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迪奥拉巴萨 瓜迪奥拉的战术演变史之巴萨时期:梦三王朝
何塞普(昵称“佩普”)-瓜迪奥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教练?他到底为足球世界带来了什么?这个话题只要一抛出,便会在任何论坛上引发球迷的激烈争论。曾效力于瓜迪奥拉麾下的瑞典前锋伊布拉希莫维奇尽管与瓜迪奥拉有私人恩怨,称瓜迪奥拉“不是男人”,但却在最佳主帅的评选上把自己的票投给了瓜迪奥拉。
(图)瓜迪奥拉到底为他执教过的球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在网络快餐文化盛行的这个时代,媒体、球迷对于球员尚且存在种种误读,更何况是教练这个场边英雄。对于这个曝光度弱于球员的位置,大多数人都缺乏直观的认识。教练是如何工作的?人们除开对场上比赛的解读,大约也只剩下了观看开放训练的15分钟热身了。而只有伊布这样的曾全程参与瓜帅的训练与比赛的球队一员才会明白这个西班牙人到底有怎样的能力。
除去伊布等人的个人评价,瓜迪奥拉的荣誉簿上囊括了西甲冠军、西班牙国王杯冠军、欧冠冠军、世俱杯冠军、德甲冠军、德国杯冠军……数不清的大型荣誉和奖杯,从成绩的角度已经佐证了他的强大,但也带来了大家津津乐道的无数谜团——瓜迪奥拉治下的巴塞罗那到底强大到何等地步?瓜迪奥拉执教的拜仁慕尼黑真的是“失败者”吗?瓜迪奥拉真的“不知变通”和“不会看菜做饭”吗?瓜迪奥拉执教的曼城前景如何?他又能为“蓝月亮”带来什么?接下来,我们将从技战术的角度用三篇文章一一解读这些疑问。
(图)外界对“伪九号”的定义和解释五花八门
伴随着Football Manager等游戏的兴起,一些对球员位置的新定义在球迷群体里非常流行,诸如“清道夫门将”和“伪九号”的概念都可以说是与瓜迪奥拉的那支无坚不摧的巴萨息息相关,为大家所熟悉。只是比赛并非游戏,那些鲜明的标签更多的是过度解读。具体到球场,这些“角色”只是教练制定战术体系时为球员做的一些特殊部署和安排罢了。
(图)2008年,只有过巴萨二队执教经历的瓜迪奥拉被破格提拔为一队主帅
具体到瓜迪奥拉,这位对技术和战术细节要求非常严苛的西班牙人会尽力去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球员。执教巴萨时,罗纳尔迪尼奥、德科、埃托奥和伊布这样的顶级球员都遭到了他的弃用。在拔擢从二队升入一队的布斯克茨时,瓜迪奥拉还让亚亚-图雷淡出了主力阵容。瓜迪奥拉的选择曾引起过不小的争议,但事实却证明他的选择有他的道理,而且行之有效。
那么,瓜迪奥拉在巴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球员呢?
