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借势发力 举办《桃花扇》戏剧节
3月9日和10日,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秦淮区委宣传部、南京市演艺集团越剧团和安琪工作室联合打造的大型原创越剧《桃花扇》,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剧场连演两场,让无数戏迷“疯狂”。一部剧要成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需要不断精心打磨。昨天下午,越剧《桃花扇》艺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为该剧把脉,对进一步打磨提出了宝贵建议。
王君安、陶琪“自带流量”,《桃花扇》首演让观众“疯狂”
《桃花扇》中,侯方域一角由越剧名家、著名尹派小生、“梅花奖”得主王君安扮演。李香君一角由越剧名家、著名袁派花旦、“梅花奖”得主陶琪扮演。两朵“梅花”携手,在戏迷中引发轰动。
陶琪和王君安联合成立的“安琪工作室”落户南京后,一直在思考排什么剧。“我们两个人有共同愿望,就是排南京题材剧。我们想讲好南京故事,宣传好南京的文化。”陶琪说。最终,她们选择了经典之作《桃花扇》,选择这个发生在南京、发生在秦淮河畔的故事。王君安说,自己的恩师尹桂芳曾经演过《桃花扇》,“我从小就学这段唱腔,这次终于能在南京的舞台上表演。”
在《剧本》副主编、编审武丹丹看来,两朵“梅花”担纲主演让越剧《桃花扇》天生具有明星效应,“王君安和陶琪都是‘自带流量’的,而且她们的才情、气质包括温度都是很搭的,演出之后可以看到抖音、微博、微信上,有很明显的反应。”省昆剧院一级编剧张弘用“疯狂”来形容自己坐在剧场里的感受,“我们就会被带到这个气氛中间去,这是越剧的魅力、演员的魅力。”
江苏省剧协名誉主席汪人元对王君安、陶琪在《桃花扇》中的表演赞不绝口,“她们在各自有自己代表作的前提下,在这出戏里面又有自己新的艺术创造,乃至提升,这一点太可贵了。她们塑造了新的舞台艺术形象,一个玉树临风,一个娇柔有力,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看这部戏,越剧迷一定感觉很过瘾。”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版《桃花扇》最接近原著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梁启超曾称赞它是“冠绝千古”的作品。从1699年孔尚任写完《桃花扇》,到如今过去了320年,它曾被多个剧种搬上舞台。
“《桃花扇》结构精妙、人物众多、情节线索复杂,改编难度很大。这次越剧《桃花扇》我个人认为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最接近孔尚任先生原著的《桃花扇》。”原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方同德说。
《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原著有40多出戏,越剧改为7场加尾声,“浓缩了它的精华,展现了名作的光辉。”汪人元说,越剧版《桃花扇》一方面表达对传统的敬畏,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精神,同时在大幅度压缩原来剧本的前提下,不失流畅和完整性,非常之难。而且对当下也具有积极意义,正如王君安所说:“《桃花扇》散发出的家国情怀至今也富有重大意义。”
改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汪人元建议:“像群戏的节奏,还可以更清晰一些。有的台词可以进一步处理,传递得更清晰。因为今天看戏的观众未必都熟悉《桃花扇》,剧本大量压缩之后,不可能详尽介绍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诸多问题。”
越剧《桃花扇》长达两个半小时,也在专家们中引起争议。有人认为一般应该保持在2小时以内,太长不符合观众欣赏需求,也有人建议干脆延长到3小时,甚至可以做成上下集,将人物、情节展示得更完满。
延伸产业链
建议打造“《桃花扇》戏剧节”
《桃花扇》是最南京、最秦淮的故事之一。如何利用这个经典IP,讲好南京故事,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建议。
“《桃花扇》如何延伸产业链是我们更关心的问题,包括将来周边是不是会做一些文创产品,包括安琪工作室下一部戏的规划,发展更广大的群众关注越剧,关注南京,这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武丹丹说。
方同德建议:“有条件可以搞电视剧。像这个题材,这样的作品,不但有观赏性、艺术性,而且有思想性,生命力肯定很强。如果开发影视作品,涵盖面会更广、影响会更大。”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提出,南京市或者秦淮区可以打造“《桃花扇》戏剧节”,“每年或者每两年把各剧种的《桃花扇》用一周或者10天时间同时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