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百惠近况】山口百惠婚后的日子

2017-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山口百惠婚后的日子"山口百惠要重返歌坛","山口百惠两口子感情出现危机--",种种有关山口百惠的猜测随着7月15日山口的丈夫三浦友和撰写的回忆录<被写体>("写"在日语中有拍照.摄像等含义)在日本发行得到澄清.在这本总共236页的书里,直接谈及山口百惠的内容并不多.对于山口百惠的崇拜者来说,这有限的文字显得特别珍贵. 现年47岁的三浦友和在书中谈到"山口百惠热"经久不衰时,说:"从引退.结婚至今已18

 

山口百惠婚后的日子
“山口百惠要重返歌坛”,“山口百惠两口子感情出现危机……”,种种有关山口百惠的猜测随着7月15日山口的丈夫三浦友和撰写的回忆录《被写体》(“写”在日语中有拍照、摄像等含义)在日本发行得到澄清。在这本总共236页的书里,直接谈及山口百惠的内容并不多。对于山口百惠的崇拜者来说,这有限的文字显得特别珍贵。


现年47岁的三浦友和在书中谈到“山口百惠热”经久不衰时,说:“从引退、结婚至今已18年了,我妻子仍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现在仍是明星。当年的演唱节目、电视剧、电影,现在仍作为各传媒专题节目的内容之一经常播放。人们说现在是容易淡忘事情的时代,近20年过去后,她还能受到如此欢迎,她为能在8年的舞台生涯中取得如此的成绩感到自豪。


初次见面没什么好感
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第一次相见是1974年5月,在东京都内的用贺,一个名为“砧”的公园里拍广告。当年,三浦友和22岁,成名都有两年了,山口百惠15岁。婚后,三浦友和曾问山口百惠对他的第一印象如何,回答是:并不和蔼可亲。


4个月后,两人有了共同拍片的机会,合作的影片是川端康成的名作《伊豆舞女》。这次演员是公开招聘的,参加招聘并进入候选人行列的有职业演员和学生。当时读高中一年级的山口百惠脱颖而出,产生了轰动效应。三浦友和也参加了招聘,因导演要求一定要有拍片经验,三浦友和以微弱优势战胜其他竞争者被聘用。三浦友和坦言,拍了《伊豆舞女》之后,他才把当演员作为一生的事业。


“我爱你”说过几百遍
《伊豆舞女》大获成功,他俩接着又拍了《潮骚》,此后5年中,每年合作拍两部电影。与此同时,还拍了电视连续剧《血疑》、《红色的冲击》和广告等,一年中两人大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一起。

因为合拍的电影、电视剧都是爱情题材的。三浦友和说:“6年来,我在剧中向她说过几百次‘我爱你’,她也是一样。可能是合作一两年之后,我逐渐被工作之外的她那天真烂漫的纯情吸引了。”


三浦友和正式向山口百惠求婚是1979年1月,地点在夏威夷。山口百惠不仅痛快地答应了,还表示婚后将辞去工作。三浦友和知道山口百惠引退将对社会产生的冲击,但是,他也不能摆脱日本男人的思维定式。三浦友和写道:“男人大多希望妻子守在家里,每天出迎下班回家的丈夫。如果说我不自私,那是撒谎。也许,我比别的男人更自私。尽管我没说出口,但她已看到我的心。”“与我的自私相交换的,是当时她在文艺界的巨大影响。她的演唱和表演才能正处在鼎盛时期,谁都认为她有更加辉煌的未来。而我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演员,她甘愿为我抛弃一切,奉献自己的一生。”


谈到婚事后,山口百惠第一个征求意见的就是她的经纪人小田信吾。小田早已预感他们要结婚。但是,对山口百惠突然表示要引退感到惊讶和困惑。因为山口百惠是公司的顶梁柱,她的辞职对公司来说是一件大事。经纪人未置可否。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又不能催促公司做出回答,婚事暂时搁置下来。但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加快了结婚的进程。


我们结婚啦
一天,山口百惠去三浦友和家。晚上,三浦友和送她回家。刚走到路口,不知从哪个角落突然跳出一个男人,对准他们按动了照相机快门。三浦友和知道不妙,恰好有一辆出租车路过,他把山口百惠推进车内,自己也钻了进去。


在此之前,知道他们决定结婚的只有双方的家人和经纪人。至于恋爱关系,周围的工作人员都认为是公开的秘密。文艺报道的周刊杂志中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两人有恋爱关系,另一派认为两人各有恋人。有些杂志还把山口百惠交友的报道作为摇钱树。


当晚,两人通过电话商量对策。选择只有一个:公开说明现在只是交往阶段,无意结婚。第二天,山口百惠有个演唱会。在演唱间隙,山口百惠说自己和三浦友和已处在恋爱阶段。此后的几周时间,宣布他们的恋爱关系等报道成了传媒炒作的话题。那张晚上偷拍的照片并 未引起多大反响。但是,偷拍事件还是加快了他们结婚的脚步。
1980年11月19日,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在东京举行婚礼。


怀孕也是麻烦事
结婚后,传媒依然穷追不舍。某电视台提出一个方案:每月或每3个月由山口百惠举行一次说明近况的记者招待会。从摆脱采访攻势而言,采纳这个方案最轻松。但是,山口百惠已经表明:“希望成为一个家庭主妇。”她拒绝了传媒的各种建议,结果采访攻势更加猛烈。


婚后的第三年,山口百惠出现了妊娠反应。这是两人翘首以盼的。山口百惠的传统观念很深,她觉得自己作为一家长子的媳妇,若不生育,未免“失职”。周围的人都安慰说,夫妻生活10年才生育的大有人在,只要身体健康就不必担心。尽管如此,两人仍心有不安。这回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怀孕,两人不敢相信是真的。又进行了第二次检查,还是这个结论,他们才高兴起来。