瓜迪奥拉曾经谈到过,在执教巴萨的数年里,尽管最后一个赛季(2011-12赛季)球队丢掉了联赛冠军,欧冠也止步四强,但那时球队踢的正是他最想要的足球,球队的表现是他执教的几年里最好的。
从个人能力上讲,埃托奥、伊布、德科、小罗都是无可指摘的,但我们从一些访谈里(结合比赛的情况)就可以看出端倪——埃托奥与伊布都提到过,自己不想按瓜迪奥拉的要求去踢球,埃托奥认为瓜迪奥拉指导他在进攻中的跑位会让他生气,而伊布则不想“像小学生一样”被瓜迪奥拉调教掌控。
可以说,瓜迪奥拉的执教方式(对训练细节要求高的特点)虽然如今早已普及,但在那时并不是主流。在思想与意识方面,瓜帅首先需要的是能够严格服从并执行他战术意图的球员。
(图)巴萨在2010-11赛季欧冠决赛中的首发阵容(4-3-3)
我们以巴萨在2010-11赛季欧冠决赛的首发阵容为例(这一阵容里的人员配置应该最接近瓜迪奥拉的理想状态)。在门将位置上,巴尔德斯拥有顶级的门线技术,并在防守时善于捕捉出击时机、清理对手针对防线身后的渗透威胁、保护高位防线留下的身后空间。即使也因此出现过一些失误,巴尔德斯依然是彼时最适合瓜迪奥拉的守门员。
在后防线上,普约尔(此战缺席)、皮克和马斯切拉诺都具备出色的视野和出球能力,而持球推进能力出色且长传精准的皮克可谓是出球中卫的不二人选。两名边后卫的特点则截然不同:阿尔维斯有着顶级的助攻能力,而阿比达尔更注重攻守平衡,有着更强的对抗能力。瓜帅对此也在战术体系里做出了相对应的安排,我们在后文中会提到。
中场三人组中,布斯克茨担任拖后中场,他身前是伊涅斯塔和哈维。用哈维的话说,这三位中场球员都擅长在小范围的空间里活动,传球、跑位以及进行丢球后的联防。由于他们都缺少头球和对抗能力,因此在比赛时会尽量减少让对手完成精准长传的机会。
在锋线上,梅西、佩德罗和比利亚有着相似的特点:他们都没有身高、身体上的优势,但都非常敏捷、快速,善于利用球场上的狭小空间,有着快速出球的能力。其中,出现在中锋位置的梅西同传统意义上的中锋有着明显的差别——曾经的足球世界,空战、力量、身高、速度几乎都是中锋的关键词,英伦甚至还有“谁有块头更大的球员,谁就能赢得比赛”的说法。
让瘦小且没有绝对速度优势的梅西踢中锋,瓜帅的选择同样引起过质疑。但在比赛中,所有人都见识了这支红蓝战舰有着怎样的摧枯拉朽能力。
(图)由门将长传发起进攻曾是足坛的主旋律
本世纪初,“从门将发起进攻”更多的方式依然是让球队整体压上,然后用门将长传寻找第一落点的争夺者(通常是高中锋,这也诠释了为何多数球队当时都需要对抗能力出众的锋线球员)争取一个五五开的机会,进而在靠近对手防守三区的位置得到球权。这种方式虽然相对安全(即使被对方赢下球权,也会远离本方球门),但对于进攻显然并不稳妥。
(图)“梦三”巴萨的常规出球模式
瓜迪奥拉曾说过,一旦球权不在球队掌控下,自己就会感到担忧。因此,门将长传这样准确率和效率都无法保证(即便你拥有最出色的球员)的方式便不会是瓜帅的首选。
当然,过去也有不少球队尝试过短传出球,但都或多或少地会被对手压迫干扰。这样,一方面准确率同样不高,容易出错,且出错区域还是在本方防守三区;另一方面向前传递的速度也不快,很难达到教练想要的进攻意图。
为了提高出球的效率和准确度,瓜迪奥拉会训练球队在门将得球后整体阵型的变化来应对对手的压迫。首先,皮克和马斯切拉诺(或普约尔)会拉开距离,一名中场(通常是布斯克茨)会回撤到两名中卫之间成为第三名中卫,两名边后卫则会沿边线站开,保持宽度和一定的纵深距离,最大化地利用场地的宽度,让对手很难在A区域局部形成密集的压迫(尤其是在“集团压迫”还未成型的时候)。
