统。用云也退的话来说:尽管世上还存在着玉林狗肉节这种“习俗”,尼采的时代毕竟已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