但如何应付传媒呢?麻烦又来了。医生说:“我不知道传媒的事情,但我知道如果由此引起混乱,对孕妇来说不是好事。最好等怀孕5个月,稳定了,再向外宣布。”


两人遵从医嘱,只把怀孕的事告诉了父母和极少数人。在此之前,传媒曾多次报道过山口百惠怀孕。对此,三浦友和无奈地说:“如果按报道统计,我们已经有十几个孩子了。”


瞒了一个月后,一次在拍摄现场,三浦夫妇就是否怀孕的问题对记者作了肯定的回答。别的传媒获悉后,纷纷拥到他们的住处,从早到晚等着采访的机会。


为了避人耳目,为了不给他人带来不便,也为了孩子,山口百惠几乎患上了“传媒恐惧症”。


孕妇天天呆在家里容易疲劳,到户外散散心、晒晒太阳、吸吸新鲜空气,有利于母子身心健康。但对于山口百惠来说这却是件难事。三浦友和为此费尽心机:尽管只是开车兜风,首先要确保门外没有记者;其次,要注意有没有藏在暗处的记者;再者,如果有人尾随车辆跟踪,还要设法甩掉“尾巴”。定期到医院检查也要精心策划。幸运的是,直到孩子出生,传媒也不知道山口百惠在哪家医院检查身体,当然,这与医生的配合大有关系。


1983年4月13日,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在赤坂的山王医院诞生。一年半后,次子出世。


山口百惠对汽车、开车一向没有兴趣。长子两岁时,她下决心学开车,理由是自己会开车方便。其实,山口百惠学开车全是为了孩子。3年后,长子要上幼儿园。当然,也可以请人代送,但山口百惠不同意。三浦友和也知道,妻子学开车的过程中引起的麻烦,远比学会开车后得到的方便多得多。

山口百惠每天乘出租车去目黑区的一家驾驶学校。记者闻讯,每天守候在驾校门口。每次,山口百惠总要奋力挣脱记者的纠缠,冲进驾校。记者不能进入驾校,就在门口等她出来。驾校门口的路不宽,但来往车辆不少。记者的采访影响了交通。


学开车,本就紧张,身心容易疲劳,再加上与记者周旋,山口百惠精神负担日益加重。但她没有半途而废,原因很简单,学开车是为了孩子,母亲的责任感支撑着她。


如果对传媒表示抗议,对方就拿出“报道的自由”这个护身符。后来,有人建议三浦友和去找法务省的人权保护局。果然,找了人权保护局的第二天,驾校门口一个记者也没有了。听说,人权保护局给各个媒体发了“劝告”。事情就这么解决了。三浦友和感叹说:“如果早知此道,何必苦恼这么多年。”


几周后,山口百惠顺利地拿到了驾驶执照。三浦友和心中祈祷:安全驾驶,杜绝事故;但愿记者不要驾车尾随还是“实习”司机的妻子。


歹人闯入住宅
1993年6月,三浦友和在伊豆半岛拍片。还剩几个镜头就拍完的时候,他获知,家里进了小偷,妻子逃跑时不慎在楼梯上摔倒,扭伤了脚。急忙拨通电话,询问情况。话筒中传出山口百惠沉着的声音:“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说自己是国税局的,多次按响门铃。我打开大门和他说话,他竟然要冲进来。厮打之间,我高声呼救,邻居林先生赶过来。那男人竟从包中拿出匕首。我逃回家,把门反锁上,跑上二楼拨110报警电话,拨了两次都占线。我正要给附近的朋友打电话,那男人从后面的楼梯上到二楼,正在撬门。我马上跑到一楼,从大门冲出去。30多米外的消防署有人闻讯赶来,我就躲到消防署里。那男人打破二楼房间的玻璃进入室内。很快,来了几位警察。搏斗中,那男人用匕首把自己刺伤,流血后倒在地上。起先的厮打中不知道碰到哪里,我的额头有伤口,有点肿。万幸的是,孩子还没放学回家。现在,我正在回答警察的询问。”


事后,三浦友和又强化了住宅保护系统。但转念一想,保护系统最完善的美术馆都有可能被盗,强化只起心理作用。

请高抬贵手

三浦友和的处女作《被写体》按时间先后,共分4个单元,28章。几乎每章最后都标明文中记述内容发生的时间。最后一章题目为《拜托》,标明的时间是1999年。这一章没有记述具体的事情,而是通过介绍生活近况表达内心的希望。文中写道:“本想写到这里打住,转念又打算追加一章。”


“近3年来,我们全家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在山梨县有住宅,搬来同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们年事已高,作为长子,我有义务赡养他们;二是1993年发生了有人闯入住宅的事件,我们也希望他们搬来同住,有个照应。父母在这附近住了20多年,熟悉这儿,熟人也多。 我们和父母对各自的私生活都不干扰。如果有需要,就互相帮助。可以骄傲地说,实现了理想的两代同住的生活模式。这也是妻子和母亲贤惠的结果。”


“但是,一家女性杂志还是写了婆媳不和的报道。如果认为我是艺人、我妻子曾是艺人,以猎奇为目的写一些关于我和妻子的无中生有的报道,我们也能忍受。但是婆媳关系的报道,我们不能容忍,已通过事务所提出了抗议。现在,杂志方面道了歉。我们只希望传媒不要把老人卷进来。因为老人会把愤怒变为悲伤埋在心里。如果是你的父母,你会怎样?请高抬贵手,拜托了。”


倾诉对平静生活的渴望,披露名人“被写”的无奈和悲哀,这或许是三浦友和出版此书的初衷。由于书中暗含对传媒的不满。该书上市后,没有传媒的“捧场”,自然也就没有轰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