同时,梅西会回撤到较为靠后的位置,在B区域中协助中场球员建立局部的人数优势。而为了避免同边卫产生位置冲突、挤占空间,两名边锋在边卫插上助攻时需要来到肋部区域牵制防线,避免在中锋回撤后出现对手防线集体压上、挤压中路进攻空间的局面。同时,他们也是朝向对手防线渗透的第一选择。
(视频解析1)对阵曼联,巴萨利用门将巴尔德斯化解对手压迫
当然,这只是纸面上的理想状态,我们结合一些具体的比赛片段来做一些具体的解析。在视频解析1中,在左中卫皮克接球后,巴萨处于由守转攻的阶段,进攻尚未展开。在看到曼联右边前卫安东尼奥-瓦伦西亚准备对自己压迫后,皮克并不急于发起进攻,而是转身回传巴尔德斯。马斯切拉诺则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段朝向本方右侧拉开同皮克、巴尔德斯的距离。
此时,曼联中锋哈维尔-埃尔南德斯和鲁尼加入了逼抢的行列,埃尔南德斯封住了巴尔德斯朝向马斯切拉诺一侧的传球路线,但回撤的布斯克茨轻松地接到了巴尔德斯的传球并完成转身(吉格斯等人并没有同步压迫),巴萨成功打破压力带进入阵地进攻阶段。
接下来,在肋部活动的比利亚接应遭受朴智星盯防、无法向前继续盘带的阿尔维斯的传球,重新将球权转移回中路,随即前插牵制维迪奇和里奥-费迪南德等人领衔的后防线;梅西则利用这个机会从锋线上回撤策应中场,同哈维、伊涅斯塔形成了对红魔双中前卫吉格斯、卡里克在小范围内的人数优势。
这时,梅西朝向右侧跑动稍稍带开了卡里克,瓦伦西亚不得不来到中路协防。哈维先和伊涅斯塔撞墙跑向卡里克被扯开后留下的空间,在吸引吉格斯回防后又传给了前插的伊涅斯塔——后者利用吉格斯注意力被哈维吸引的瞬间再次接球,并成功带球进入禁区分球给梅西,创造了一次得分机会。
(视频解析2)根据球员能力设计的不平衡边路进攻战术
同理想化的进攻模式有些出入的是,此前提到过,阿尔维斯和阿比达尔有着截然不同的习惯和能力;佩德罗和比利亚也是一样,中锋出身的后者更习惯在肋部或中路活动。因此瓜迪奥拉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如视频解析2,可以看到,在哈维将球转移到右路时,巴萨拉开左右两侧边路宽度的是左边锋佩德罗与右后卫阿尔维斯;阿比达尔没有被要求到高位活动,而是停留在后场策应和保护防线;比利亚则在阿尔维斯占据宽度来到他更为习惯的中路、肋部活动。
随后,伊涅斯塔、哈维和回撤的梅西在中路狭小的空间内控制球权。在将压力吸引到这一侧后,以伊涅斯塔抬头朝向右侧触球为信号,阿尔维斯在右路前插接“小白”的转移球。需要注意的是,红魔左边锋朴智星提前预判到了阿尔维斯的跑动,因此没有和中路的队友保持距离(如今职业足坛几乎没有人这样防守了),直接来到右路盯防阿尔维斯,但韩国人身后的大片空间却被接球前的阿尔维斯看在眼里,巴西国脚轻巧地挑过了他,进入中路活动并将球权交给了梅西。
而在巴萨完成最后一传之前,可以看到,哈维来到右路顶替了阿尔维斯的位置——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特定的球员一直待在某一位置,只需要这个位置上有自己的球员即可,这就是“区域进攻理论”的基本原则。在哈维传中之前,梅西向外侧跑动稍稍干扰了维迪奇和费迪南德,佩德罗则从左侧高速插上接应哈维的传中。
