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壁纸 小英雄王二小是怎样炼成的?

2019-03-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程贺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小学课本里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家喻户晓,<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谣也传唱了几代人.小英雄壁纸 小英雄王二小是怎样炼成的?    可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叫王二小?王二小的哥哥是不是叫王大小?王二小的父母和哥哥是啥样的?王二小怎么知道八路军的伏击圈在哪儿?    这些疑问,都可以从孟宪明长篇小说<三十六声枪响>中找到答案.从1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程贺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小学课本里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家喻户晓,《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谣也传唱了几代人。

小英雄壁纸 小英雄王二小是怎样炼成的?

    可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叫王二小?王二小的哥哥是不是叫王大小?王二小的父母和哥哥是啥样的?王二小怎么知道八路军的伏击圈在哪儿?

    这些疑问,都可以从孟宪明长篇小说《三十六声枪响》中找到答案。从1976年第一次听到“王二小”歌曲时泪流满面,到将这个人物写诸笔端,孟宪明酝酿了43年。从翻阅抗战史料到一次次实地探访,孟宪明越来越发现自己和二小离得很近,“二小没死,他一直在寻找着替他发声的人”。

小英雄壁纸 小英雄王二小是怎样炼成的?

    5月26日,由海燕出版社承办的孟宪明长篇小说《三十六声枪响》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国内出版界、评论界、文学界大咖云集,从不同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研讨。

    力量之作:

    解答了抗日小英雄是如何炼成的

小英雄壁纸 小英雄王二小是怎样炼成的?

    王二小出生于1929年,他1942年牺牲时,还只是一位13岁的少年。

    “《三十六声枪响》还原了王二小短促但不平凡的一生,解答了王二小如何成为王二小,写明白了抗日小英雄是如何炼成的。”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在书评中写道。

    过去对王二小的书写非常短,主要集中在英勇牺牲的具体片段,但王二小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人们却不得而知。

    何向阳表示,这部小说从纵深的角度来书写植根于中国大地上的人民,讲了老百姓怎样反抗日寇的心理基础和行为逻辑,诠释了抗日战争就是人民战争,展现了他们身上的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

    “典型的战争环境下描写少年成长的小说,这个文脉实际上已经中断多年,现在《三十六声枪响》又连接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激动地说,这部小说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原型,重新树立了儿童文学如何正面书写英雄。

    来参加研讨会前,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主任、少年儿童馆馆长王志庚与上小学的女儿聊到王二小,但他发现,除了课本里不到两百字的内容外,孩子们的认知很单薄,“王二小更多是一个符号”。

    王志庚坦言,《三十六声枪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用新时代的语言传递正确的历史观,让更多青少年增强对英雄主义的感知。”

    思想之作:

    为向儿童讲述战争提供了新尝试

    小兵张嘎、雨来、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少年英雄故事。但随着

    时代环境的变化,近年来的儿童文学中,很少涉及这类题材。研讨会上,围绕“儿童文学要不要书写战争”这一话题,专家们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不是能不能写,关键是如何写。”在《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看来,对儿童文学来讲,歌颂英雄,要还原历史真实,挖掘成为英雄的深层原因,让当今的青少年能够接受。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综合二处处长纳杨曾做过抗战小说的梳理,但发现儿童的形象是十分缺失的。她说,过去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有儿童形象,但主要是作为背景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三十六声枪响》则是写在抗战中涌现出来的少年英雄代表,“孩子们读,能更深切地体会我们国家的历史,体会抗战的不容易”。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说:“作品深刻揭示了一个普通孩子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抗战的行为逻辑,书写的是战争的惨烈和人性遭遇,传递的是最基本的价值。”

    “对角度、尺度、分寸边界的把握非常到位。”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的阅读感受。“既在当下的儿童阅读中发挥牢记历史的意义,同时又不过多挑战儿童阅读时情感上的刺激。”

    真诚之作:

    民俗文化积累让作品生活气息丰润

    蓟蓟牙草止血等民间药方,“小小子,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这样的民间歌谣,薅草、嬔蛋等俗语词汇,以及岳飞、杨家将的民间故事……民俗学家的另一身份,让孟宪明《三十六声枪响》中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民俗文化。

    “好作品一定有很深的生活根基。”王泉根表示,现在儿童文学缺少“地气”,但这部小说生活气息丰润饱满,写出了当时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与精神成长,宏大主题之下,有厚重的内容、深刻的思考以及高度的艺术性支撑,能感受到作者数十年来的生活积累和创作功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说:“《三十六声枪响》有孟宪明一贯的风格,凸显了地域乡土文化,有着北方文学、中原文化的特质,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和‘重气节,轻生死’的朴素家国情怀。”

    《十月少年文学》执行主编冷林蔚说,作者坚持“小说说小,小说从小处说”的创作理念,没有采用宏大叙事常见的制造冲突,而是从“听”入手,从小细节切入,读来如观赏一幅生活风俗画卷,用笔墨展开了一个村庄一个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这是一部真诚之作,这种真诚感,是因为在宏大的架构下,有太多厚重的细节,让人感受到激情。”央视《读书》栏目主持人、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李潘赞道。

    李潘说,塑造好小英雄王二小的形象非常难。因为在歌谣里唱了几十年,要做到真实可感很困难,但作者通过大量的故事情节,非常可信地书写了少年王二小在战争中的心灵成长史。塑造的家人、老师和乡亲等构成的群像,加上接地气的描写,让这样一个孩子如何在家破人亡的环境里一步步走到后来的行为逻辑真实可感。

    《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表示,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孟宪明的语言风格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非常有辨识度。“从方言中采用鲜活的语言进入文学作品,包括俗语、歌谣的运用,原生态又有加工地融进了作品的血肉,一下把读者带进了乡村。”

    她说,小说是最吃细节的,细节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叙事和面貌,历史背景、真实人物要经得起推敲,故事的推进才会不虚。《三十六声枪响》正是用一个接一个的生活和战争细节,真实还原一个普通少年为何会卷入战争,让作品可感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