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无反顾下一句 不容忽视的深圳历史 义无反顾的文化担当
作为一座当红城市,深圳的发展势头无两,建市才40年,已经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2018年GDP突破2.4万亿元,正式居于粤港澳大湾区首位,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日益突出,让广州和香港这两个老大哥“汗颜”。
对它的现在,无论怎么溢美都不为过,但要说它的历史有多么丰厚,总让人不以为然。毕竟中国有太多的历史名城,西安、洛阳、南京无不经历多朝首都,即使像广州、上海那样的后起之秀,也有不少可歌可泣的历史,但深圳,这个1978年年初还以“镇”为名的“深水沟”,硬是说它有多么辉煌的过去,难免令人有“母因子贵”的感觉。
所以,若要写深圳纪实,应该没有多少人反对,但要立传,还真有点单薄。至少,在看到《深圳传》之前我是这么认为的,但看到这本书后,我的观念有所改变。
《深圳传》从一次考古活动谈起,追及深圳7000年人文历史,考古活动挖掘出来的锛、斧、刀、凿、拍等石制生产工具,牙璋、青铜短剑和铁斧等人文用具,证明这里最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和中原文明一样经历过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也曾经参与了商周文明的演进,与中原文化有过直接的交流,并于大秦时期正式有了碰撞,被带入中原文明的演进范畴和历史视野。
当然,这里面所说的深圳是今天行政区域划分范围内的深圳。历史上深圳更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偏远的小村落,一个微不足道的集市,曾经隶属南海郡、东官郡,有东莞县、宝安县、香山县、新安县等多个上级行政单位。
作者没有拘泥单纯的行政划分来描述这个地方,而是向我们展现出一个以当前深圳市所属区域为核心的大历史。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展现了深圳第一次因为战争被秦朝划入中国行政管辖的南海郡;第一次因为产盐被汉朝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盘子里,并第一次有了中央朝廷的行政派驻机构——东管太守;第一座古城——东吴时期设立的南头古城;第一次因为晋室南迁经济重心转移,成立宝安县,出现了“宝安”这个名字; 第一次从镇变市(1979年),实现翻天的巨变……还有神秘的“卢亭”、传说中的皇姑、惨无人道的“采珠”业,以及早在正德年间就成功击退葡萄牙人的光辉往事。
如此种种,也贯穿了深圳的起起伏伏。作为岭南沿海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深圳因盐受关注,每一次起伏都和王朝的变迁及由其所造成的人口迁移有关。大秦的楼船将士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武帝的盐官让这里经济逐渐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士族的南迁带来了地道的中原文化;唐肃宗至德年间它成为一个军事指挥中心;唐末战乱,一些中原望族迁入,又为它注入了新的血液,笋岗何氏、福田村廖氏、深圳圩洪氏等即是此时迁入。
在此基础上,随着宋朝国运的日益兴隆和经济的高度繁荣,深圳很快便富裕了,出土的铜钱以吨计。特别是南宋,王室南迁,使它离政治中心更近,甚至随陆秀夫在崖山跳海的宋少帝,也葬在它的境内,成为它古代史上的一次高潮。
到了明代,它也像其他沿海城市一样,受到倭寇和海盗的威胁,但都相安无事,可至清初却遭遇一次灭顶之灾。清政府在海边坚壁清野,不许片帆入海,不但禁停了海上贸易,还断绝了深圳人赖以生存的盐业和渔业,导致土地大片荒芜,“农空、工空、市空、仕空”,深圳急遽衰落,人口由17000降至2000多。
然而,此时欧洲已经开始了资本化的进程,海上帆船冒险不断,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深圳成为欧洲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随着海禁的放开,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又迅速繁荣,但这次繁荣伴随着人口的洗牌。
原来被迫迁出的人很多已经回不来了,这次迁入的主要是周边山里的客家人,一百多年间,深圳人口由2000多迅速上升至22万多,客家人占了几乎一半,方言、民俗为之一变。
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深圳也曾雄起过。1900年,孙中山谋划革命,选中三洲田为发难点,虽然最终失败,但深圳敢为天下先,对革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以致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明言:“中国之革命,发轫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
”所谓“盛于庚子”,即指三洲田起义。后来,在日军大举进攻香港时,深圳作为接应地,也曾义无反顾地参加并主动承担了那场著名的营救文化人士的运动,但更多时间则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直到1978年,那个历史性时间点的到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广东主动请缨,要求“先行一步”。彼时,深圳还是宝安县一个镇,因靠近香港,被划为特区,并于1979年正式取代宝安而成为市建制,掀开了深圳历史上最为辉煌和耀眼的一幕。
当然,这次崛起,人口流入也功不可没,并且这一次不再是小规模的流入,而是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移。1979年深圳在籍人口3万多人,到了今天,短短40年,常住人口1077万,管理人口2000万,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这一次,深圳已经不是起伏而是腾飞了,高举创新与科技大旗,深化改革开放,培育了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竞争力超强的创新型企业,世界顶尖级公司纷纷落脚深圳。《深圳传》全面记载了这个过程,包括深圳速度、筑巢引凤、腾笼换鸟、创新高地,等等。
《深圳传》有30多万字,是大部头,并且没有多少水分,都是实打实的干货。作者引用了明清两代多部县志以及今人编写的《深圳古代史》等多部史学著作,参考了《深圳文物志》等权威考据成果,并从文化、考古、民俗、经济、军事、方言等多个角度切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可读性强,知识性强。
本书作者叶曙明,近代史研究者,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近40年。他的创作以历史、散文、小说为主,出版了“近代史三部曲”、《大国的迷失》、《军阀》等十几部著作,在历史类文章的写作上,经验丰富,文笔老辣,写起深圳来可谓是熟门熟路、驾轻就熟。
为一个地方写史,通用的做法是“志”,全国各省、各市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地方志办公室,深圳也有官方的“志”。“传”通常写人的,作者如此命名,可能一方面是想和官方的“志”有所区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饱含深情,把深圳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记录她的过往。所以,字里行间,我们时常能感到作者的感情,如待赤子,如待母亲,如守望家乡,但这种感情的表达总体来说是节制的,藏在客观的陈述背后,并不影响整体的视野与高度。