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和他的爱人 契诃夫的悲剧《伊凡诺夫》和《海鸥》 主人公自杀身亡
俄国大文豪契诃夫(一八六〇-一九〇四)以短篇小说为世人所熟知,生前已享有盛名,而他的戏剧则要到后来才慢慢被视为经典之作。《伊凡诺夫》和《海鸥》是契诃夫的两部悲剧,前者以主人公命名,后者的名称则在剧中多次出现,带有某种象征意义。
《伊凡诺夫》讲述的是主人公不幸的人生。事业上,他屡遭挫折,负债累累;爱情上,他对濒死的妻子失去了感情(却又和一个少女好上了)。这个中年地主(虽然才三十五岁)陷入了不可名状的空虚、忧郁的颓唐中。
《海鸥》写的是两代人之间的斗争、矛盾,主要为青年作家特里波列夫和母亲阿尔卡基娜、老一辈作家特里果林的冲突。他们的艺术观念相去甚远。这出戏中的男女关系极其混乱:小学教员麦德维坚科爱着特里波列夫舅舅管家的女儿玛莎(后来两人结婚),玛莎爱着特里波列夫,特里波列夫爱着一个地主之女、青年演员妮娜,妮娜仰慕作家特里果林的声名而委身于他,特里果林则是阿尔卡基娜的情人。契诃夫如此编排也是煞费苦心了。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幕中,有一段戏中戏的描写,即妮娜在表演特里波列夫的剧作,我们可以想起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曾用过这种手法。特里波列夫为了“制造舞台效果”,而特意使得观众闻到了硫磺的味道,这则让我们想到了现在的电影技术将视觉和听觉的官能享受开发到了极致(或者说还在精益求精),唯独没有在嗅觉上下功夫。(当然,人们似乎可以观看血腥恶心的镜头画面,却忍受不了令人作呕的异味。)
第三幕中,特里波列夫与母亲阿尔卡基娜对骂的场景,则容易让人想到法国作家莫里哀著名的《吝啬鬼》中,放高利贷的阿尔巴贡和想借高利贷的儿子克莱昂特相遇时相互谩骂的对话。
《伊凡诺夫》和《海鸥》的创作时间相隔了好几年,却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例如都有医生这个角色(毕竟这也是契诃夫的“正当职业”吧,其他作品如《万尼亚舅舅》中也有);其中的两幕之间间隔时间很长(显然违背了“三一律”);结局都是主人公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