(视频解析3)角球进攻的后续:占据边路的甚至可以是皮克
视频解析3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这一次,巴萨是通过短传发出角球。同阵地进攻阶段的主要区别是,皮克、布斯克茨等高点此时都在对方禁区内。在梅西分球给外侧的哈维后,禁区里的比利亚从中路朝向右侧跑动,吸引了维迪奇的注意,也稍稍理顺了哈维转移到佩德罗这一侧的传球路线。
在佩德罗接球后,梅西跑向中路接应。虽然被对手盯防,但“小跳蚤”也再次吸引了防守球员的注意力。而“佩刀”选择的传球对象则是此时在外围防守薄弱区域的布斯克茨/伊涅斯塔——瓜迪奥拉的球队总是擅长捕捉对手防守薄弱的区域。
在佩德罗朝向内侧盘带时,梅西从中路回撤接应,阿根廷王牌留下的位置立刻被右路内切的比利亚填补。此时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画面出现了:在佩德罗和比利亚两名边路攻击手都来到中路后,在左侧等待接应的是此前参与角球进攻还滞留在禁区内的皮克,他也严格恪守了主教练的战术安排。皮克在这个区域虽然没有完成传中,但再次横传中路制造了一次远射。
(图)阵地进攻中注意捕捉纵向空间
除了对横向也就是宽度的利用,瓜迪奥拉的巴萨还善于捕捉对手纵向也就是前、中、后场三线之间的空间。上图便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从门将发起进攻开始,中卫之间进行反复传递牵扯对手的两名前锋。一旦出现空间,出球中卫便会尝试找到锋线上回撤的球员——这名回撤的前锋会利用对手中场和后防线之间的空间接应队友的后场直传。
这时往在还会有一名中场前插接应锋线球员的回做,另一名中场则需尽量朝向另一侧牵扯对手的其他中场。最后,另一名来到肋部活动的边锋则作为第三人跑动渗透到防线身后,完成最后一击。
同之前的边路进攻一样,这只是一个例子,从后向前出球、出现在中后场之间的空间以及完成渗透跑动接应最后一传的球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几乎所有球员都要掌握这样的进攻思路。
(视频解析4)哈维利用中后场之间的空当送出致命一传
在巴萨对阵曼联的欧冠决赛中也有过这样的经典范例:皮克抢下了对手长传的第一落点将球顶给了背身接应的哈维,哈维回做给伊涅斯塔后立刻反跑到红魔中场线的身后,但伊涅斯塔并没有急于再传给哈维。原因很简单,此时传球的话,红魔中场(如吉格斯)的注意力还放在哈维身上,哈维一旦接球就会被盯防。
于是小白假装漫不经心地同布斯克茨进行倒脚,而实际上是在等待哈维有更好的接应角度(卡里克身后)。在哈维摆脱了吉格斯的防守后,伊涅斯塔这时才顺理成章地送出直传,这样哈维就可以利用中后场之间的空间了。
在此过程中,锋线三人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梅西从右侧跑向中路带走了埃弗拉,红魔左路出现了空缺,而佩德罗则来到这个区域接应哈维的直塞完成破门。
(视频解析5)小范围内的大幅换位
说完了对纵深、横向空间的利用,瓜迪奥拉的巴萨和他后来执教的拜仁、曼城的最大区别在哪儿呢?从战术领域来说,那就是瓜帅发挥了巴萨这批球员的个人优势,规避了他们的缺点。
