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孤军抗元 改变历史的一战 宋蒙钓鱼城之战系列始末1
13世纪初,铁木真征服蒙古各部,建立统一的“大蒙古国”。非凡的个人能力和雄心,加上蒙古统一后强大的动员能力战斗能力,蒙古帝国开始不断对外扩张。不降者屠,西夏,西辽,花剌子模相继受害,曾经的宗主国金也自身难保。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在南侵的同时,先后发动了三次西征,有如上帝之鞭,抽打着沿途的亚欧国家。蒙古骑兵扬起的烟尘之下,40多个国家被蹂躏。遍地丘墟,骨骸布野,赤裸的草原规则覆盖到他们经过的每个地方。
1227年,蒙军在灭亡摇摇欲坠的西夏时,派出偏师“顺道”攻略了南宋的利州路,攻破阶州(今甘肃陇南)。南宋自金国衰落之后,四川的军事压力稍减,不料蒙古军有此举动。蜀帅四川制置使郑损惊慌失措,作出了放弃西和州、天水军、阶州、成州、文州五州的荒唐决定。蒙军乘机抢掠财物,屠杀平民,史称“丁亥之变”。宋蒙战争正式开始。
此时的南宋已到理宗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商税压力加大。市场上纸币超发物价腾贵,出现了早期的经济危机。且此后因蒙古入侵展开的长期卫国战争,以及蒙军超过二战日军的残暴屠杀政策,导致大量城市乡村被毁,人口急剧减少。由是南宋税源兵源两缺,国力渐衰。
南宋的财政收入,以两浙第一,四川第二。四川的钱粮收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开支,还能输送到湖广地区。“扬一益二”名副其实。如此膏腴之地蒙古军自然觊觎有加,既可以抢掠财物,又可以作为日后灭宋的前进基地。“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接连而来的战火便落在天府之国头上。
1236年,窝阔台次子阔端率蒙军南征,全面突破宋军沔州“蜀口”防线,宋名将曹友闻战死。蒙军长驱直入四川盆地,次年攻陷四川置制司驻地成都,屠杀成都军民上百万。此后又多次侵入四川,这块天府之国果然成为蒙古打草谷的理想之地。
1242年,宋庭任命余玠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早年家贫,后受人提携仕官,多有战功。他仿效诸葛亮治蜀的方法,开诚心布公道,选贤任能。很快四川大治,士民欢欣。他接受播州(今贵州遵义)隐士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在合州城东钓鱼山上筑城,是为钓鱼城。并把州府等军政机构迁入钓鱼城内。此后陆续在川内修筑十多座山城。
这些山城多选大巴山以南的红层方山。这种山脉山势险要峭壁陡立,但山顶相对平坦,可耕地充足,兼因砂岩利于凿井取水,可以作为防御要塞屯兵住民,长期固守。(红层方山图)
各座山城往往坐落在江河交汇处,地理位置重要,可以扼守官路航道。各地军政机构和军民迁入山城后,收集物资,开垦荒地,打井蓄水,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
余玠秉承守点不守面的方针。将山城聚点成链,相互呼应支援,形成完整的山城防御体系。军政中心也由一马平川的成都迁到更易防守的重庆。山城防御体系分为“藩篱三层”:第一层是最外围的小城,起警戒、阻滞作用;第二层是主要防御地带,钓鱼城,云顶城,神臂城是中坚;第三层则是防御中心重庆府。
这个体系在地理上“重庆为保蜀之根本,嘉定为镇西之根本,夔门为蔽吴之根本”,在日后四川防御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宋四川山城防御图,来自南方周末)
最先修筑的钓鱼城山高400余米,地势险要。山顶周回13里多,可耕地数百亩。山下三江环抱。北面的嘉陵江,东北的渠江,西北的涪江,汇流其下,成为天然的屏障。西南面俯瞰合州城,顺江而下东南100余里便是长江重镇,西南防御中心重庆。钓鱼城既扼守三江水道,可阻截可出击,也能和重庆犄角支援,战略位置十分突出。
1246,1247年,蒙军攻势果然在山城防线下受挫,悍将汪德臣之弟汪直臣于攻击蓬安运山城时中飞石丧命。取道川西吐蕃进攻大理的蒙军也在大渡河畔被宋军调动的部队击败。
1250年,有了相对稳定的后方,余玠召集军马北伐,旨在收复汉中。宋军在米仓山道、阴平道、金牛道、西县等地击败蒙军,并围困兴元府,但因蒙军汪德臣等几路来援,遂主动撤兵。
1253年,鉴于去年在嘉定(今四川乐山)会战战胜入侵的蒙军火鲁赤部,余玠正再次筹划恢复旧疆。却因部下人事调动问题得罪当朝宰相谢方叔,本已受猜忌的他被调回朝廷。气忿之下,余玠竟在当年7月暴病身故。功勋卓著也抵不过人心猜测,岳飞的悲剧重演,宋庭已经失衡的官僚体系再一次自毁长城。
蒙古方面见识到余玠策略的效果,也立刻仿效。由汪德臣在嘉陵江边筑城,准备以堡垒对堡垒。幸而余玠的山城防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后继者余晦,蒲择之虽然能力有限,但总算靠着余玠当时打下的底子勉强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