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在线 石戈夫 科技成果转化的守望者
公司刚刚通过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孵化器的评审,作为市场上少有的专业从事技术转移和技术成果转化的一家民营企业,北京培宏望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石戈夫并没有因此松下一口气,他告诉记者,和经开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合作中他负责整个疫苗技术的实施许可,其中几个疫苗的技术转移方案都需要靠他们设计。他边说边不自觉地去盯墙上的表,一个小时后还有一个重要会议,一批来自英国的技术团队正在公司等待他。
赤子之心
踏上技术转化报国路
瘦削的身材、高挑的个子,笑起来眉眼弯弯的,简单干净又温文尔雅。有些不敢相信,一个“80后”竟成为现今国内技术转移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当记者问起当初怎么进入这个领域时,石戈夫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徐徐道来。
“因为本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误打误撞进入了日本法律专业最好的大学之一立教大学,当时就对知识产权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四年的学习,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型技术对于整个社会具有巨大的原生性价值,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一直都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也许正是这样的一份心境,大学毕业后我又选择了当时国际上技术转移领域比较先进的美国作为技术转移学习的第二站,当时在加州攻读MBA的时候发现,美国很多案例教学中包括高通、思科等跨国公司都是利用技术转移在实现商业价值,当时就默默下定决心,要把这种模式带回中国,让更多的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受益。”
2010年,研究生快毕业时,石戈夫像大多数留学生一样,打算在美国找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就在这个时候,恰巧赶上经开区科技局到美国招商,我想都没想就回来了。”说起当时的情景,石戈夫有些激动。“其实快毕业的时候,我就发现美国的技术流通很顺畅,他们很快就能将技术转化成产品,而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滞后的,还处于市场空白,而我的所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部分空白,那我就一定要回来改变这种现状。”
从零到一,远远难于从一到一万。“开始创业,没有钱,没有人手,没有经验……一切都得靠自己。”回想起开疆拓土的那段岁月,石戈夫眼神变得悠远起来。在那段没有同伴、没有鼓励、没有成绩的日子里,石戈夫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用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150多家企业,做了100多场培训,有时候上午还在经开区,下午可能就要到中关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石戈夫用专业和勤奋一家家地敲开了企业的大门,京东方、利德曼、舒泰神、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相继成为他的客户。
精准对接
引领科技成果转化浪潮
“科技成果转化浪潮”背景下,“中国式”科技成果转化又需要做些什么?这也是创业之初石戈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何把真正的高科技转化成商业,这个其实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式科技成果转化主要的模式是先有科技成果,再去产业化,往往研发的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还存在巨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大量的产品经理或者叫技术经理人对于产业和市场有精确的了解,技术经理人,作为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更精细的专业职业,为科技成果提出精准的产业化方向”。石戈夫说。
一项好的技术到底运用在哪个领域是技术转移的一项难解之题,并非一种技术只能运用在同种领域才是最好的成果转化。无论美国的特斯拉还是英国的戴森,都是把专有技术运用在跨行业商业领域上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经过十年的大量数据验证,石戈夫作为“跨界转化模式”的创立者,原发性地提出:“真正精准的成果转化一定是经过跨行业论证,在大量数据基础上做出的匹配才会更加精准,往往跨界和随机概率才是技术转移最有价值的地方。
”富有挑战,随时打破常规,这正是这份工作的魅力点所在。
独占鳌头
打造专业领域新格局
生于斯,长于斯。培宏望志作为成长于经开区的首批中关村技术转移机构,服务了经开区大大小小500余家企业,见证了经开区企业的成果转化之路。其中,因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性,全程参与了《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VERO细胞)之技术许可》项目的技术成果转化流程服务,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了技术认定、技术交易方案设计、技术交易合规认定等多项服务。
说起公司的发展现状,石戈夫更像评价自己的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历程如数家珍。公司自主研发的主要产品“科学英雄”——基于边缘计算的技术转移大数据平台已取得发明专利3项,并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认定,先后获得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以及经开区超过300万元立项资金支持。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对于资本市场,石戈夫坦言,“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积累了2万余项科技成果资源,作为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代表性企业,未来三年我们把登陆科创板作为公司奋斗的动力和目标,虽然这个行业还没有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但我们坚信:基于自主科技创新的技术成果转化的春天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