视频解析5是个不错的例子,反映了很多瓜氏巴萨的进攻特点。首先在进攻阶段,阿比达尔在遭遇压迫后就退回防线,与皮克、马斯切拉诺形成三中卫——这再次表明瓜迪奥拉对阿比达尔、阿尔维斯有着不同的战术安排。在丢失球权后,曼联发动快速反击,吉格斯的直塞造成皮克和巴尔德斯出现了交流失误(皮克尝试回传化解压力,但巴尔德斯以为皮克无法处理掉球而选择了出击)。
不过这也无心插柳地反映了瓜帅对于对手压迫和反击的两个安排:利用门将进行转移,门将要清理防线身后的渗透威胁。
在巴萨再次成功推进到前场后,梅西回头看到比利亚占据中路,于是放心回撤支援哈维和伊涅斯塔。梅西的存在吸引了吉格斯的防守,伊涅斯塔则同哈维完成了连续的撞墙配合。在哈维吸引了卡里克和朴智星的防守后,伊涅斯塔换位到右侧接应哈维的出球,并成功用直传找到了防线身前的比利亚,后者做横向盘带引出了维迪奇和费迪南德,这样法比奥就不得不往回靠拢,保护中卫身后,让左路的佩德罗及后插上的梅西都成为了无人盯防的球员,只不过“葫芦娃”的进攻尝试失败了。
在视频中,巴萨还表现出了一个优点——他们总是能在赢回球权后的短时间内保持进攻的延续性,不断给对手的防守制造威胁。在皮克重新拿回球权后,西班牙国脚没有急于出球,而是耐心观察。此时哈维从中场回撤,作为“诱饵”带动了吉格斯,让曼联防线和中场之间的空间扩大。于是皮克再次利用这个空间找到了回撤接球的比利亚,后者同梅西做了经典的小范围轮转跑动并成功渗透到了红魔禁区。
梅西和比利亚的这次配合以及哈维和伊涅斯塔此前小范围的换位都体现了瓜氏巴萨的战术特点——根据梅西、伊涅斯塔、哈维、布斯克茨等人擅长的方式制定战术,在进攻中更多让他们在小范围内控制球权,发挥他们短传、小范围跑动及换位的优势。而之所以放弃亚亚-图雷而青睐布斯克茨,哈维给出了他的答案:布斯克茨的小范围出球和衔接能力比图雷更出色,而图雷所擅长的大范围活动、对抗和空中优势是瓜迪奥拉不需要的。
因篇幅有限,对瓜迪奥拉巴萨时期的进攻组织我们就梳理到这里。关于巴萨在诺坎普5-0击败皇马的经典对决解析,有兴趣的朋友可挪步。(相关链接:【经典复盘:5球战胜皇马的巴萨,是Tiki-Taka的巅峰】)
(图)瓜迪奥拉在巴萨指导训练
梦三巴萨除了在阵地进攻时具备强大到难以想象的控制力外,不得不提的是他们在防守阶段也能给对手制造很大麻烦,总是能从对手脚下赢回球权。加泰巨人彼时的高位压迫能力也伴随着他们的“Tiki-Taka”一起征服了欧洲足坛。
(图)巴萨的高位压迫示例图
尽管都是与“压迫”有关的战术,瓜迪奥拉让球队执行压迫时的目的和方式与同样以“压迫”闻名的名帅如克洛普、西蒙尼有明显的区别。从出发点上看,瓜帅要求球队在执行压迫时并不急于赢回球权,而是尽可能增大对手犯错的可能,同时延缓反击速度,封锁可能的威胁传球路线。
如上图中,假设A区域中的白色球员即对手的左中前卫赢得球权,假设此时所有球员都处于理想状态下的位置,没有失位、换位或减员的情况,巴萨距离该球员最近的中锋、右边锋及右中前卫就需要快速收缩他们之间的距离,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包围网。
除非在必要的情况(如持球人盘带失误),否则他们并不会被要求做一些冒险的抢断尝试。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压缩持球人的推进空间,限制其加速,距离保持的出色甚至让其无法转身,持球人就极可能因此犯一些错误——被抢断或者传球被拦截。
而在B区域即距持球人最近的接应目标(对手右中前卫)这里,左边锋和左中前卫需要靠近保护,后者还要保持在接应球员的身前,因为一旦完成横传,他必须保证接球人不能向前传球。拖后后腰则需要保持好同两名中场队友的距离以及同防线的距离。
C区域里,两名边卫需要快速从他们此前的进攻位置上回收——他们并不需要贴身去盯防对手边锋,因为他们需要保护中卫的侧面,防止对手在这个区域接应直传或渗透传球。毕竟比起边路,中路是更危险的区域。在D区域里,两名中卫不会盲目回撤拉大同中场的距离。
同边后卫一样,他们在必要时依然需要一人上抢,他留下的位置则由其他队友填补。门将此时同样重要,在全队执行高位压迫时,他需要随时保持同防线之间的距离,防止身后球传出后自己无法及时赶到清理的局面发生。
(视频解析6)巴萨的局部高压和延缓曼联的进攻组织
还是以对阵曼联的欧冠决赛为例,我们看看瓜迪奥拉的法宝在巴萨是如何施展的,因为教练所拥有的球员和理想方案肯定是有区别的。
在视频解析6中,梅西在巴萨开始进行前场压迫时并没有参与。由于身体机能、战术安排及个人原因,梅西并不能一直保持防守纪律性,因此在具体执行上就需要有其他队员来完成这部分任务。在丢掉球权后,梅西虽然没有参与压迫,但阿比达尔前提同佩德罗一起逼抢持球人,哈维和布斯克茨随后也上前压迫,为阿比达尔争取到了回位的时间,曼联的反击被成功“限速”。
而伊涅斯塔接下来在压迫吉格斯时的一个细节非常关键:他刻意调整自己的身体站位,封住了吉格斯朝向巴萨右侧传球的线路,让吉格斯继续把盘带/传球限制在本方的左侧,无法扩大进攻的空间。此时阿比达尔等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防守站位,吉格斯的长传渗透球无功而返。
(视频解析7)面对切尔西反击,巴萨防线职责分配出现巨大失误
不过,瓜迪奥拉的巴萨也有“阿喀琉斯之踵”。尽管球队拥有彼时他人难以匹敌的控制力和渗透能力,但依然存在不少防守阶段的硬伤。
视频解析7来自2011-12赛季欧冠半决赛切尔西坐镇主场同巴萨的较量。在切尔西赢得球权发动反击的瞬间,跑向左侧的德罗巴同时吸引了留在中路的两名球员,即普约尔和马斯切拉诺——这一瞬间,两名中卫都没有注意防守的平衡,他们同时扑向“魔兽”这一侧,无法同跟防拉米雷斯的哈维形成协防,这就让在他们右侧前插的拉米雷斯长驱直入。
而在拉米雷斯传中前,普约尔和马斯切拉诺又同时靠向右侧,丢掉了此前盯防的德罗巴。这种忙中出错、顾此失彼的失误实际上葬送了巴萨整场比赛的努力,也成为瓜迪奥拉执教最后一年马失前蹄的写照。
(视频解析8)逼抢步伐不一致导致防线身前出现空当
即便是在酣畅淋漓击败曼联的欧冠决赛上,巴萨也同样出现过防守问题。在视频解析8中,曼联发动边线球进攻,巴萨防线身前的最后一人布斯克茨选择上抢,但防线其他球员没有保持同他的距离,导致中后场之间出现的空间被鲁尼利用(巴萨中场机动性相对不足,这部分缺陷可能被对手放大)。
此时,作为第一防守球员的皮克就会感到非常难受:他不能让鲁尼尽情利用这片空间,但同鲁尼距离太远又无法及时上前干扰,最终酿成了红魔的扳平进球。可见,在欧冠半决赛甚至决赛的舞台上,球队的容错率极低,巴萨选择这样开放的比赛方式,也就意味着会承担一定的风险。
即便巴萨在面对切尔西时依然拿出了出色的控制力和渗透能力,但也不能阻止对手利用一些看似非常细微的漏洞赢得比赛。
(图)瓜迪奥拉在巴萨、拜仁经常切换自己的阵型,引来热烈讨论
在进入拜仁篇之前,我们还需要讨论在前文中提到的关于瓜迪奥拉的“看菜做饭”问题。
无论执教巴萨、拜仁还是如今的曼城,瓜迪奥拉都要面对和所有教练一样的问题——伤停。这意味着即便主帅偏爱一套固定的首发11人,但他的“Plan A”有时还是不能按预期执行。执教巴萨的最后一个赛季,瓜迪奥拉曾面临仅有普约尔一名正印中卫可用的局面;在拜仁执教时,他还面临过全部中卫伤停的情况。但无论改变阵型还是用其他球员顶缺,瓜迪奥拉都展示了他的应变能力。
阵型不过是决定球员站位的位置,用克洛普的话说“只是告诉我的球员从哪里开始防守而已”,并不意味着在战术领域上有很大的变化。瓜迪奥拉在巴萨B队执教时常用3-4-3阵型,在巴萨时则偏好4-3-3,但也会因球员的情况经常切换阵型,在拜仁时也有多种变化。
《FourFourTwo》甚至还满怀热情地总结了瓜迪奥拉用过的“九大阵型”——事实上,这都是瓜帅根据手头拥有的健康、可以比赛的球员作出的一些安排和调整而已,并没有听起来的那么“玄”。
(图)巴萨2011-12赛季淘汰赛次回合主场对阵AC米兰时的首发阵容(3-5-2)
在2011-12赛季欧冠1/4决赛遭遇AC米兰时,巴萨此时正受到不小的伤病影响,比利亚和阿比达尔都高挂免战牌。于是瓜迪奥拉变阵3-5-2,在后场使用了普约尔、皮克和马斯切拉诺三名中卫。同时,昆卡担任左边翼卫,这一定程度上让这名边锋出身的球员发挥了自己的进攻特长,也维系了攻守平衡。
当时,巴萨还拥有法布雷加斯这样优秀的中场球员。但由于瓜帅不会动摇哈维、布斯克茨和伊涅斯塔的三中场组合,他便让前阿森纳队长到锋线同梅西搭档——中场踢前锋对瓜迪奥拉来说并不是什么夸张的事情,重要的是主教练需要让球队的每个球员熟悉自己的Team Plan。
(视频解析9)三中卫体系下的巴萨攻势
我们再来结合视频解析9看看运用不同阵型的巴萨是如何组织进攻的。
在控球阶段,普约尔、皮克和马斯切拉诺顺理成章地在后场拉开空间(对比双中卫时回撤的拖后中场),两名边翼卫昆卡和阿尔维斯采取高位站位,占据边路宽度(参照4-3-3体系时的佩德罗、阿尔维斯),锋线上的小法和梅西则轮番回撤——即便使用不同阵型,巴萨依然维持了他们的进攻原则。
在梅西回撤接球并做横向盘带时,小法需要前插跑动接应身后球。即便无法接球,他也要用跑动持续牵扯米兰的防线。在伊涅斯塔分边给阿尔维斯后,梅西与小法都进入禁区准备接应传中。在这之前,梅西先靠近阿尔维斯,同小法拉开一些距离,避免位置重叠,也给对手的盯防增加难度(他们无法同时看到这两名攻击手),再作后插上形成威胁射门。
(视频解析10)三中卫体系下的高位压迫
视频解析10则来自三中卫下处于防守阶段的巴萨。由于小法和梅西无法覆盖足够的防守面积,球队在执行高位压迫时就需要昆卡前提将对手朝向右侧压迫;法布雷加斯则去盯防对手的中卫,连回传线路也不提供给持球人;布斯克茨和哈维分别盯防一名对手的中场球员。
在红黑军团将球转移到本方右侧后,阿尔维斯上抢,哈维则要紧跟前插的西多夫,封锁对手传向中路的可能。在必要的时候,右中卫马斯切拉诺甚至都会离开自己的位置,紧贴回撤的罗比尼奥。这也依然保持了瓜迪奥拉的压迫原则——不一定要急于赢回球权,但封堵了全部出球点,就会增加持球人传球犯错的可能。
(未完待续。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追随瓜帅的步伐,看看他为拜仁慕尼黑带来了怎样的战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